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來不覺得自己"孤僻"。既然我跟自己相處得很好,生活過的開心、豐富、幸福、從沒有覺得自己哪里不完整的缺憾;那么,我就完全不會想委屈自己跟其他人相處,哪怕只是一點點的委屈都不想。那些人眼中的我的"孤僻",在我的世界里,只是珍惜并堅持那微弱的任性罷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劉若英
我們經常會好奇那些可以一個月不出房門的人是如何忍受左手握右手的時光,實際上,天生帶有孤獨基因的他們,會為了獨處而練就十八般武藝,即使獨自一人,也能忙碌熱鬧。
在他們的世界里,孤獨,是用來享受的。
就像劉若英認為:獨處是她與生俱來的生活方式。
我一直都挺矛盾的,在獨處與相處之間
我不知道獨自擁有一個房間是不是孤單的事,但我從未因為一個人呆在房間里而感到害怕。
這是我從小就習慣的事,類似一種生活本能。
知道是一個人,所以會妥善安置自己的衣食所需,萬事靠自己這種事,聽起來可能很心酸,開始做的時候也可能會覺得自己很可憐。但時間長了,好處就會自然而然顯現出來。自己溫暖自己,只要"自己"還保有,溫暖就會一直存在。
你以前都是怎么一個人度過寒流來襲的夜晚呢?”某夜,一位剛跟交往九年的女友分手的男性友人這樣問我。我沒有回答,更沒有安慰,只是當天晚上送了一個電毯跟一盞夜燈給他,告訴他:“洗完澡,把電毯打開,進被窩就不冷了。在客廳開一盞溫暖的燈,半夜起來上廁所比較不孤獨······
我們總會看見因愛而結合的兩個人,最后卻舍愛而分開。表面上看來導致戀人分離的原因千奇百怪,但本質上的原因,大多是因為雙方都希望從對方身上索取溫暖,以供己需。但其實,最適合溫暖自己的,一直都只是自己。兩個懂得溫暖自己的人相愛,才能夠愛的獨立。
就算現在已經為人妻母,劉若英和她丈夫的相處方式還是充分尊重并保有彼此的自處空間。同時在家的時候一個向左一個向右,她特意把兩人的書房安排在家里最遠的兩邊,這樣兩個人都很自由,只有互相保有靈魂的獨立,才能真正的長久。
叔本華說:要么庸俗,要么孤獨。
劉若英說她真的懂得這道理。
獨處是必須由一個人完成的事,而喜歡獨處的卻并不只有劉若英一個人。在《我敢在你懷里孤獨》這本書中,劉若英邀請了很多具有同樣愛好的好友一起為"獨處"站臺。
盧廣仲
不同于我們印象中對于"深宅"人士的印象,盧廣仲與劉若英都是喜歡早起的(很早很早那種)。
雖然歌手很多都是夜貓子和飲食不規律星人,盧廣仲卻是臺灣藝人圈內出了名的養生大師。與劉若英的聊天都是從《黃帝內經》聊起。
溫和的盧廣仲在獨處這件事上卻很執著堅定。他說:
"小時候說不出來獨處的感覺,后來才明白,只有周遭沒有人類的存在,才讓我感覺到自在"。
他覺得自己"太陽下山后就不太適合與人相處,所以夜晚到睡前這段時間回復平靜,回到獨處的狀態"。
他基本不使用社交軟件,手機的最長狀態是靜音。他說:
"我們常常忘了自己是人,不是訊息接收器"
"當我發現我是孤獨的時候,反而是種很好的狀態,孤獨可以讓你更強壯"
"每次去很遠的地方玩,都好像是為了證明我喜歡呆在家里是對的"。
不知道你們是不是也有這樣的想法,看到朋友圈里很多人經常曬外出旅行的圖片,我們并不羨慕,對于天生"安土重遷"的人來說,除非必要不會旅行,而出走,也是為了回來。
臺灣的媒體形容盧廣仲是個"無害的人"
他說,他跟所有人都可以當朋友,但深交就難,不是不愿意,而是他認為一個人的時間是有限的,生命的長度是固定的,本來就很難有很多朋友。
