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一個星期,讀完了古少俠的《拆掉思維里的墻》,這是一本讓你更加客觀的認識自己和認識世界的書。
讀完以后你會發現,你以為的真的不是你以為的,有時候不是我們不夠努力,而是我們給自己砌的墻限制了我們的發展。
今天,我就試著給你說說這本《拆掉思維里的墻》都講了什么。
全書一直在解答幾個問題:
1.我們思維里的墻是什么?
2.這個思維里的墻具體有什么表現,怎么才能察覺到這堵墻?
3.怎么去拆掉這堵墻?
一、帶著思考,我們先來回答第一個問題,我們思維里的墻到底是什么?
思維的墻就是我們的心智模式。
舉個例子:
我們看到某處冒煙并拉響警報,你就能判斷有火災發生。
當我們出現咽喉腫痛、流鼻涕、頭暈,打噴嚏的情況,就能立馬判斷自己感冒了。
如果給你看兩張照片,一張照片上的人英俊、文雅;另一張照片上的人丑陋、粗俗。然后對你說,這兩個人中有一個是全國通緝的罪犯,我們肯定傾向于丑陋那個。
為什么心智模式是墻呢?
心智模式是我們理解世界的簡化模型,他可以幫助我們快速的處理信息,但是也由于心智模式的固化,會在我們不察覺的情況下,自動幫我們過濾一些信息,我們永遠只能看到真實世界中我們想看到的那一部分。
比如:
星座是真的么?經過測試發現,知道星座的性格的人,性格特征與星座的性格的吻合度確實比較高;而另一群不了解星座的人,性格特征則全然沒有關系,人們會因為對自己“星座性格”的相信,就慢慢發展成那樣的性格。
我們固化的思維就是我們思維的墻。
二、我們的大腦里面都有哪些墻呢?古少俠提供了幾個典型的墻,讓我們先拆掉他們。
第一堵墻,安全感
我們似乎很缺少安全感,比如:房子、穩定的工作、一個愛人、一個充電寶都能給我們增加安全感。
一旦安全感喪失,我們馬上陷入抓狂,不知所措,似乎只有百分之百的安全感才能給我們帶來安靜。
把安全感寄希望于外物,只是會讓人成為安全感的奴隸。
安全感我們要去追逐,但必須避免生活在百分百的安全感里。
百分之百的安全感,帶來的是百分之百的束縛。
該怎么避免百分之百的安全感呢?
1.要逃離那些太容易獲得的安全感,遠離父母的過分關心、遠離一個養老般的工作、遠離一個永不會犯錯的任務,放棄部分安全感才能成長。
2.不要和沒有安全感和負能量的人在一起。
3.患得患失的時候,給自己拉一張恐懼清單。
4.直面恐懼。
第二堵墻,有趣的生活是來自與自身的。
生活中總有這么兩類人,“有趣的人”和“無趣的人”,他們身上有著明亮的標簽,讓人們能夠一眼就區分他們。
無趣的人就像一杯白開水,沒意思,沒激情。他們總是在乎做這件事的結果。總是在思考“讀這本書,有什么用處?”“萬一做不好怎么辦。”
他們把更多的經歷放在思考這件事的結果上,根本沒有投入進正在發生的事情中。
他們怕做不好,所以干脆以我沒有興趣作為掩飾。
這些無趣的人不是缺乏能力,而是根本不敢面對困難,不敢投入。
“無趣之人”,往往不是無能之人,而是無膽之人。
“有趣的人”每天充滿了能量,似乎對生活充滿了好奇心,他們更關注做這件事的體驗,對于一件不知道結果的事情,敢于投入進去。
因為投入,他們的嘗試不管成功或者失敗都有收獲,成功能獲得成果,不成功能收回經驗和智慧,同時,不管成功與否,都能帶來快樂。
因上努力,結果隨緣。
有趣的生活,來源于投入的勇氣,和興趣的關系不大。如果你的生活平淡如一潭死水,不如問問自己,我的勇氣哪去了。
第三堵墻,遠離成功學。
“你哭著對我說,童話里都是騙人的。”同樣適用于成功學,成功學都是騙人的。
想想正態分布曲線,成功永遠是小概率時間,絕不可能人人都成功。
比如堅持不一定成功,努力付出也不一定有回報。
如果努力付出一定有回報,那么和劉德華結婚的就不應該是朱麗倩,而應該是楊麗娟了。楊麗娟16歲追星,把老父逼得捐腎跳海,應該沒有比這更努力的了。
可選擇不對,努力白費,錯誤的努力比不努力還可怕。
努力付出和堅持只是成功的必要工具之一。
我們要成功,既需要勇于堅持,也需要用于放棄,堅持或放棄都是達到目標背后價值的手段,看清楚成功背后的本質才算最關鍵的。
成功不是用外界的物質衡量的,如果把成功定義成外界,我們就會一直陷入一種不可控的焦慮,一種得到前恐懼、得到后空虛的生活當中。
成功應該是向內求的,要看到自己要求外界物質時,對應在自己內心的本質,成功的過程,就是自己越來越靠近內心的過程。
第四堵墻,扔掉你的后悔藥
假如你是一個王子,有100位公主遠道而來向你求婚,她們只會和你見一面,打開她們的箱子,展示她們豐富的彩禮。而你需要馬上回答,是否愿意,否則她們就會離開再也不回來了。
你該怎么辦?
