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ONE
ONE很長時間都有韓寒這個現象級的人物來代言。主創團隊是他的好友。同時one的版塊也是他喜好的反映,韓寒最早以作家出道,06年玩票發了一張專輯,14年電影后會無期上映,電影里名言警句支撐著劇情的薄弱。除了賽車沒有加入“一個”,其他的元素都在一個中體現了。
韓寒知道自己的寫作才華會逐漸下降,但他本人這個招牌很長時間都將會帶來很大的影響力。后會無期就是一個典型,靠樸樹的主題曲挽回了一點顏面,劇情什么的簡直了。。但這并不妨礙他繼續拍電影,鬼都知道這行利潤有多大。
所以趁著影響力還有,韓寒開始開公司挖掘年輕的作家,經過包裝,出書,捧紅了陳諶,張皓宸,張曉晗,路明等一眾年輕作家。很顯然,這種方式是一個成功的路徑,而且是one及韓寒團隊未來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在音樂推薦上,其公司還沒有做音樂的藝人,所以只能從音樂故事上入手,來挖掘培養一批樂評人。電影上,亭東影業肯定會不余遺力的推廣其自己出品或合作的電影,當然還有影評人。
你能看到,韓寒及團隊抓的點很好,這幾個版塊,音樂,電影,文字,都是文藝青年熱衷的東西,并且通過打造一個一個IP,來盈利。讓我好奇的是,東西這個版塊,可以直接產生現金流的一塊給放棄了,要知道,一條通過推廣優質的東西產生了大量的銷售額。除非是那些文藝青年并沒有這個消費能力,才無奈的取消了。
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保持每天只發一份,而且你很難看到文章列表,只能一天一天的往前翻。因為他們要把文章集錦出書啊。
說實話,我對一天一個的形式很喜歡。因為看一篇文章不過十幾分鐘,利用零散時間看一篇文章這正是one早期發展起來的另一大賣點。每天擠地鐵時,睡覺前,單純玩手機時,有眾多的應用場景。
但是這樣做也有風險,一天只有一個,這對編輯對文章的把控是個很大的考驗,如果連續幾天推出的文章都是我不喜歡的,那么可能我就會逐漸忘記了這個軟件,我的確就是因為這個原因而離開的。這就是一天一個這種模式帶來的缺點,如果推廣不能持續,那么只會伴隨著老用戶的持續流失。我確實沒有看到一個有做多大的推廣現在,更多的是變現階段。我也確實買了其推出的一系列圖書,如很高興見到你,去你家玩好么,想得美等。蔡崇達的皮囊更是火到不行。
注意到,文章下面均支持評論的功能,大致看了一下,每篇文章喜愛數在2000左右,評論和轉發都在500左右。
!文章列表出現在當你劃過10篇文章后,確實如前文說的,你很難找到列表的位置。不經意發現。
同時在主頁面上部有一個翻動的專題頁面,這可能是one里唯一的把文章分類的版塊了。
總的來說:one是一個并不給你多少自由選擇的閱讀軟件,我們的角色只能是一個閱讀者或者傳播者,在貢獻方面,頂多你的問答留言被選用,投稿上選用概率太低,如果你不能持續高產出,他們很快能找到另一個優秀的寫作者。一旦你能穩定發出優秀的文章,這時候你獲得的就不只是寫作帶來的快樂了,還有穩定的金錢。
一個雖然看起來內容不多,一天一篇文章,一個問答,一個連載,一篇音樂故事,一篇影評,如果一句話一幅圖也算一大版塊的話,一年365天總共有2190篇文章,除去首頁的圖句,也有1825篇文章。
同時我翻出一本讀者原創雜志,只有52個版塊/文章,按月刊的話,一年只有624篇文章,雙月刊也只有1248篇。
沒想到一天一個的one其實要比80頁的實體雜志內容量還要巨大。當然,實體雜志需要大量圖片來進行豐富,以及排版考慮不能顯得過擠。
2.簡書
“交流故事,溝通想法”
簡書在2013年公測,14年獲得500萬的天使輪投資,16年A輪融資百萬美元。這個發展真不能算快,三年多過去了,前不久據簡書創始人林立說:
目前簡書月活1600萬,次日留存50%以上,累計文章500萬篇,日均新增文章2萬篇,每月打賞流水達50萬。相比web端,目前移動端日活占比70%,較年初增長近3倍。
林立這樣描述簡書的用戶畫像:
一是非常的年輕化,16-25歲占比74%;二是用戶比較下沉,二三線城市占比70%;三是用戶質量好,本科學歷以上占比75%。
目前,簡書有簽約作者100名,這些作者共有500萬粉絲。
對于占簡書總流量70%的“專題”與“首頁”,設立了20-30%的過稿率,目前官方專題達100個以上,用戶專題10萬以上。
根據不同作者的類型,簡書對其進行相應的孵化變現方式。以核心的三個方面舉例:
知識類。比如手帳管理等相關作者,簡書會為其開展一些線上培訓課程。相比周期長的玄幻類,這類作者可以走短平快的路線。
虛構類。比如長篇玄幻類作者,林立的計劃第一步是出書,與簡書分成,之后是可能改編成電視劇電影的IP的分成。
勵志雞湯類。這類同樣短平快的作者,簡書會采取出書+包裝成情感咨詢導師的孵化路線。
未來,簡書將搭配簽約作者,以孵化形式實現上面幾個維度的變現方式。并將以優質原創UGC短視頻為切入點,開展“簡書短視頻計劃”,即邀請100位具有短視頻創作能力的用戶加入,選擇旅行、生活、美食、運動、游戲、漫畫手繪以及知識分享等專題嘗試短視頻內容。
以上資料來自:簡書這款極簡風社區,靠什么收獲1600萬月活用戶?