他跟朋友最自在的狀態是,坐在大沙發的兩頭,各自看著書不講話,如果突然想到個話題,例如,"欸,你覺得太陽對我們的意義是什么?"獲得對方的回答之后,就相安無事地繼續回到各自原本的狀態。
讀這一段的時候,我最喜歡的是劉若英在最后對盧廣仲做出的評價:
多么特別的一個人,努力建造自己的世界,卻又能微笑看著他以外的一切。
五月天瑪莎
對于瑪莎來說,擅長獨處這件事可能是童年經歷的使然,因為父母在他很小的時候離婚了,所以他自然而然的經常處于一個人的狀態,為了填滿時間不讓還未日臻成熟的自己去思考過多無能為力的事,他就學會了與自己相處的技巧。
身在一個稱得上是常青樹的團體之中,瑪莎與五月天的其他成員都很擅長處理自己與團隊之間的協調事宜。
非工作不經常聯系,非重要的事情外彼此尊重各自的私人空間,用合適的距離保有彼此的獨立,就是維持好關系的不二法門。
而在對待社交網絡與手機的態度上,瑪莎又成為了劉若英和盧廣仲的盟友。他們都任性地拒絕被臉書或者LINE(臺灣區常用)捆綁。認為如果真心想聯系的話,打電話已經足夠。
劉若英說,邀約瑪莎時他還是單身,而實際采訪時,他已不再是一個人。關于習慣孤獨的人如何決定尋找伴侶,劉若英說:
因為對被認為孤僻、不想將就,最終妥協的我們來說,選擇、愿意走到這里,是那么地不容易。
陳綺貞
劉若英說,陳綺貞是她所認識的創作者中,非常知道該如何獨處的一位。她一天上網的時間不超過一個小時,不用臉書、微博,手機只要保持20%的電力久足敷所需。
她們對網絡的態度都很一致,認為這種隔著屏幕的關系是"一種沒有接觸的親密,或是近距離的疏離"。
喜歡獨處的人好像最終都會選擇獨居,尤其是在單身的狀態下。陳綺貞說"如果沒有獨居的過程,生活就永遠是別人的生活加上你的生活的總和,不會是自己的生活。"
她曾經在《家》這篇文章中寫到:"一個人的世界開始膨脹以后,是很難再折疊回去原來的樣子······"
陳綺貞說:
"人的一生,不是在爭取自己的空間,就是在適應別人的空間"。
"能夠一個人生活得很好之后,你才知道該怎么跟別人生活在一起"
劉若英似乎也說過類似的話,在這些自我精神力非常強大的人的認知里,相處時一種匹配,而不是喪失自己。
相比于有人相伴,有質量的獨處更難。我們在一些時候之所以覺得一個人是那么的枯燥無味,可能是因為自己荒蕪的內心還不足以創造一個人的喧囂。如果你有很多愛好,如果內心世界非常豐滿,如果有很多個人愛好,比如看書、寫作、彈吉他或者跑步,那很可能會覺得獨處的時間太不夠用,完全沒時間感受寂寞與孤單。
在這本書中,劉若英還采訪了宋冬野、林奕華、五月天石頭等幾位好友,從他們的言談之間更加全面地展示各種善于獨處的人在自處時的狀態和想法。我們就任性地列舉了幾位自己喜歡的,剩下的若有興趣,建議大家買一本書,詳細地品味。
最后,用書中引用的靈修大師奧修的一段話作為結尾,我們可以從中體會一下自處與相處之間的關系,以及,我們應該用怎樣的態度去尋覓伴侶——
有獨處的能力,才有愛的能力。
這句話聽起來很吊詭,其實不然。這是一個既存的事實:只有那些有能力獨處的人,才有能力去愛、去分享、去走入另一個人的內心的最深處——而不會出現急著去占有對方、不變成依賴對方、不會將對方限制成一個靜物,也不會像著魔般地需要對方。兩人于是允許彼此絕對的自由,因為知道即使對方離開了,自己還是可以一樣的快樂。自己的快樂是不會被對方剝奪,因為快樂不是對方給了才有的。
讀書,是為了不令偉大的靈魂永遠沉寂
矯情B每周2到3更
每更都把讀書干貨打包送你
關注微信訂閱號:jiaoqingBB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