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影子兮
二0一六年,再一次復出,宮崎駿七十五歲。雖然,他一直宣稱自己年事已高,但他仍然是那個目光炯炯的宮崎駿。
對于宮崎駿七而言,真正的壓力不會是勞累,而是空洞,沒有事做才是痛苦的源頭吧。
正如鳥兒展翅,蝸牛爬行,鴻雁在天魚在水。
他的老搭檔鈴木敏夫深知這一點,對他的復出并不奇怪。
算一算宮崎駿的職業生涯,他宣布退隱,有七八次之多,每一次蟄伏,似乎都是為了等待春天的降臨。這一次,他又打算做長篇動畫。
我大學時第一次看到宮崎駿的動畫電影,是他的《千與千尋》,宮崎駿的夢幻王國,讓我感到驚艷。因此,也一直想知道他究竟蘊含著怎樣的能量,他的電影是如何而來。
于是,閑暇時間,反復看了關于宮崎駿的幾部紀錄片,了解了吉卜力工作室的運營模式,更目睹了宮崎駿的人生日常。
宮崎駿總是喜歡穿著襯衣,一件圍裙圍在身上,衣著樸素生活簡單,如一位普通的居家老大爺,走在大街上,你甚至不會看出他與其他人有什么不同。
每一位大師都會回歸凡常,只有從皮囊之下的日常和日常中的不尋常中,我們才能真正探尋到云泥之別。
宮崎駿的生活很簡單,幾乎所有的事情,都圍繞著他的動畫創作展開。從早上開工一直到晚上9點,都是他的工作時間。
宮崎駿說,不做事會覺得寂寞,做動畫緣于喜愛。
喜歡,是一切探尋和做下去的勇氣,一切行為皆來自理想。
宮崎駿,1941年出生,高中三年級的時候,日本第一部彩色動畫長片《白蛇傳》的上映,讓他對動畫產生了濃濃的興趣。1963年,宮崎駿進入東映動畫公司,從事動畫師工作,從此,動畫創作便成了他一生的選擇。
一個人有夢想不難,難的是幾十年保持著不變的熱情。在創作動畫電影的路上,宮崎駿無疑是一位理想的現實主義者,一路走來,他歷經了各種低谷和各種艱難,但他卻一直都沒有放棄過。
葉芝曾經吟詠,奈何一個人隨著年齡增長,夢想不再輕盈,他開始用雙手掂量生活,更看重果實而非花朵。
然而,大師總會在某個地方是不拐彎的。
宮崎駿的許多作品,在他還沒有成為獨立的創作人前,也經常不被采用,如《龍貓》、《幽靈公主》,多年后這些作品都相繼走紅。如果不是宮崎駿,這些作品或許就會灰飛煙滅也未可知。
2001年,《千與千尋》推出后,宮崎駿更是受到了萬千注目,2003年, 《千與千尋》獲得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但為了抗議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宮崎駿拒絕到美國參加奧斯卡頒獎典禮。
宮崎駿的性情可見一斑。
他的一些覺悟,在電影中的某個瞬間,也依稀可見:
人生既然已經如此無奈,那些自己可以決定的事情,何不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完成,活得坦誠一點,至少對得起自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貓的報恩》
不斷的覺知和尋找,在創作中,一直都伴隨著宮崎駿。
在創作《起風了》時,宮崎駿要為一位制造飛機的少年做一部電影,宮崎駿是反戰爭的,為一個制造戰爭工具的人做一部電影的意義何在?一方面是宮崎家族曾經營著一家飛機工廠,宮崎駿從小就對飛機有一種天然的興趣,另一方面是宮崎駿對戰爭的厭惡,在這樣的矛盾中,宮崎駿陷入了不斷地自我發問中。
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宮崎駿決定要展現在戰爭的艱難環境中,人類努力地活下去的生存熱望,而非戰爭本身。
“縱有疾風起,人生不言棄”。這或許也是宮崎駿對自己的勵志。
很多時候,宮崎駿擔任導演、腳本、分鏡頭的全部工作,他在工作中投入的專注與熱情,外人無法想象,當然,各種事情的起起伏伏,讓宮崎駿不時地陷入焦慮、煩惱和迷茫之中。他的世界別人無法進入,宮崎駿就像自己一個人孤軍奮戰。
有時,他會在工作中冷不丁地冒出一句:“好麻煩”、“煩死了”。
他的許多電影就像是一段云夢之旅,但在做《起風了》時,在真實的人物和歷史背景面前,他如夢如幻的想象便失去了作用,怎么辦啊。
宮崎駿自己深知這一點,他說,世界上重要的事都是麻煩的,明白了這一點,麻煩就變得可愛起來。
然而,總會有為了做出一些有趣的東西來,把自己逼到極限的片斷。任何人都幫不了他,到最后,就是一個自己支撐著另一個自己。
在電影《魔女宅急便》,也能找到相似的觀點:沒有人能與你分擔,你只能把它從一個肩頭,換到你的另一個肩頭。
所以,在《起風了》中,宮崎駿為了一個震后的鏡頭,花費了一年的時間,而這個鏡頭只有短短的六秒鐘。
宮崎駿的夢幻世界構造得越美好,對自己和團隊就越是一次極致的考驗,推倒重來是再普通不過的事,于是,在制作《毛毛蟲菠蘿》時,他的CG負責人櫻木制作不出毛毛蟲初見世界的逼真效果,發生了壓力太大而病倒的事情也就不足為奇了。
哪怕是對自己的兒子,宮崎駿也十分苛刻。
他的兒子宮崎吾朗無意中被宮崎駿的老搭檔鈴木敏夫發現了其動畫方面的才能,意外走上了導演的道路。作為宮崎駿兒子,一枚動畫界的新人,他一樣毫不手軟,以至兒子不敢拿出劇本給他看。新作完成,在試映會上,宮崎駿半途離場,并直言兒子還是不做導演的好。
這樣的否定對于身邊人也太過無情了,但是無情正是因為有情。只有明白了這點,或許才能明白宮崎駿的良苦用心吧。
就像他自己在《借東西的小人阿莉埃蒂》里所說的那樣:有一天,驀然回首,你會發現,那個給你許多痛苦的人,卻也是你的救贖吧。
紀錄片中的宮崎駿,童趣、熱情、簡單、率直。
比如,他走進一間無人的屋子,仍然會打招呼:早上好!你好!
再如,傳統的動畫電影受到各種挑戰,宮崎駿沒有回避CG技術的發展。有一次,一個小團隊制作了一個類似喪尸行走的小視頻,拿給宮崎駿看。
宮崎駿看了后說了下面一段話:
“我有個身體有殘疾的朋友,雖然不是每天都會見面,但他連擊掌的動作都沒法簡單地做出,他就這么動作僵硬地跟我比劃一下。一想到他,看到這些東西我就無法開心。制作這種東西的人是沒有體驗過人類的痛疼感吧。你要做這種東西我當然沒有意見,但是我絕對不想讓這些東西和我的作品有任何瓜葛。這簡直是對生命的極大侮辱。”
這樣的坦誠并不是每一個人都能理解的,然而,這濃濃的人文情懷或許正是他突破國界受世人尊重的原因之一吧。
雖然已經白發蒼蒼,但是,這仍然不能阻擋宮崎駿繼續前行的步伐,他的眼睛里仍然透著美好的光澤,因為,他一直都有一顆澄清而堅定的內心。
宮崎駿說,與其什么都不做的死去,不如在制作中死去。
W.S.蘭德說:我雙手烤著,用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