讓我們先不看這些背后數據,先以一個用戶的角度從安卓客戶端看看這款軟件。
主要分為五個板塊:首頁推薦,我的關注,我的消息,我的信息以及寫作入口。占據了70%流量的首頁其實就是大量文章的推薦以及一個專題列表。因為內容龐雜,而且只能根據標題和閱讀量等來進行判斷我是否要點進去,事實上,我很少點進去。這有點像十幾年前的門戶網站,放了一大堆東西在上面,要么靠標題,要么靠圖片來吸引點擊量。雖然簡叔說了首頁投稿的通過率只有20-30%,但如果按每日投稿文章2w來算的話,會有將近6000篇文章每天在首頁游蕩,還是一個很大的數據。
我算是簡書的一個小作者,我也會向首頁投稿,來獲取關注,但,我卻不從首頁去看文章,這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么?
不光是首頁內容質量參差不齊,在我關注的專題里更是,因為其投稿通過率更高,這樣好么?
好:讓不管是小白還是大神都可以在一個平臺展示,有助于草根用戶成長。
不好:龐雜的文章,能獲取閱讀點擊的永遠只能是那些高質量的文章,一方面讓好文章淹沒在一水的平庸文章里,點擊量自然會分流。另一方面,那些文章寫的不好的小白們只能夠望洋興嘆,自愧弗如,從而逐漸喪失了寫作動力。
總的來說,簡書這種模式雖然給不同用戶提供了一個寫作平臺,但是很簡單粗暴。說白了就是誰能抓住熱點,取好標題,就能獲得些什么。
但是還有一類用戶,他們好像并不關心我的粉絲多少和閱讀量,簡書只是他們寫東西的地方,對于他們,在這里閱讀或許才是簡書最大的價值。
其實簡書有點像我們原來看的雜志,不同版塊,我們去投稿,當然,很多情況下給雜志投稿都不會錄用,雖然在簡書上看起來被錄用也沒多么光榮。
簡書的發展方向是從UGC轉向PGC,這樣就有點像知乎了,同時他們也在考慮開發IP,來獲取收益,這其實是ONE已經在做的了。
簡叔說他們的簽約作者有100位,相比于百萬的日活,真的是太少了,所以目前還是處在一個挖掘培養高質量作者的過程中,ONE除了那些固定作家,靠著自身名氣就有閱讀量,其他的初級作者必須要高質量產出才能留存下來。而且ONE日后常駐作家的比例會越來越高,所以說one其實已經走上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這位簡書作者有近6000粉絲,發表文章122篇,寫了12萬字,獲得近6K的喜歡。每篇文章閱讀量雖然可以達到一萬,但是評論和喜歡數每篇都不足200。每篇文章獲得喜歡平均50個。
ONE上這位作者,已經發表了十篇文章,按照one每篇文章喜歡2K,評論和轉發500來看,他已經積累了2W的喜歡,5K的評論和5K的轉發。
很顯然,ONE一天一篇文章幫助了作者快速積累了人氣,可以說,one培養作者的能力更強。簡書因為其龐雜的文章,雖然可以幫這位簽約作者獲得點擊量,但受文章質量和類別的限制,互動效果并不好,要知道,簡書只有一百位簽約作者,可見其并不能打造出一個廣受歡迎的作者。
簡書雖然給了眾多小白一個平臺,但站在金字塔頂端的人可謂少之又少,發展道路也是頗為曲折。簡書想要發展到另一個臺階最為關鍵的一步應該是直接挖來一批高質量且有影響力的作家,即便這里只是他們發文章的一個平臺,但是有他們的背書,才能在目前一個亂局中找到支撐點。
不說one本身就是韓寒代言才火起來的一個產品。就是知乎這樣有強需求的產品在早期都請了很多知名用戶,比如創業者,互聯網從業者,這些種子用戶一下子就在他們自身的社交圈之間傳播開了。前不久的分答更是因為有了眾多明星進來,才一下子火爆的。
雖然五月份簡書和魅族合作搞了一個“神轉折大賽 這可能是中文世界里最大的一次UGC,收到文章近5000份,但似乎并沒有在其他平臺獲得多大的關注。、
回到最開始的一句話“交流故事,溝通想法”,在這樣一個亂糟糟的局面下,不能獲得穩定的收益,真的能好好的交流故事,溝通想法么?或者說,這個需求點其實沒那么強烈。縱然寫作者眾多,但有價值的能有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