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言洛陽春色好
至此時節游人少
洛花已謝芳菲散
陽春白雪終會還
一首藏頭小詩定位在古城洛陽,去年四月曾來此地一睹國色牡丹,滿園芬芳猶未忘懷,本欲再往白馬寺、龍門石窟瞻仰其尊容,奈何家事有變,抱憾而歸,今次再訪洛陽,只為了卻一樁心結。
“白馬寺坐落在今洛陽老城東二十五華里的地方,是佛教傳入中國后由官府營建的第一座寺院,距今已有一千九百多年的歷史.....”
早在小學的語文課上,白馬寺便已在心里初具其形 ,后來隨著時間的流逝又逐漸淡忘,只記得當時天真想到,那座寺廟,一定有白馬可騎。
佛教由外傳來,洛陽為京,因經書為白馬所馱,便取名白馬寺,為我華夏第一座官方寺廟,而后廣傳佛法,故此地為中國第一古剎,有佛教“祖庭”“釋源”之稱。
初冬時節,游客寥寥,恰又趕上冰涼細雨,更為古剎添一份莊嚴肅穆。
說國內其它大小寺廟均為白馬寺開枝散葉傳到各地,而白馬寺后來也有印度、泰國、緬甸在此建廟供佛。
印度佛殿2010年落成,佛殿方正嚴謹,中心是一個巨大的覆缽式穹窿頂,神秘莫測;佛殿下水流往來,噴涌不斷,清澈圣潔;佛殿外回廊環繞,靜謐整齊,超凡脫俗。整個佛殿裝修精工,格調高雅,雕刻美妙,慎密細致,好似西方天國。一座具有印度古典風格的佛教建筑,與中國傳統的佛教寺院并立。
白馬寺之后便是大名鼎鼎的龍門石窟,自古以來,這里便洛陽八大景觀之首。大詩人白居易曾說:“洛水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
這里東西江山相對,伊水中流,形似天然門閥。而在這兩山之上,便是歷朝歷代雕刻其上的萬尊佛像。
最為著名的還屬盧舍那大佛,據說是以武則天的容貌雕刻而成。武則天自起名“曌”,曌有光照乾坤之意,而盧舍那的譯意正為“光明遍照”。
盧舍那大佛依山而建,佛像低眉淺笑,似在凝視蕓蕓眾生。眼前的佛像早已看遍世間悲歡離合,大徹大悟,而我抬頭仰望,只為從那古樸淡然的眼神中尋求片刻安寧。
你在看佛,佛亦在看你,很早之前我就說過,自己不是一個有佛性的人,在這紛亂的紅塵里,不斷尋找和迷失,唯留一句話銘記在心,“將心比心,便是佛心”。
最后曬出跟我一起來的賢二
欲為諸佛龍象
先做眾生牛馬
洛陽行
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