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醒來,看到朋友圈許多朋友發來祝福節日快樂的留言,知道一年一度的父親節又如期而至。想來五年前的這一天,自己焦急地站在產房門口,苦苦等待七個多小時,終于看到護士推出來早已精疲力盡的老婆,和裹在薄被子中那個小小生命時,自己是如何得痛哭流淚的情景,至今想來仍舊歷歷在目。從那一天起,在眾多身份里面,又增加一個閃亮亮的標簽——“父親”。
這是一個懂比愛更重要的時候,有些人相處會如沐春風,覺得彼此了解,互相理解,覺得對方懂我,我也懂對方。有些人相處關系緊張,充滿了要求、需要、必須,在這種關系中會壓抑,會逃避,甚至會爆發,以為你不懂我想什么,我不懂你想什么。作為父親,如何處理與孩子的關系。古來便有“父嚴母慈”的親子教育名言。父親就該有個威嚴的樣子,有原則,有格局,而母親才是處理“繁瑣小事”的那個人。但我們會問:你真的懂你的孩子嗎?
平心靜氣修煉一:懂你的孩子,而不僅是愛他
有人會說,懂不懂應該和關系到不到位有關系吧,一般朋友,就想要理解萬歲,你好我好的點頭之交就好了,所以懂不懂不重要,過得去就可以了。而對于親朋摯友,家人孩子肯定是要懂對方,關心對方,理解對方的,而且尤其是對自己的孩子。這個每一個做父母的都是掏心掏肺的愛,甚至有種覺得有一點做的不好就會有虧欠了孩子的心態,請問大家有沒有?
但是,我想要請大家想一想的是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的愛是真愛嗎?估計在場的各位肯定覺得很不解,甚至覺得氣憤,心里想“怎么不愛,當然得,必須的必??!”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我們的那種愛是真的愛,是建立在尊重和理解基礎上的愛嗎?還是一種我們所認為的意義上的愛呢?因此,給予尊重和理解基礎上的愛,也會讓父親變得平心靜氣。
你的孩子和別的孩子有何不同?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因為在每個孩子身體內,都有四個“小人”存在:積極進取的“武士”、好奇探索的“魔法師”、溫和體貼的“天使”、專注研究的“智者”。平時喜歡直接做事情,哪怕遇到挫折,也會堅持到底的孩子,內心充滿更多的“武士”因子,他們喜歡有目標,喜歡拿到結果,哪怕過程中充滿困難和挑戰。平時喜歡探索,發現新奇,總能發現不同事情的樂趣所在的孩子,內心更多的是“魔法師”因子,獵奇、發現、開朗、自信時他們的標簽。平時喜歡安靜地待著,喜歡照顧別人,分享內心感受,安靜、體貼、細致、包容,看起來是一個十足的“天使”,在他身邊總會感覺很舒服、很安靜。平時喜歡專一,對一件事情追根求底,把事情分析的頭頭是道,探索每一個細節,關注任何可能的風險,嚴謹、細致、專注、細節,能夠看到事情的關鍵,是一個充滿智慧的“小大人”。
作為父親的你,要修煉到平心靜氣對待孩子,就需要了解你的孩子是哪一個類型,然后在心中明確你的孩子到底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擅長干什么,不擅長干什么。因為喜歡與否涉及到興趣,擅長與否涉及到能力。引導興趣,提升能力,是讓你平心靜氣與孩子合作的關鍵所在。
平心靜氣修煉二:先處理情緒,再解決問題
親子關系中的任何問題,首先是情緒上的問題,然后才是方法上的問題。父親對孩子說:我跟你說了那么多,你怎么就學不會呢,真是笨死了!于是孩子回應說:我就是笨,就是笨,所以我就不學了!非暴力溝通溝通關系中講究任何溝通都涉及四種要素,那就是:觀察、感受、需要、建議。觀察是基礎,感受是推己及人,需要是探索和好奇,建議是以對方喜歡和接受的方式明確告知。溝通的目的是為了發到溝通的效果,那里需要的是首先明確我們要通過溝通達到什么目標。
我有一個快五歲的兒子,現在已經上了幼兒園中班,男孩嘛一定是比較皮的,也常常出現你想要他做的他不愿意做,你不想要他做的他非做不可的事情,比如有一次他回來說今天同班的小朋友都拿了寶貝幣,那是他們學校獎勵小朋友的一種方式。兒子回來就隨口說了這么一句,那么作為父母的我們想一想他想要什么?寶貝幣,友誼?認可?還是平等對待?不一定。因為我們這些都是猜測,需要讓孩子自己說,需要從對方的心里去找。
那么各位對此會怎么說呢?我是這么做的,我先問兒子你想要和其他小朋友一樣得到寶貝幣對不對?兒子說對。我又說,看到其他小朋友拿到了寶貝幣,而自己沒有拿到,你感到有些不高興對不對?兒子說是的。我接著說,爸爸特別理解你現在的心情,如果換做是我,我也會很不高興,因為我們需要得到老師的喜歡,得到和其他小朋友一樣的獎賞。那么我們來想一想,其他小朋友做了什么得到了老師的寶貝幣呢?兒子說他們在游戲里舉手回答問題了。我問他,那他們是因為回答對了問題還是因為積極回答問題才得到寶貝幣呢?兒子說因為積極回答問題。我說那么你也想積極回答問題對不對?他說對,但是其他小朋友都舉手特別快,他都搶不到。我說那這樣吧,讓我們來幫聰聰想一想,怎么才能又快又好地回答問題好不好?兒子說好好。