如果一起開始就選擇,那么很容易就陷入后悔模式,如果一開始就觀察,可能會錯過最好的公主。
最好的方法是把前三分之一的公主作為觀察樣本,不做選擇,只做判斷,剩下三分之二中,看見好的,馬上做出選擇。
我們生活中,在進入未知領域的時候,給自己一個不做選擇、觀察的空間和底線,在這個之前不做選擇的決定,一旦過了這個底線就大膽的開始選擇。
要先拿出一段時間尋找自己內心的基準線,然后等待目標出現就可以了。
第五堵墻,拆掉自己身上那個痛苦的按鈕。
不知道什么時候開始,我們身上想安裝上了兩個按鈕,上面寫著“快樂”、“不快樂”,“成功”、“不成功”。
而別人總會有事沒事的就過來按動我們身上的按鈕,掌控著我們的生活。
這類人習慣把痛苦和快樂都放在別人身上,有的時候是家人上司,有的時候是朋友同事,還有的時候是過去的自己。
還有一類人,這類人人數很少,他們身上只有一個按鈕,就是快樂,而這個按鈕在自己的手里。
這類人不管外界怎么樣,都有能力對自己的狀況負責,總能找到當下更好的方法,因為他明白,不管外界怎么樣,下一步的生活都是他們自己的。
老板發火的時候,我可以選擇沉默然后去溝通;
孩子不聽話,我可以選擇去教育,或者調整自己說話的方式;
堵車的時候我可選擇下次不再這個時間出來,也可以選擇用這個時間聽聽音樂,聽聽相聲。
我們都要努力成為后者。
這條路不容易走,因為對自己負責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我們必須克制自己去找借口、去抱怨、去推卸責任、去和別人比慘來獲得同情。
我們必須獨自面對困難,獨自承擔責任。
但也只有獨立承擔責任,克服找借口、推脫責任、比慘博同情的傾向,才能讓我們自己開始掌控自己的生活。
第六堵墻,自己幸福父母才能幸福。
中國的父母喜歡按照自己的想法編造孩子成長的劇本,而孩子卻不一定喜歡父母的劇本。
常聽到有的父母說,我這一輩子把你養大,現在過的這么累,全是因為你,你還不聽媽的話,媽太傷心了。
這時候兒女的心智模式也就啟動了,我們從小教育要聽話,要孝順,讓父母傷心是很罪惡的事情。
所以最后兒女為父母放棄自己的想法,進入父母為他們準備的生活中。
這是誰要的幸福?
