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萌20》是第二十屆新概念作文大賽獲獎作品選。整本書很厚,有500多頁,花了我將近十個小時。
一方面書本來很厚,字體也有點小,另一方面有些文章生澀難懂,尤其是散文,整篇文章下來看得云里霧里。我由衷佩服寫散文的人,因為我總覺得他們高深莫測,把文字寫得很含蓄,讓身為讀者的我們去猜,有“猶抱琵琶半遮面”之感。
書中大部分是初賽文章,還有八篇復賽文章。文章涉及的內容很廣,有青春的,有科幻的,有家庭的,有回憶的,還有莫名其妙的。
但大部分都是寫實文章,記錄生活中的矛盾,感情,以及自己的想法。
我真心佩服這幫寫作天賦極高的人,其中有些人寫青春小說我也看不懂結局,故事的反轉讓我不知所措。不知是小說故事與我的生活相差極大還是我閱讀能力弱的緣故,我總是難以跟上作者的步伐,經常被丟在故事外頭,甚至文章開頭我就追不上去了。
為此,我懊惱不已,于是,決心多讀書,大佬就是大佬,潛心修煉方可追上他們。
2,
事實上,我在高三上學期買了《萌18》和《萌19》。顯然,我當時打算參加第二十屆新概念作文大賽,買這個只是為了了解獲獎作品是怎么樣的。
說實話,我當時是功利的。“歷屆新概念作文大賽的獲獎者,多為14所名牌大學自主招生所錄取,大賽為眾多有個性有文學創作力的年輕學子,開辟了一條通往名牌大學的新通道。”
如果沒有這句話,我可能不會去參加吧。不過結局跟沒參加一樣,我屬于九萬分之八萬九千七百分之一。如此悲慘的結局。
我當初買萌芽雜志,只是萌芽雜志社是主辦方之一。我買了好多的《萌芽》,里面的文章生澀難懂,不比《意林》簡明易懂,常常看不進去。
室友取笑我,“他啊,要看高深一點的雜志。”
不過,買萌芽的習慣一直延續至今。
我當時應該有晚期的拖延癥,大賽3,4月份啟動,直至11月25號都可以投稿。我硬是在最后幾天才匆匆忙忙投出我的文章。
當然自己沒有經驗。我暑假構思了一篇寫實文章,就僅僅限于構思,一字未動。等到高三開學,才意識到沒有時間寫了。后來,又拖了幾個月,原本國慶想寫的,又是被節假日綜合癥耽誤。
想想自己怪不得沒進,要是進了,對其他人多不公啊。
初賽是自己寫的文章,投到上海的指定地點,有專門的評委評判。體裁任意,主題隨便,我當時想了幾個主題,有關于老人的(老人?老人!老人。),有關于學校外小攤的(生活的burden),有關于無奈的父親的。(墳邊上的父親)。
前面兩篇文章模仿的味道有點重,不敢投,最后選擇最后一篇。
我記得那天是期中考試考完的兩天假期的第二天早上,我去學校門口打印店打印文章。打完之后回寢室,看了看,發覺有些文字錯誤,訂正了電子稿,又去打印一遍。
之后那拿著打印的文章和萌芽雜志的報名表去郵局,當時滿心歡喜的,還問了郵局工作人員一些問題。填了報名表上的要求的郵箱,寫了信封上的上海地址,還附帶一句話(新概念作文大賽收),那工作人員看了一看說,“這么厲害啊!”
我立馬紅了臉,沒有沒有,想起萌芽雜志最后幾頁新概念獲獎的人寫的回憶錄之類的文章,他們說自己投稿是也是偷偷摸摸的,怕被郵局的人看見自己是要參加作文比賽。
青春心性,大抵如此吧!
3,
我那不入流的三腳貓寫作技巧,終究沒有入得了評委的法眼。但當時的我,依舊保抱有希望,像期望中彩票的人一樣。
有時會假設自己能被選中參加復賽會怎樣,然后在英語課或物理課上偷偷摸摸地笑,同桌一臉詭異地看著我。
會怎樣呢?會出名嗎?會進一個好大學嗎?
結果似乎是注定了,我本在寫作毫無天賦,只是憑著一腔熱血堅持而已罷了。但仍會想著自己這只丑小鴨一夜變成天鵝。
真正破滅自己那微弱希望的時候在一個上學日的中午,我用教室的多媒體電腦登陸萌芽官網,我看著那長長的名單,滿臉緊張地看著。江蘇到江西的銜接處,我停頓一下,接著繼續看,江西本來就是五六個人進了復賽,我一秒看到結局。
似乎是預先知道結局一樣,我并沒有過多悲傷,因為自己知道自己的水平,只是那一點微軟的希望竟這樣直接被弄沒了,想起自己萬般假設,想起自己在課堂傻傻地笑,不免覺得自己有點可笑。
我依舊正常上課,依舊會在課堂上傻傻地笑,只是換了一種假設而已。那之后我才明白,自己究竟有多功利,時常會貪戀那可笑的虛構里。
4,
我不擅長寫東西,只是堅持寫而已。
2017年6月5號,我攔住一個女孩。我問她,“你聽說過新概念作文大賽嗎?我想和你一起參加。”
我究竟有多違心,我自己也不知道。
其實在第19屆的時候,我也想參加,后來卻不了了之。
在第20屆的時候,我抱著對大學的憧憬,對愛情的憧憬,對文學的憧憬,跌跌撞撞。
現在要第21屆了,我去了一個不是夢想中的大學,沒有想象中的愛情,對于文學也可望不可即。
故事停筆,才發覺竟然落筆已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