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要為自己的“想當然”道歉!

1

幼兒園小班的第二學期。

那天接帥帥放學,剛出幼兒園班級的門,他就拎著個透明的塑料袋,口袋里面有濕濕的褲子。我的第一反應是他尿褲子了。沒想到他迫不及待地告訴我,強強尿褲子了。說了兩遍,我都沒有明白。

我正納悶,強強尿褲子了為什么帥帥拿著濕褲子呢?帥帥已經有點著急的生氣了。這時,老師告訴我,強強今天去廁所時,調皮的將尿尿到了帥帥的褲子上,整個褲子濕了,當時帥帥就哭了,褲子給他換好了,口袋里的是洗好的褲子。

這下我終于明白,帥帥手里為什么拎著口袋了。

正在整理衣服準備離開時,強強的奶奶帶著強強到了我的身邊,強強和奶奶在一片混亂中給我和孩子道歉。我并不確定帥帥是否聽到,但這個畫面他是捕捉到了。我回應了沒關系,就和帥就匆匆離開了。

晚上,強強媽媽發了微信進行了再次道歉。

在我看來,這件事,真的沒什么。無非是調皮小男孩之間的惡作劇,或者說,在他們這個年齡,就是覺得好玩,并沒有什么實質性的惡意。我想當然的認為,這是小事,睡了覺明天就會忘記的小事。而且和帥爸談論此事時有意回避帥帥,怕他因談及此事再次情緒激動。

然而,問題遠沒有我想像的那么簡單。第二天早上,帥帥明顯拖延去幼兒園,到了幼兒園不進教室,竟然哭了起來。我因不知緣由而不得章法的哄著帥帥,老師走過來和我說,肯定是昨天被尿褲子的事情,讓帥帥有了陰影。

當時的我,在心里“捶胸頓足”。學了心理學,仍然會被想當然的“常識”糊弄。

時間會讓你淡忘很多事情,但卻不是受傷的事情。

2

孩子每天在幼兒園的表現,都是在放學時才知曉的。

那天放學,張老師準備要和我說說帥帥今天的表現,通常如果老師特別要說就是有特別的事情發生了。還沒等老師開口,帥帥就已經不耐煩的要拽我走。他是不想讓老師和我說。因為當時接孩子的人多、也很亂,老師說也沒什么,示意讓我們先走了。

回家路上,我問帥帥到底發生了什么,老師到底想告訴媽媽什么呢?他說,不知道,沒什么。我想,如果真的嚴重,老師肯定要把話說完的。所以,一切都按部就班。

第二天早上去幼兒園,問題來了。

帥帥又磨磨蹭蹭,告訴我不想去幼兒園。在上樓時,特別提到張老師,期望張老師能夠上早班,站在班級門口等他。可是,不巧張老師不是早班,并沒有出現在門口。這時,來了一位媽媽,長得酷似張老師,他竟然以為是張老師過去打招呼。我就突然感覺到,可能是昨天老師沒有和我說完的事情又困擾了帥帥。

我蹲下問,“帥帥,你為什么不想去幼兒園呢?”

帥帥:“媽媽,我就是不想去幼兒園。”

我:“幼兒園有什么不好嗎?”

帥帥遲疑了幾秒鐘:“我怕張老師不喜歡我了。”

我:“張老師怎么會不喜歡帥帥呢?他最喜歡帥帥了,每次帥帥生病,老師都是第一個問你怎么沒來,你不來,張老師可想你呢!”

我還在想怎么繼續開導他的時候,他說:“媽媽,那我去幼兒園”。

然后自己走到班級門口和老師打招呼就進教室了。

這個秒變的過程,讓我有點丈二和尚。然后我馬上和張老師進行了溝通,了解昨天到底發生了什么并拜托老師今天一定和帥帥聊聊這個事情。晚上回家我也再次對這件事做了疏導。

3

妞妞在幼兒園小班,放學的時候,爸爸第一次來接。

老師對爸爸說:“很抱歉,妞妞爸爸,你第一次來接孩子,孩子還受了點傷。今天孩子不小心從臺階下跌了下去,額頭擦破了一點皮,給她貼上了創可貼。不過沒摔到頭,校醫給看了,應該沒什么大問題”。

