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蒂,就這樣被你征服
20160919
我們這一屆君子蘭班看的第二部電影,是2015年由瑞士導演阿蘭·格斯波內爾(Alain Gsponer)執導的新版《海蒂》,我在家帶著自己的孩子先看了一遍,立刻被海蒂這個形象征服了。9月11號下午學生到校后,我們的君子影院開始為孩子們播放這部影片,遺憾的是,還有三十分鐘左右沒有看完,我下載的視頻就卡在那兒了。
上周用上學期買的迷你型無線USB網卡連接網絡信號,無奈信號質量太差,昨天晚上班會時間看了一會兒仍沒有看完。怎么辦呢?原計劃今天開始冰心《繁星·春水》的晨誦,算了,看完《海蒂》再說!早上的網絡信號應該不錯。
早上還是有些卡的,不過在早飯后的輔導時間,我們終于看完了。看到克勞拉在阿爾卑斯山上站了起來,顫顫巍巍走了幾步,每一個孩子臉上都露出了開心的笑容。
上午第一節課是語文課,我們用十分鐘左右的時間對影片展開了討論。
先介紹《海蒂》這個故事的影響力,小說作者,然后領著大家簡單回顧劇情,無論電影還是小說,海蒂既是主人公又是線索人物:去山上與爺爺一起生活,與彼特一起放羊——下山到克勞拉家里陪學,思念家鄉——回山上繼續放羊,上學——克勞拉去山上學會了走路,海蒂有了自己的夢想。
我把海蒂、彼特和克勞拉這三個名字寫在黑板上,問:你最喜歡誰?
孩子們響亮地回答:海蒂。是啊,海蒂雖然五歲的時候就失去了媽媽,8歲被阿姨帶給爺爺,相當于第二次被拋棄,但是她用兒童的天真爛漫,用她的熱情與對生活的熱愛改變了爺爺,使爺爺從一個外表冷漠行為古怪不與人交往的老人,變成了內心溫暖漸漸和藹慈祥起來的老人。海蒂在克勞拉家里,更是給克勞拉單調呆板的生活帶去了大片大片的陽光,海蒂善良純真,她節省下一個個面包,只為給彼特的盲眼奶奶吃。她8歲才在故事的引誘下開始學習字母,很快就能讀出簡單的故事,回到山上后熱心教彼特認字,書中還寫到彼特在海蒂的耐心輔導中也學會讀故事了。海蒂就是一輪太陽,照到哪里哪里亮啊!的確,海蒂和爺爺生活是比較貧窮的,但貧窮并沒有妨礙他們的幸福!回憶著海蒂的故事,每個孩子臉上都是開心,看來,我們都被海蒂這個八歲的小女孩征服了!
再問:他們三個人,誰最自由?
很多同學都認為彼特最自由,好吧,我們來一一辨析。
克勞拉雖然家境優越,但是缺少自由,輪椅就是失去自由的象征。在阿爾卑斯山,彼特因為嫉妒兩個女孩的友誼而偷偷把她的輪椅推下山去,失去輪椅的克勞拉在山上玩的時候一急之下竟然站了起來,并在海蒂和彼特的攙扶下走了幾步,這意味著克勞拉重獲了自由,而且這個自由是靠自己獲得的。優雅,但是渴望自由,用自己的努力爭取自由,這就是克勞拉。
彼特呢,看起來是非常自由的,每天可以在山上自由自在地放羊,但是他不知道,學習,會給他另一種自由,自由閱讀和書寫,過一種豐富的精神生活,這是精神上的自由。影片中的彼特沒有嘗到這種自由,所以抗拒學校。當看到彼特說自己的夢想是當一個牧羊人的時候,同學們都笑了,因為不久前我給大家講過牧童人生循環的故事。還記得狄金森的那首詩嗎?《沒有一艘船能像一本書》,里面最后一句是:這是多么大的自由,精神擺脫了束縛!
海蒂,幾乎是野蠻生長啊,不同于阿爾卑斯山那些男孩女孩,她小小年紀便有了那么多經歷,同時又保持著善良單純,她有自己的夢想,與眾不同的,做一個寫故事的人。在奶奶的鼓勵下,海蒂堅定了自己的夢想,不因為同學的嘲笑而放棄。我們完全可以想象,成年后的海蒂,一定會實現自己的夢想。
愛閱讀,有夢想,這才是最大的自由,與家境無關,與環境無關。
那么,你是誰?你是海蒂還是克勞拉,還是彼特?
孩子們沉默了,臉上帶著思考的神情。孩子們,我不是要你們對號入座,但是認識自我,這是值得我們一生思考的哲學問題。
在君子蘭班,這三個人物都是存在的。海蒂的性格熱情開朗樂觀,是不是只有海蒂的個性才可愛?每個人都可以實現自己生命的最大可能性,但不是說,每個人都得成為海蒂這樣性格外向的人。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何況性格外向和內向都各有自己的優勢。再往深處說,就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命風格——性格,經歷,教育,閱讀,這幾方面合力,形成自己生命的獨特風格。
在君子蘭班這個小花園里,有的同學是黃色的淡雅的菊花,有的是白色的高潔的菊花,有的是紫紅色的熱烈而深沉的菊花,不管你是哪一種花,都要活得“潑潑灑灑”,開出你的爛漫啊!
好了,既然引用了《秋天的懷念》里面的文字,那么,接下來就繼續學習這篇課文,與作者一起去北海看菊花,去理解母親為什么執意要帶“我”去看花,明白母親沒有來得及說出的話吧。
推薦自讀小說《海蒂》,去年給倆孩子買的,今年要放進班級圖書館——班里的孩子們,抓住童年的尾巴,多讀些童書吧,有那么多優秀童書,錯過真是可惜啊。希望在這一年的班級生活中,更多同學的精神世界被更多的“海蒂”征服,被更多的書籍征服!
??明???"??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