父母寫好劇本,等待孩子戴著面具表演,等待看臺下的掌聲。
孩子帶著怨氣表演,最后無法掩飾內心的難過,摔掉面具罷演。
父母爽----自己不爽,到頭來只能是雙輸。你的生命就像你的家,因為你不堅持,卻讓別人進來布置。但你不要忘了,在里面住一輩子的是你啊。
因為你的懦弱和無主見,逐漸會陷入我很不爽----父母也不爽的狀態。
其實還有另外一種選擇,我爽----父母不爽。他們不爽只是覺得自己的選擇比你的更能讓你幸福,你要做的就是證明我的選擇能讓我過的更好,讓父母看見就可以了。
最后就是我爽----大家都爽。
這個期間不要抱怨你的父母可能暫時不理解你,他們只是用他們的方式來愛你。
正確面對困難,摒棄“萬一我要是錯了怎么辦”的想法,錯了就還能收獲經驗和下一次再來的勇氣。
尊重父母,嘗試溝通,相信我,他們只是想看你過的更好。
第七堵墻,誰動了我的幸福。
發了2萬的年終獎,高興著計劃給父母、給妻子、給自己買些什么,還能存下一些錢。可接了個同學的電話,他發了4萬,掛斷電話的那一剎那,你的喜悅一下氣就飛走了。
我們的幸福感很大部分就在“有人比你更好”的比較中流失了。
可是這社會上總會有人比我們成功、比我們有錢、比我們得到的更多,如果把幸福寄托在外界的環境上,只能是在得到前焦慮和得到后空虛之間來回轉換。
幸福永遠是稀缺品。
我們要弄清外界想要的物質對應著內心的什么,然后關注于內心,關注于我們為什么做這件事,是為了我們內心的喜悅,這樣我們才能越接近,越幸福。
第八堵墻,告別等死模式。
我們很容易陷入糾結一件事做還是不做,我們總希望時機成熟、條件合適的時候在動作。可是從未計算過我們考慮不做的時候,等待的過程也需要成本。
當一個人等待和拖延的成本,遠遠高于他真正開始行動所需要的成本,他就會慢慢陷入越等待越不行動的怪圈。這就是等死模式。
我們都經歷過這等死模式。
等待最好的道歉時機,讓我們失去了曾經的朋友。
等待最好的表白機會,讓我們失去過愛情。
等待最好的狀態,結果最后我們連嘗試的機會都沒有。
我們行動可能會有短期的痛苦,但是等死往往會來帶來更大的永久的損失。
與其在等待中枯萎,不如在行動中綻放。
以上八堵墻,是古少俠發現,并告訴我們該如何拆掉的,對照一下,如果自己也有,就按照他說的辦法拆了。
三、我們該如何發現思維里的墻,并拆掉他們呢?
1.反思
反思是改善心智模式的核心方法。做決策,做決定的時候,問問自己“我的決定是基于哪些原因做出來”、“做出決策的過程合理么?”、“要實現的目標還有其他方法么?”、“考慮的因素全面嗎?”等問題。
一旦你開始問這些問題和仔細思考,你就能開始察覺你的心智模式,,我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提升到了一個新的層次。
2.學習
通過獲取新的信息,開闊自己的視野,通過了解新的思考邏輯,掌握更多的規則,可以更新“思考路線”;通過借鑒新的觀念,形成新的習慣,可以修正自己的“價值導向”。總之,通過學習,人們可以獲得合時宜的心智模式,使行動更有效。
3.試錯
要主動試錯,如果老辦法行不通,立即修正迭代,不回避、隱藏問題,而是積極地面對問題、困難與挑戰,積極地分析原因,進而可以在迭代的過程中修正自己的心智模式。
4.綠燈思維
要有綠燈思維,接受陌生的環境、陌生的方法、陌生的關系,讓新穎、鮮活和豐富多樣的體驗不斷沖刷、沖擊、甚至沖破我們可能落后和固化的心智模式。
5.換位思考
《列子》中有一個“疑鄰偷斧”的小故事,形象生動地說明:當我們心里有了某種想法之后,通過心智模式“選擇性觀察”的機理,就會讓我們發現更多能印證這種想法的事例,從而更加堅定自己的判斷。這是心智模式的自我增強特性。同時,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當有了新的資料之后,我們會進行新的推論,從而改變自己的判斷。如果能不斷發現新的資料或能用新的視角去解讀現有的各種資料,就可以持續優化自己的心智模式。
6.高手取經
相對于個人學習,與他人的交流,更可能讓自己“豁然開朗”,與比自己水平高的人進行深入地、高層次、高質量的溝通、通過深入的理性思考,對我們認為理所當然或順理成章的一些經驗、工作程序、方法或假設提出質疑,借以發現隱藏在事物背后的真正規律。
思維里的墻是我們成長路上從一個層次上升到另一個層次里面的墻,只有拆掉他,我們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