爸爸說:“沒事兒,沒摔著頭就沒事”。

爸爸第一次來接孩子,在路上,有點不知如何是好。問妞妞疼不疼,妞妞沒有回答。

父女倆回家后,家里人覺得也沒有那么嚴重,只是簡單的安慰一下,也沒有過多的詢問孩子。

晚上妞妞睡著了,夜里突然大哭,“別推我,有臺階……”。

媽媽叫醒孩子,馬上抱起來安慰。

爸爸和媽媽面面相覷,知道今天在大人看來是擦破皮兒的小事,卻成了孩子的噩夢。

4

成人的世界是復雜和多面的,有工作、朋友、親屬、家庭、父母、愛人、孩子,還有自己;

而孩子的世界是單一并單純的,TA的世界里只有父母和親人,上了幼兒園會有老師和小朋友。

成人的世界,以自己為中心,會放射出無數條線;

而孩子的世界,與之相交的只有三條線(父母、親人、老師加小朋友)。

所以,三條線中哪一條的波動都會引起孩子的喜怒哀樂的變化。

成人的感知已經久磨生繭,對一切都不足為奇、不以為然。

而孩子的身心是柔軟和敏感的,在他們的世界里,一切都是新鮮的,一切也都是重要的。

在成人的世界里,無足輕重的小事,卻是孩子世界里天崩地裂的大事。

因為我們覺得沒什么,沒必要小題大做,所以,我們認為孩子也應該覺得沒什么大不了,然后就產生了想當然和忽視。

那怎樣去避免家長對孩子的想當然和情緒的忽視呢?

很有家長效能工具里都講,共情。

什么是共情?

共情( empathy) ,是指個體由于理解了真實的或想象中的他人的情緒而引發的與之一致或相似的情緒體驗。這是一種替代性的情緒反應能力,即個體能夠以他人為中心,識別和接納他人的觀點并能夠親身體驗他人情緒的一種心理過程。

簡單的說,就是站在對方的角度來理解對方,就好像感受到對方的情緒體驗一樣,并用恰當的方式表達出對對方的理解與感受。

可是,家長的共情為什么總有點東施效顰、不得章法呢?

因為很多時候,我們并不真正理解孩子的反應和情緒,不是我們不想理解,而是我們真的感受不到。

“小朋友說我不是奧特曼,我生氣的要打人”,

“我最喜歡的畫掉了一個角,我哭著要完整的”,

“你收了我散落一地、可是我還要玩的玩具,我生氣的大喊”,

“我就想做火車頭,可是別的小朋友占了火車頭的位置,我生氣的要推開他”……

共情,需要家長降低自己的心理年齡,返回人生的原點,以孩子的當前生命階段和視角去看待發生在TA身上的事情,感受孩子和理解孩子。

當孩子有不愉快的情緒時,家長第一時間去設身處地的想,如果我只有*歲,我遇到了這樣的事情,我的第一反應是什么?

我是需要“一切都會過去、一切向前看”大而空的安慰,還是需要有人傾聽?似乎不加評判的傾聽才讓人更愿意靠近和分享,更加讓人溫暖,更有治愈性。

如果時間可以倒流

01/

媽媽回家后和孩子重溫發生的一幕,讓他說出自己的感受或者幫他說出自己的感受,然后告訴他,強強這樣做不對,強強和強強的媽媽都已經道歉,強強已經認錯。如果再遇到這樣的事情,我們要大聲的警告那個小朋友這樣做不對。

02/

媽媽爭取聽完老師的敘述后再離開,如果沒能說完,回到家后給老師打個電話去詢問情況,然后去問帥帥到底發生了什么,他是怎么想的,針對他的想法進行共情和引導。

03/

爸爸接到妞妞,抱起來問問孩子當時發生了什么,當時很疼、是不是也嚇了一跳,讓孩子釋放出內心的委屈或者恐懼。疼只是一時的,但是驚嚇會在心里留下陰影。

家長對孩子:

一方面總是在行為上不自覺的按照成人來要求,比如:要求孩子不要弄灑湯碗,不要打碎杯子,不要搗亂,不要吵……

另一方面在心理上卻以孩子來對待,自欺欺人對孩子的感受和要求忽略不計。

當孩子犯錯時,劈頭蓋臉的數落一痛、甚至是動手打人,有時承諾的事情忘記了或者忽視不兌現,因為TA是你的孩子,也只是個幾歲的孩子,TA的事情遠沒有成人的事情重要,真的沒什么大不了。

是時候結束家長的想當然,并為自己的忽視道歉了。在行為上按照孩子的標準來看待孩子;在心理上,按照成人的標準來面對孩子。也許,你真的可以走進孩子的內心,去感受TA幼小、純真的心靈帶來的美好。

喜歡本篇文章,請隨手點贊,歡迎分享,期待你的留言。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