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屬我自己當下的認識,明天看或許又覺得還要更正。
盡量寫得客觀白描輕松一點,看得不那么累。文字干巴巴的,不能充分表達,但也盡量避免閱讀的誤解。
這個標題,包含兩方面。
其實就是我現在深入體會到骨髓里(但有時還是會忘~)的兩個結論,先放這里:
1.愛永遠比暴力有力。
任何正常人本質上都是吃軟不吃硬。再弱的人也會反抗,要么向外攻擊(別人),要么向內攻擊(自傷)。
2.父愛+母愛→正常的孩子。
本來用的=(等于),后來改成→(趨向于)。完整的父母之愛是造就身心健康孩子的必要非充分條件。更毋論爹娘缺位的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左右手,缺少任何一方,孩子都只有一半,沒有根,永遠不完整。
因為基因決定人類不能自體繁衍,任何一個孩子都是父親母親血緣合成的,這個生物基礎決定了孩子需要這兩方面的聯結,且不以任何原因或狀態而改變。
下面用幾個小故事支撐強化這個結論。
一、北風和太陽
1.誰更有力量:
2.誰還沒點血性?!(憤怒怎么辦?)
我第一次意識到“布衣之怒”這個點,是在大概六七年前。在一位北京服裝學院老師創建的網絡培訓QQ群里,有一天大家閑聊教育話題,說到家長或老師嫌孩子作業不好,撕孩子作業,我當時作為新鮮家長,還處在預習階段的“理論上的政治正確”階段,就說了句“為什么要撕書和本子呢?書和本子又沒有錯。”(我話外的理論支撐是,家長老師應該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不要做出這種失控遷怒的行為。)
那個群主就給我po了上面截圖里的那段話。上到天子,下到布衣,都有發怒的“需要和可能”,沒有誰僅靠理論和理智活著。不然怎么有怒發沖冠、目眥盡裂、暴跳如雷、怒不可遏等這么多的表達憤怒的成語?
還有一次在個導學群里,輔導老師們抱怨成人學生學習動機不夠作業拖拉等等,一個南通的老師做得比較到位,他的導學材料被展示,我就私聊請教了一下,又閑聊點別的,他說“我現在心態非常平和,對成人學生和我女兒都非常寬容。”
可惜我沒理解他說的“寬容”背后真正的涵義。那時候我東拼西湊讀了一些書和理論,站在我以為客觀的角度,覺得我才不會那么做,我甚至也有清醒而正確的見解,我認為所謂的“逆反”根本是家長居高臨下單方面的角度,如果完全愛孩子,事事尊重順著孩子,家長不控制ta不傷害ta,家里溝通順意流暢,孩子何來“逆反”的需要?
只是后來我的心態和做法都與這漸行漸遠,我囫圇吞棗學到的沒有理解透徹的半吊子理論和我雖愛卻害、自相矛盾、比較攻擊控制遷怒小題大做等等實際做法像兩條扭曲的鐵軌,生硬、膠著、抵觸、面目全非,家庭關系陰晴不定風雨混雜,愛恨交加,讓孩子緊張惶恐,無所適從,沒有了笑臉和靈動,失去了神采和力量,一度恐懼無助到思維中斷,記憶下降,能量盡失,完全封閉自己。。。
在自以為是的知道和實際正確做到中間隔著一條馬里亞納海溝。最后我們倆差不多都陷入了深淵,時而怒海翻騰,時而黑暗死寂。。。。。。
現在我充分領悟到這一點:
感受和情緒其實是真實存在(沒有對錯和是否應該之分?)的。無論是用各種理論說服還是理智控制,都是壓不住藏不了的。
(這里面有重要闡述要去讀書學習領會,比如《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么說孩子才肯說》/第一課我還沒學完、《正面管教》《非暴力溝通》《愛與自由》等等)
唯二的做法只有:
①從根本上樹立和重建自己的心態。這是對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會有不同感受和情緒以及應對方式的根本。
家長群分享里一位老師提到“破三觀”。打破自己舊有的價值觀是非觀人生觀以及思維模式。
②看見、覺察、接納自己和別人的情緒。這樣即便情緒出來,也能駕馭ta,而不是被ta困住。(這是第二步的功課)
我在2019.4的一篇記錄里,用過“北風和太陽”一個變體“唯有暖風吹花開”作為標題。但后來忘了執行。。。從我意識到問題,有所警醒,去總結反思,到總結完了扔一邊,繼續舊有的錯誤心態和做法,到問題繼續越積越多,到幡然醒悟(“認識到位”應該也是一個長期不斷休正的過程),然后行動,犯錯、修正……中間斷斷續續兩年多。讓孩子也多受了兩年多的罪。
3.“原來花都開了呀!”
