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部電影,講的是一個性格固執(zhí)的老男人決定自殺,去和死去的妻子會面,但是由于種種外界的阻力總是死不成的故事。于是我開始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如何阻止一個人自殺?
電影《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
我有一個對生活徹頭徹尾“放棄”的女性朋友。
別人在朋友圈曬幸福發(fā)雞湯,她在朋友圈灑毒藥,只給很少的人看,并且,當天即刪。她每天都很喪,且絕望,但在我看來,她又比大多數(shù)人有趣,她充滿幽默感,又辛辣又自嘲。她讀很多書,看很多劇,在沒命工作之余。
她說:人生唯一缺憾是沒有人給我買去瑞士安樂死的單程票。
然而我并不擔心她會自殺,因為她有一個兒子。
她說:有了兒子之后最大的麻煩就是不能隨時自殺。她對關(guān)心她的朋友們說:放心,兒子十八歲前我不會死。
她兒子今年四歲,她是一個極其有責任感卻對這個世界厭惡透頂了的人。
我想電影里的歐維也是這樣一個人。
這種人在生活中并不罕見,他們恪守自己的人生準則,對于社會和他人都有某種道義上的責任感,盡管并沒有人要求他們這么做。他們遵守時間、信守承諾,尊重他人,可是偏偏他們總是遇到不講規(guī)矩、不懂道理、不按常理出牌的人們,這些人隨意破壞著他們辛苦維持的秩序,不知好歹地揮霍他人的善意,給自己和別人造成無窮的麻煩和破壞。
他們最終看透了世人的嘴臉,也煩透了和那些沒有原則、自我中心、爾虞我詐的人類相處。
于是他們把自己隔離開,變得孤僻,萬不得已與人打交道,也會無比嫌棄。
從概率上說,人與人的交往幾乎必然帶來失望,并且越是親密的人越是讓你心塞。在這一點上歐維真是運氣太好了,遇到了既善解人意又勇敢堅強的妻子,對他來說,這個世界上唯一看得順眼的,也就只有妻子了。
除此之外,不論是年輕時一起治理社區(qū)的好友,還是新搬來的鄰居,不論是毫無惡意的老人還是可憐兮兮的流浪貓,都讓他憤怒、厭惡、火冒三丈。
這類人的特點其實是心太軟,他們見不得別人把自己搞得亂七八糟,更見不得人因為粗心大意就把事情弄得一團漿糊。所以他們根本不愿與他人為伍,免得自己看不過去又忍不住插手。電影里的歐維剛剛罵完流浪貓,又端著自己的盤子跑出來試圖喂它,簡直太真實。
妻子死后,歐維對世界毫無牽掛,去死吧!對他來說,死亡真沒什么可怕的。
他經(jīng)歷過兒時母親的早逝,青年時代父親突然離開,然后是車禍帶走了妻子腹中的孩子,最后是最親愛的妻子的死。死亡讓人傷感,可生活卻總是叫人生氣。
我在想,如果時間飛逝,來到十四年后,我那位朋友參加完兒子的成人儀式,慨然決定去死,我該如何阻止她?
一個對生活絕望、對人也完全失去信心、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不再感到自己存在著的價值的人,如何勸她不去死?
我感到莫衷一是。
電影里的設(shè)計,是派出一個“討人厭”的鄰居,不時打斷歐維自殺計劃,然后填充以溫情,疏導其回憶,強加以寵物,讓他重新感受到世界的善意和溫暖……于是乎,阻止一個人自殺成了——不斷加之于上的責任(幫鄰居停車,教鄰居開車,幫鄰居看孩子,收留出柜而被父親逐出家門的小朋友,照顧流浪貓……),這種方法對這一類人倒是很有效,因為他們唯一活下去的理由就是責任還沒盡完。可是我總懷疑,在幫了鄰居一次又一次之后,歐維會詛咒上帝:您老有完沒完?折騰我也該有個限度吧!
電影中的溫情時刻讓我們覺得活下去畢竟是好的,吃一塊小蛋糕,呷一口咖啡,回憶往事,喂食流浪貓,買一束玫瑰去妻子的墓地,在還回鄰居送來的餐盒上寫一句感謝語……但是這些零碎的溫情真的足矣慰藉歐維內(nèi)心的痛苦和絕望嗎?我們又一次站在“生”的立場對他做出了判斷。
換成我,是不是應該生一個小孩端到朋友面前:喏,現(xiàn)在你是他干媽了,他十八歲之前你可不能死哦。
我不敢這么做,怕朋友先把我殺了。
憑什么我認為活下去就是比自殺更好的結(jié)果呢?憑什么我能去判斷一個人該死還是該活呢?尤其是,把活下去的理由和對方不斷被需要、不斷付出責任畫上等號,這么做是不是太西西弗、太上帝了?
聰明如我朋友是一個想得特別透徹的人,她應該平生最討厭的事情就是被責任綁架,然而靠譜的性格又讓她一次次被綁架,人真是一種特別奇怪的動物。
歐維最后在睡夢中平靜地去世了,還留下一封信,似乎已經(jīng)原諒了世人,給我們留下一絲溫暖。這個結(jié)局真好,因為除了死,其他的結(jié)局還是會不可避免地滑向自殺,因為——責任總有盡完的一天。
而我則在思考,如果朋友真的決定去死,我們是否有勇氣不去阻止,是否有勇氣奉上前往瑞士的單程機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