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無雙(原創)/微信公眾號“心際花園”
最近,我又通過了一門職業考試??荚?,是國人的好傳統和好習慣。
上學時考,那是老師逼的??伎伎?,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考試,是老師和學生之間、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主要的乃至唯一的交流工具,大大小小的周測,月評,期中,期末,真是把人當答題機器了:卷子發下來,填姓名,準考證號,通看全卷,鈴響答題,鈴響交卷。后來出了答題卡,更是讓人戰戰兢兢,用2B鉛筆使勁涂抹,就怕機器不能識別。待到卷子下發時,那腔子里的砰砰聲,比初戀更動心。
畢業后,到了社會,終于可以扔掉2B,挺胸成人了吧,然而并不。各種面試,出國考試,考研考博,職業考試,及時地竄了出來,就怕你忘記了怎么考試。沒有老師逼迫你,但社會的壓力更讓人窒息,仿佛陰雨天露出水面的魚,明知道自己不會呼吸空氣,但那點存活的執念,生存的希望,還是讓你張張嘴,吸一口,多活一刻是一刻。你也只得迎著頭皮向前,擠出時間背書。
說實話,社會上的考試跟學校的考試有什么區別?其實區別不大,還是要背。背書要是能像印刷機那樣該多好呀。于是,“超腦記憶法”呀、“右腦記憶法”呀層出不窮。各種記憶大法都說能倒背四書,正背圓周率的,還有世界記憶大賽,國人還得過幾次冠軍。
我也曾經嘗試過這些法門,無奈均以失敗告終。個中的原因,少不了個人的懶惰,也沒有這么多時間天天做這等功課。另外,記憶法多是以形象鮮明的事物記憶信息,雖然容易記住,卻破壞了原來信息的內在邏輯。原來的信息沒有邏輯還好,比如圓周率,電話號,撲克牌之類的,毫無章法,正可以讓這些記憶法大顯身手。
但如果信息之間有邏輯呢?再使用記憶法,無疑有把原來信息弄得支離破碎之感。最好還是使用思維導圖或者筆記流。思維導圖是以一個主題為中心,四周發散,開枝散葉,連接各子主題知識。筆記流是來自斯科特楊的《如何高效學習》,用于平等主題之間的相互連接,強調兩者之間的關系。
言歸正傳,我這里講一下如何快速通過考試,而不是考高分,比較適合畢業后的各種考試,或者四六級考試。
拿紙來,在紙上
1.寫下你的總目標,你要通過XX考試,取得多少分的成績。
2.將總目標分為各個小目標,寫下各個小目標的內容,完成日期以及獎勵。
3.寫下你通過后的好處,最少寫三個。
4.寫下你可能遇到的障礙和克服障礙的方法,至少寫三個。
將寫好的這張紙貼到你的墻上,隨時可以看到。這樣,你可以知道自己完成到哪一步了,以及你會有的小小獎勵,這會激勵你前進。
打開書,找重點。利用80/20法則,花最短的時間最少的精力獲取最有用的信息。這就需要老師或者視頻之類的輔助,想花錢就報輔導班,不想花錢就網上搜視頻。老師和視頻的作用就是讓你知道哪些是重點,哪些不是,穩準狠的把握知識的骨架和肌肉,剔除脂肪和下水。
畫思維導圖和筆記流。這兩個工具是為了把握好知識主題間的聯系,更好的方便記憶和應用。有時間最好每個知識點都這樣做,沒時間只能找重點單挑。
做真題。是做真題,不要做模擬題和練習題,后兩者多是真題的山寨,不如原汁原味來的爽口。真題怎么做?可以一年一年的整套做,也可以分知識塊做。無論怎么做,記住,重要的是知識點。做錯了,就看看這片知識。
回到書本。真題做了幾遍,基本上就掌握了出題的類型和答題的方式,哪些知識點年年爆發,哪些知識點偶爾冒泡,哪些知識點死也不出現??磿鴷r,自然有種庖丁解牛的感覺,“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此時,著重看哪些必考點及周圍的知識,附帶看不??嫉闹R。
到了考場,你就可謂“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了。
(文章歸微信公眾號“心際花園”作者文人無雙所有,喜歡就轉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