這句話一直在我腦海中徘徊。
繼2019.4我感悟到“唯有暖風吹花開”但又忘得一干二凈之后,經過一個我犯了人生最大過錯的春夏(悔不當初……)和一個已經瀕臨懸崖而不自知的秋冬,在一年之后的2020.4初,經歷比較漫長的疫情在家各種#@%&@%之后,我們倆其實都是懷著忐忑糾結不安……等等心情和狀態,
那天下午返校那一刻,到達學校所在那條路,孩子看著路邊一排盛開的櫻花樹,
好像剛剛走出冬天,感慨了一句
“原來花都開了呀!”
——這都四月份了呀,花都開了一茬又一茬……
那句話時時回蕩在腦海,讓我無限心疼和感慨:
這個小孩,她都多久沒有生活了呀,好像從2019的春天,她就沒有怎么出去過,上課-上課外班-做作業。我天天出去遛狗,天天拍花,我見識了整個春天,而她好像一直穴居著……我沒有主動一定要帶她出來,她也沒跟我出來……
不僅僅或者根本不是是時間原因,更本質的是心境!!
而其實她是熱愛生活的,她曾經回家時候看到天空一片云很美,看到院子里綻放的花骨朵,飛快跑回家拿手機,飛快出去仔仔細細拍了,飛快拿回家給我看。
她為什么沒有心境了呢?為什么這兩年她幾乎沒有“生活”了呢?——都是我摧殘的!
4.軟和硬
曾經這是一個很柔軟很溫和的孩子,我一度引以為開心和安心(我覺得我自己太別扭和生硬)。
曾經我們倆之間有個模式,在我吼了她或者某種對立不安狀態下,只要我蹲下或坐下看著她說句“**是好孩子,媽媽愛你”并張開雙臂,不管她當時是什么狀態,她都會立馬跑過來,軟得像顆橡皮糖撲到我懷里,嬉笑親昵,前嫌盡釋,安心信任;
曾經我讓她先睡順便給她關上燈和門時,她會趕緊說“媽媽,別關門別關門”,或者“媽媽,先別走”;曾經我熬完夜(壞習慣)過去拍拍她或躺在她旁邊陪下她,她會開心地立馬轉過身,或者立馬給我挪位讓被子,完完全全等待接納歡迎放松的狀態,嘻嘻笑著擁抱;
后來,我稍微一大聲或者聲音冷下來,她就縮成一團,瑟瑟發抖,兩眼迷茫,一言不發;或者冷聲“你什么意思?”“你想表達什么?”“所以呢?”,關門進屋反鎖……;她的任何空間物品,無論我有意無意觸碰,都會讓她炸裂;
后來我說不管你相不相信我確實一直都把你當成心肝寶貝,她說你?把我?當寶貝?天匪夷所思!你別提這幾個字,惡心我;
曾經她精心給我準備每個節日的驚喜,現在她對我形同水火,滿眼恨意;
曾經她與我無話不談,現在我和她說話小心翼翼不停踩雷;是誰破壞了這份信任?
曾經她喜歡學習,一遍遍不厭其煩地練習,開心地說“媽媽你給我截屏,你給我錄下來”;現在她看到我舉起手機,戒備地說“你想干什么”,她質問為什么要上學,到點了起不來去不了……是誰制造了學習的恐懼?
