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攻守兼備,整體的攻守之勢跟吳,蜀兩國的軍事風格息息相關!
兩國中,蜀主攻,吳主守,雖然吳國也少有進攻,跟蜀國配合兩線進攻,但基本上兩國的風格是不變的。
因此,魏國具體情況具體對待,對于吳國,在淮河南北一線相持,合肥,濡須口,防守之外時不時的敲打幾下吳國!
反而是蜀國,給魏國造成了很大的麻煩,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差點成功攻取長安,為了應對蜀軍北出,在雍涼,漢中等屯有重兵,甚至將邊境人民內遷!
總體來講,兩邊都是防御,但蜀國這個熊孩子太不老實,就得多做準備,多操心,吳國這個鄰居家的大男孩相對比較安靜一些,防御難度就比蜀國低了點,不用每天那么鬧心。
魏國對吳也不是只想防御,也暴走過幾次,比如曹丕即位后就去伐吳,賈詡就勸他不要亂動刀兵,耐心的等待魏國力量的增長,曹丕不聽,強行用兵,結果大敗而回。
三國如此攻守形勢,正是鼎足三分的意義所在,蜀有山川之固,吳有三江之險,兩弱聯合自保,短期內誰也奈何不了誰,只等各方在實力上發生根本變化以及天下有變!
那個時候才是各國見真章的時候!
三國歷史上,吳,蜀兩國也有合作北上的協同,但畢竟是兩國,又不是蜀國地跨荊,益,各有心思,做不到同心協力。
況且東西相距太遠,協同作戰的地點選擇也就有了缺陷,中間荊州斷了,連不起來,荊州是吳,蜀敏感地帶,吳又不出兵,二國不能形成區域抱團優勢,只能各自為戰,比不得蜀國原來在《隆中對》上的設想。
魏國的策略是成功的,在防御中給了自身經濟實力和人才增長的時間,積累了雄厚的實力,在這兩方面逐漸跟吳,蜀拉開了差距,雖然中間有司馬氏作亂,但并沒有影響到魏國實力根本,司馬氏則依賴魏國多年發展建立的優勢,繼承了魏國的優良資產,開啟了天下一統的大業。
于是,先是在司馬昭主政下的魏國滅蜀,再是立晉后的司馬炎滅吳,最終削平蜀,吳,一統天下,結束三國鼎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