大家發現什么了嗎?是的,我在這個過程中用了很多的問題,還用了很多的推動。因為,要做一個讓孩子愿意和你溝通,一起去解決問題的人,需要先認可孩子當前的情緒狀態,如果越過情緒而直接去解決問題,很可就會出現適得其反的效果。因為,帶著情緒的孩子很難聽得進去你的建議和方法,這在我們父母也是一樣的道理。
平心靜氣修煉三:換個角度看待孩子的資源和能力
在認真對待和處理掉情緒上的問題后,接下來就是給出我們的建議和方法。那么是否該直接給出我們的答案呢?答案是:否!因為有一個關鍵問題:任何人都不喜歡別人告訴,而喜歡自己去發現,這對孩子來說尤其重要。因此,首先要做一件事情,那就是換個角度看待孩子。孩子有沒有能力處理問題?有沒有資源能夠使用?有沒有自主決定自己想怎么做和能怎么做的能力?答案是:有的。做父母的在面對孩子的問題時,常常會有一種沖動,那就是:立刻出手,幫孩子解決。希望通過自己的幫助,減少孩子遇到挫折的機會。但卻忘記了孩子從小到大的成長,根本原因不是因為父母,而是因為他自己有讓自己成長的能力和資源。回想一下孩子學會走路就可以發現,孩子學會走路,從開始站不起來,逐漸地站起來,但走一步就跌倒一次,于是他又嘗試站起來,扶著墻能夠多走幾步,后來,不扶著墻也能走很多步,最后,孩子完全不需要外部協助,也完全能夠自己走起來。這就是因為孩子有讓自己學會走路的能力和資源。
具體來講講,在這中間都有什么能力吧:資源一:孩子的觀察模仿能力。通過觀察其他小朋友如何走路,然后自己也學著樣子去嘗試,通過“模仿”開始學習走路。資源二:孩子的自我修正能力。開始走路重視跌跌撞撞,于是孩子會在內心學習“修正”自己走路的方式,是否需要先扶著東西站起來,是否需要走一步停下來讓自己從搖搖晃晃中站穩,然后再走下一步。資源三:擁有足夠強的嘗試走路的意愿。孩子學會自信的基礎涉及“表現”和“意愿”兩個方面。父母在身邊的鼓勵,讓孩子擁有更多愿意嘗試的意愿。父母在旁邊的指導,讓孩子能夠有更多成功表現的機會。這就會讓孩子擁有更多愿意嘗試的意愿,從而表現更加優秀。
而且沒有用不好的詞,比如我沒有說消極的詞,而用了很多積極的詞。是的,所有的溝通要想有效,需要首先透過對方的話,考慮他話的背后是什么情緒,什么需求,因為有情緒是因為有需求得到或沒有得到滿足的原因。如果孩子說,我想買這個車,因為其他小朋友都有,他話的背后是什么需要?如果說今天老師批評我了,背后是什么需求?所以,要理解對方話里有話,就需要觀察,通過對孩子的狀態,去觀察出放下孩子做了什么,說了什么,而不帶著自己的評判去看。所以這就很難了,因為我們都有情緒,都有自己的觀點。那么怎么辦?就需要尊重和理解。這是最關鍵的事情。
平心靜氣修煉四:理解和尊重,才能換來好效果
因為尊重了,孩子不僅僅是孩子,還是有想法有需要有辦法的獨立個體。所以,我們才需要在和孩子交流的時候,蹲下來,平視孩子。需要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多用問題去問他,因為他也會有想法,而且,開放式問題要比封閉式問題好得多。能夠讓孩子積極回答問題的是開放性問題,而只是要求孩子回答對錯好壞是否的就是封閉式問題。要想打開孩子的嘴個和心,讓孩子多說一些。而這就需要我們在尊重孩子,認可孩子。我們最常用的經常是用我們要求去和孩子溝通,用命令去和孩子交流,用畫個圈讓孩子從里面挑來限制孩子,但如果我們能夠明白孩子有更好更多的想法的時候,就會明白尊重的意義了。
理解孩子,孩子溝通中的話,情緒都是孩子當下的真實存在的狀態。因為孩子本來就不同。有的孩子從小就明白自己要什么,不得到就不行。有些孩子從小懂得和其他小朋友打成一片,按照現在流行的說法就是情商高。有些孩子從小內向膽小不愿意多說話,看到自己喜歡的也不太說出來,只會站在那里久久不肯離開,直到你發現他們喜歡這個,喜歡那個,給他買才好。即使不買,也不會哭鬧,只是默默流淚到天亮。也有些孩子會記得你答應他的每一件事,每一個承諾,當你沒有履行承諾的時候,他們才會歷數你的十大罪孽,讓你啞口無言。所以,理解孩子本來不同是很重要的。不要用其他孩子做到了什么去要求自己的孩子,而是真正用心去看看自己的孩子到底喜歡什么,擅長什么。
最后,還有一個建議,就是不要經常在孩子面前說“對不起”,而要用“謝謝你”代替。當你做的不好,被孩子指出來的時候,可以說“謝謝兒子,你讓爸爸發展自己還能做的更好”,“謝謝孩子,你讓爸爸知道你能夠記得很多的事情,讓爸爸都為你驕傲”。讓孩子獲得榮譽感,也讓做父母的我們看到我們也還有很多很大提升的空間。
《小王子》里小王子和地球上的狐貍成為了好朋友,狐貍告訴小王子一個道理,既然我們走到一起,那么從此我的眼里就只有你,一生一世對你好。而同時你的眼里也只有我,一生一世對我好。孩子是父母的天使,他們的存在,不僅僅是為了長大,還是給我們一個一生一世修行的機會,希望我們所有做父母的,能夠用尊重和理解去愛孩子,一定會獲得更加充滿快樂自由成功的親子關系。大家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