……
究其原因,除了長大的因素,最關鍵的其實是一直以來我
①錯誤的心態(導致犯了很多次原則性錯誤——大腦回避的本能讓我選擇性忘記了,昨天孩子又提起來我都完全沒有印象了)
②錯誤的溝通模式(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下面這篇記錄(都不敢翻以前的記錄。這是最后一次再提及“過往”),可以看出我們一直以來(我不自知)錯位的的相處方式(我是那個情緒不穩定、拒絕正常溝通、消耗孩子能量、任性索愛的“小孩”,孩子是那個被迫長大、為關系負責、照顧媽媽情緒、主動去溝通求和的“大人”):
當你溫和平靜主動開放積極溝通時,她也會是柔軟陽光開放的;
當你是刀槍劍戟火光利刃否定攻擊萬箭齊發讓她習得性無助時,血緣決定她仍然愛你,她不會攻擊你,但她會停止愛自己,冰涼封閉。
“為什么你不能像別人的媽媽那樣溫柔?”
“為什么我們家總是要爭爭吵吵?”
——曾經我痛恨的家庭模式,變成孩子痛苦質問的現實。
“何意百煉鋼,化為繞指柔”(本意不是我想表達的意思,就是借用一下這個措辭),“憐子如何不丈夫”,我們天性不夠溫柔與平和,沒有學過溫和與舒展,平時過于生硬和緊張,有時又有戾氣和執拗,總是想舉起棍子打下去或者斷喝一聲吼過去,簡單而粗暴,其實傷人又傷己。
你舒展軟下來,孩子才能放松軟下來。你生硬,孩子向誰學習柔軟?
看過一篇柳傳志的采訪,提到兒子,他說對待兒子和員工肯定不一樣。
員工犯了錯,可以提醒、警告、談話、扣工資,大不了辭退。
但是對兒子,他“怕”,怕兒子生氣,所以說話都是平等商量詢問的語氣,對兒子的事情也是尊重的態度,夫人讓他和兒子談談戒煙的事他也不敢,怕“萬一頂回來怎么辦”。——父母對孩子有一種“平等尊重”和“敬畏心”,是最真的愛和仁慈。
不壓制她,她才能有力量。越柔軟越有韌性。越生硬,越易斷。
二、左手和右手,父愛和母愛
上面第一項可能太長了。手機打字看不出多長。后面的容易爛尾。
我理解最深的幾件事:
1.一個故事
世上最壞的別離是不告而別。
與壞的情緒和心智模式告別也可以給自己設立一個正式的儀式。
以前看過一個故事,一個小孩很小的時候爸爸去世了,但是瞞著ta,好像是說爸爸去了遠方等等。
長大后孩子心理出現問題,追溯原生家庭,醫生建議把當年爸爸安葬的情形再模擬一遍,讓這孩子和爸爸有個“告別”的儀式。
后來這孩子確實放下了。
也有研究證明,孤兒院或被收養的孩子,即使代養人經濟情緒都很好,離開血緣父母的孩子心理也多少有一塊是不完整的。
為什么人離開前家人總是圍在身邊,希望老人能有所交代,覺得老人如果有所交代,就能安心走了。——其實感覺本質上也是活著的人的需要,“覺得”這樣圓滿,因為了然了老人的心愿而踏實。
2.一個詞:聯結
大概十年前我就看過這段話,也知道這個道理:
孩子天生對父母有“聯結”的需要,不管物理距離的遠近。而且只和ta被呈現的信息聯結。
如果一個父親或母親在另一個人面前被描述成“不負責任的、懶惰的、不可信的、不可理喻的、臭脾氣的……”等等,那么出于“聯結”的生物本能,孩子(潛意識)會不自覺地和這些ta接觸到的信息聯結,就會不知不覺間長成那個被罵的父親或母親樣子,然后這個傳遞不良信息的人會更痛心疾首:“果然,你們都不是好東西,和你那個**一模一樣……”
反之,如果被傳遞的信息是你爸/你媽是負責任的、有擔當的、可信任的、可尊重的、專業敬業的、好脾氣的、性格溫暖的……等等,那不知不覺間孩子就長成了那個ta聽到的人的樣子。
所以,
