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一部分:
“我們正在失去知識的實體,即知識是一個可理解的、可控制的觀點和工作的集合,這個集合可以反映世界的真實本質。在一個又一個領域,我們見證了“教規”的衰落。這教規包括:存在“新聞”這種東西,可用來填充日報或廣播;存在公認的文學名著,閱讀這些名著可以提升人的素養;存在合理的方法可以將百科全書分解為僅僅6.5萬個詞條;存在一種途徑甚至可以使我們理解文明的構成——所有的這些觀念受到一代又一代的沖擊,而互聯網蓋棺論定。”
“互聯網本身并不擁有創造知識實體的要件。網絡中沒有編輯或者是看管人來決定什么進來、什么在外。沒有眾皆認可的高墻指示我們知識從哪里開始,而在高墻之外則是不確定性統治的王國——至少不存在每個人都接受的高墻。知識實體要求并且暗含著永恒性、穩定性和社會忠誠度,而這在互聯網上很少甚至絲毫不存在。在互聯網的時代,每個人都是看管員,所有的東西都是相連接的。”
“傳統的知識以紙作為媒介。這一點也不神秘。比如,如果你所使用的媒介不允許你輕易地糾正錯誤,知識就會被十分小心地審查。如果印刷十分昂貴的話,你就會創造出某種機制,將競爭者們分出高下。如果你印刷在紙上,你會創造集中的場地來堆積書籍。以經審查的著作作為實體的知識財產的特性直接地與紙的特性相關。傳統的知識是紙的意外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