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朋友找我訴苦,想跟我聊聊她最近遇到的煩心事。我糾結了很久,沒有回復,事后想來,這是不好的。所以后來還是解釋了一句:
我知道你最近很多不順,想找人傾訴,但我最近問題也不少,喪的一比,可能沒有力氣處理好負能量。所以我們最近還是多和對方分享有趣好玩的事情吧,轉發一首好聽的歌也是不錯的。
情緒低落時自然想找人傾訴,這是人之常情,但也存在風險。你怎么知道對方是否能感同身受呢?我們這個學期有門課叫心理咨詢與案例分析,非常有意思,也許可以提供一個有趣的角度。
所有表達,都是為了被傾聽,而傾聽的最高境界,就是感同身受,心理咨詢的術語叫「共情」。事實上,共情是非常難的,往往只有經過專業訓練的心理咨詢師才能長時間地傾聽,才能設身處地去理解來訪者的內心感受。
被傾聽被理解,是非常珍貴而稀少的體驗。
有多珍貴?著名心理咨詢師岳曉東把心理咨詢描述為「登天的感覺」,雖然有點夸張,但你可以想象那種憑虛御風的自由和舒暢。
有多稀少?北大的徐凱文老師是心理咨詢界的大牛,但即便是他,也在一次咨詢過程中忍不住打瞌睡……心理咨詢師尚且如此,我等凡人在聊天時刷刷朋友圈聽聽歌逛逛知乎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很多人無法理解,覺得心理咨詢不就是聊聊天嘛,為什么那么貴。因為啊,只有咨詢師能給你提供最高品質的傾聽和理解,而這些,是非常耗費心力的。心理咨詢師賺的也是血汗錢。
這篇文章不是要討論心理咨詢師的收費問題,事實上,我想傳達的觀點是:你身邊的大部分朋友都很難做到對你感同身受,這再正常不過了。
如果這個觀點是正確的,那么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我們生活中有那么多的誤解。所以在我的朋友甚至室友(這兩者從來就不是一個概念)眼中,我最近的經歷真是太奇怪了:
- 學高級統計?嗨!不就是下幾個軟件點幾下鼠標嗎?有什么好煩的?
- 買了兩雙板鞋都不合腳?那就退貨唄!很正常,淘寶就是這樣,去實體店買就好了。
- 挑戰杯論文的排名還不如其他人的調查報告?人家搞調研也是很辛苦的呀!沒有大樣本數據支持也沒關系嘛,這是個經撒愛,你要理解一下評委。
- 沒事,大家在很多人面前說話都會緊張的,報告論文也一樣,多練多練,習慣就好。
他們的回復很對,但都不是傾聽,更談不上理解。而表達,無非是為了有人傾聽,更是在尋求理解,不是為了收獲不痛不癢的評論和勸告。
那心理咨詢師是如何共情的呢?我個人特別喜歡的一位認知行為流派的咨詢師共情能力就非常強,我注意到他經常說這樣一句話:
那你肯定很難過/委屈/害怕/興奮。
也許這才是來訪者最想聽到的回答。
說回正題。傾聽和理解很難,所以我們更需要練習好好說話,認真表達:
- 更清晰簡潔地敘事,把自己經歷的前因后果講清楚
- 選用更準確的詞匯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