你的模式決定了你的人生

幾天前寫過一篇簡書《什么維持著“我”的問題》,題目的客體指的是我,正文的內容卻在說著他人的故事。或許,這就是我自己過往的模式——食指向外,好指責抱怨別人。只不過開始學習后,自己有了覺知,說完他人故事后會將焦點回到自己內心,思考這件事帶給自己的意義和作用。

所謂模式,就是多年來一直不斷重復的一些“不太好”但對自己影響很大的行為習慣,而且自己并沒有覺察和意識到,所以日常生活中便會不斷被強化,從而形成了固有的自動化反應,心理學上稱之為強迫性重復。之所以不太好打引號,是因為學習之前我沒有找到其背后的正面價值,沒有發掘到它要帶給自己的意義,學習之后方明白這是潛意識送給自己最貴重的禮物。

說實話,我剛開始寫那篇簡書時,題目是《是什么維持著“你”的問題》,但害怕遭到作為讀者的“你”的對抗和指責,后來調整了一下。其實,這也是我的另一個模式——討好,害怕破壞關系?,F在再看那篇簡書的行文特點:焦點向外——回看自己——再向外(沒敢寫出來,但希望能引發對方的思考),也就是希望書寫他人的故事,覺察自己的人生,最后再起到警示他人的作用。

那如何判斷最后的結果是否有效?不取決于發生了什么,而是取決于這件事情發生之后,我自己的覺察和反應,最終得出的結果是否有效,是否達到三贏。也就是NLP常說的ABC法則,事件A,信念B,結果C,事件本身不是問題,如何對待問題才是問題。不同的對待方式必然會產生不同的結果。

既然模式這么重要,那你的模式是什么呢?現在我講講我自己的故事,希望通過品我的故事,悟你的人生。

兒子從小學到現在一直有網癮。之所以稱網癮,我認為有三個特點:第一、持續時間長;第二、無法自控;第三,會帶來比較大的負面影響。癮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是逐步升級的,大致可分為幾個階段:小學階段——掌上游戲,經常購買游戲卡;初中階段——偶爾去網吧;高中階段——經常逃課;大學——請假參加游戲比賽,在家經常熬夜上網。還是這句話“問題本身不是問題,如何看待問題才是問題”?

同樣都是孩子玩游戲、沉迷于網吧,每個階段我們的態度真的不完全相同,但也會有共同點——抱怨、憤怒、恐懼、無助。態度不同,行為方式也不同,小學——說教,初中——打罵,高中——盯梢,大學——無助支持,實則逃避。這就是我自己的模式,也正是這個模式一直維持著我和孩子的問題,懸而未決。

問題根源是我依然沒有走進孩子的內心,無法了解到孩子內心真正的需求是什么?甚至我也沒有將自己搞明白,不知道自己還有多少局限性思維和生活模式。這是一個非常大而復雜的工程,需要一輩子學習成長,從固定型思維模式成長為成長型思維模式。因為世界上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只有不會解決問題的人,其實不會解決問題也只是暫時的,只是時間長短和由誰來解決而已。

我的故事講完了,最后斗敢問一句“你的模式是什么呢?”之所以敢問,只因我在手機這一端,你在那端,“板磚”無法穿越。別人怎么對我,那是我的因果;我如何對待別人,這是我的修行。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