愛孩子,就愛給ta另一半生命的人吧,最起碼給ta正面的評價、尊重理解、良性互動,讓孩子沒有負擔(我過去沒有做到,就在半個月前還有執念)地活在寬松安全、有正面至親形象的心理環境里。
否則,攻擊詆毀給孩子另一半生命的人,就是攻擊孩子,ta不會完整,只會被割裂、枯萎。
3.三個場景
她這么大和父母同框的場景只有三次:
①唯一 一張全家福
幼兒園入園需要一張全家福貼教室里,在我的希望下拍了。
去年孩子在情緒最激烈的時候毀掉了好多我給拍的照片(有我沒有及時拉住安撫的原因),包括砸掉我給買的節日禮物音樂盒,但我偶爾看見她收拾書本,那張唯一的全家福照片她還留著,可見她的珍視(和其實對父母完整的需要和渴望);
②一次最幸運的一天
幼兒園小班有一天,爸爸心血來潮去幼兒園接她,而我已經到了。能有爸媽同時出現去接,孩子出教室時開心的自言自語:“今天是我最幸運的一天!”(一個繪本的書名)——盡管爸爸接完并沒有陪著玩,直接放下又走了……
唯一一次在幼兒園過生日并轉園,喊爸爸陪著去的,本來我也應該而且準備去,因為爸爸一句“你不去嗎”(而不是“你也一起去吧”)而說“嗯,你們去吧”(心理過于糾結啊,時光不可逆啊……)
③一個還算可以的入班儀式
經過三個月的離開和休整,秋天去到一個陌生的學校。
爸爸第一次明顯表現出對她事情的主動關注、行動和參與,幫忙聯系了學校、送到教室、搬了桌椅、見了老師加了微信(以及后續溝通)、幫忙搬了住宿物品(盡管只住一天就打道回府)、幫忙聯系運動會的卡通衣服、溝通個別同學的問題、以及需要時的接送和經常的電話。
這為孩子在一種很難受的情形下愴然離開又間斷了幾個月之后再度進入同類環境的適應提供了很溫暖的心理支持。
(在當初發現問題時,爸爸也積極幫忙找學校專家咨詢學習方法問題、找心理學專家和心理咨詢師詢問請教,找能和孩子說上話的親友帶孩子散心,并親自聯系和接送,一天幾趟跑過來給孩子做飯逗樂,送新手機、紀念金幣等讓孩子開心,孩子只用英語和他交流也努力去理解,被冷落拒絕了也沒氣餒,盡管內心焦灼但始終給孩子輕松的語氣和笑臉,對孩子出現狀況也沒有抱怨指責,親自擔起和學校及老師的溝通,甚至聽從心理專家的建議買書看書,等等,做了很多努力。后面我有些退縮氣餒時,也主動擔起緩沖和鞏固的橋梁。)
孩子要的就是這么些,你給她一分溫暖,足夠她抵御外界十分的風雨;但是如果風雨來自于給她生命的人,父母輪番傷她,或者父母互相攻擊同時再輪番傷她,那她的世界就徹底崩塌無助了,把生命退回給你。。。
4.一段音頻(家排),一門課(親密關系)
喜馬拉雅劉紅蓮老師家排課:http://xima.tv/ijrp6u?_sonic=0
這個音頻是父親的重要性,往上翻翻還有家排的概念、母親的重要性。
我還沒聽完,今天一定聽完記筆記。
我們都需要重新學習親密關系這門課。過去沒有得到很好的示范、不知道,都沒關系(有關系也沒辦法呀),現在開始也不算晚(即便晚了也比晚了都不開始強啊),不僅是為孩子更是為自己。
原生家庭的影響可以通過自己的主觀能動去改變它。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那是沒有碰到生死存亡至關重要的問題。和過去自己不好的部分和解,用更覺知的清醒,更溫和舒服的狀態滋養自己和孩子,愛惜同行的這段生命。
寫到這里吧。
是為了寫這些,才又翻騰起“過去”。其實過去就過去了,反復提起(還不做實事)是二次傷害和逃避轉移。要封存放下,做現在該做的。務實而不是務虛。
放一些我存的好圖,洗洗腦,強化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