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四下午,冒著一點點細雨,我獨自一人來到東郊記憶“聚空間”劇場,懷著有一點期待和幾分好奇,觀看了耳熟能詳的莎士比亞實驗話劇《麥克白》。整部劇演出時長達100分鐘,由4募數10場戲組成。在不大的劇場中,導演和三名演員(其中兩名是國家一級演員)依靠自己對劇本深刻地理解,通過對原作劇本的刪減,場景的重新設置,人物的篩選,對莎士比亞悲劇中的巔峰之作《麥克白》進行了既不損原作藝術性同時又富有新意的創新表達。
? ? 莎士比亞是全世界人民耳熟能詳的文學家、劇作家(甚至還可以說是語言學家——創造了大量英文詞匯的新用法),主要活躍在16世紀中后期,是推動文藝復新運動中的中重要人物,而劇作《麥克白》則被后世評論家認為是其悲劇作品中藝術成就的頂峰。
? ? 簡而言之,本劇講訴了將軍“麥克白”受到女巫讖言和妻子的攛掇,之后起心想獲得君主無上的權利而僭越弒君,而后因得位不正心懷憂慮,在與部下相互猜忌之下為鞏固權利保證王位大開殺戒,引得天怒人怨,最后被老國王的兒子推翻的故事。
形式及內容
所有戲劇劇情的推動力大抵有兩大來源,一是“事件”二是“內心變化”。本劇推動故事“原事件”一是在開場便出現并貫穿全劇的“女巫”的預言,二是麥克白夫人充滿欲望、野心的性格,和其極富技巧的攛掇。“女巫”的這個角色作為超自然的存在我認為可以理解為對“命運”這樣抽象概念地具象化。而“麥克白夫人”的角色則可以理解為麥克白自身性格分裂地具象化。這一點,導演在此次角色編排中進行了富有創造性的創新,其中最精彩的設置要數演出中“麥克白”和“麥克白夫人”這兩個角色在不同的劇情和場次中演員進行了多次反串。(即男女演員互換角色)在第前幾幕(荒原遇女巫、麥克白夫人說服麥克白、殺死老國王鄧肯)麥克白將軍的角色都由女演員扮演,夫人則由麥克白扮演。而在后幾幕,(當麥克白將軍主動尋找女巫、為防止預言實現殺死同僚班科將軍、為猜忌殺死手足麥克達夫)麥克白將軍和其夫人的角色又互換。
這樣的設置可以說是一種全新而大膽的嘗試,通過男女演員的互換,深刻體現了麥克白自身性格中既軟弱又殘暴、既畏懼又貪婪、既自私又偶爾留有那么一點善念的復雜的扭曲的豐富而多層次的性格。可以說做到了話劇形式和內容的高度統一。
平民化當代化的改造
“雅”與“俗”,“高”與“低”,這是文藝作品永遠要在意的問題,這不僅關系受眾的多寡,往往還涉及到立場的正確。在“堅定不移走群眾路線”這條道路上,本次演出可以說保持了相當程度的“政治正確”。
莎士比亞的劇作得以廣泛地流傳于當時和后世得意于那是開始走向平民化的時代,莎翁的受眾也主要面對的是普羅大眾販夫走卒。為了讓國內觀眾對莎翁劇作“古典”、“學院”的老舊觀點刷新,此次演出通過對場景和道具別出心裁的設置將古典與現代貫通,將高雅和日常相連。
在舞臺設置方面,整個場景被設置成一個現代的“肉聯廠”車間,而麥克白將軍的角色則被設置成肉聯廠主任,老國王鄧肯被設置成肉聯廠廠長,這讓人感到詼諧的背景設置不禁讓觀眾將目光投到戲劇之外的現實生活中。而在道具方面,傳統的“殺伐”和“暴力”被改造成現實生活中極為常見的行為,例如在表現殺死同僚班科將軍的場景時,演員搬上來一臺“切割機”,在演員操作切割機發出劇烈的噪聲和耀眼的火花時,預示著班科將軍被殺死。
時代背景、主題以及藝術成就
作品由作者創造反映作者的思想,而作者的思想又由時代形塑,所以作品永遠不能脫離時代去理解。
莎士比亞活躍在16世紀末期和17世紀初期,彼時歐洲以走出“黑暗的一千年”,宗教改革早已打破天主教對信仰的壟斷解釋權,人文主義興起,資本主義方興未艾。總的來說,正處于歐洲的“改革開放”時代。莎士比亞早期的作品中歡快、明朗的情緒就是這一時期社會欣欣向榮的體現。但到17世紀早期社會開始出現變化。這一時期資本主義開始進入“帝國主義”時代,“人文主義”發展到后期開始孕育出極端的“個人主義”,大量野心家、冒險家充斥人間,“自由”和“平等”兩種價值觀開始失去平衡,社會開始呈現全面敗壞。
戲劇《麥克白》就是在此時誕生。整部劇既有西方古希臘戲劇的傳承,包括宿命論和神秘主義,例如故事中每一個節點都是由女巫給出的語意含混莫凌兩可的信息推動,同時又具有新時代戲劇的特點——即對人物性格和內心活動刻畫異常細膩,主角麥克白最后的悲劇結果并不完全由“俄狄浦斯”或“西西弗斯”試的不可反抗的命運之手(或神之手)造成,更主要的還是鞭笞了人性中的扭曲和貪婪,具有性格悲劇和命運悲劇的雙重內涵,同時也通過麥克白對權利的追求,對讖言的堅信,最后被命運拋棄闡明了莎士比亞對人生的虛無主義觀點。正如劇中麥克白的經典獨白中說道
“明天,明天,再一個明天。一天接著一天地躡步前進。直到最后一秒鐘的時間。我們所有的昨天,不過是一個行走的影子,一個在舞臺上指手畫腳打拙劣的伶人,登場片刻,就在無聲無息中悄然退下,他是一個愚蠢人所講的故事,充滿喧嘩和躁動,卻找不到一點意義”
本次演出被導演定義為“試驗話劇”,“試驗”的目的是為了通過在表達方式上做出創新更好的表達作者思想。眾所周知,思想的特點是無遠弗屆瞬息萬變,所以不管是文字、聲音、影像、表演,所有的形式都難免有其局限性。所以只有通過不斷的重新理解和演繹,不斷打通古典和現代、高雅和大眾的界限才能讓歷史長河中無數優秀文化作品從新賦予新時代的新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