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的講演,是毛選前4卷里最長的一篇文章,主席當時45歲。
《孫子兵法》提出“兵貴勝,不貴久”,主席卻寫了《論持久戰》,矛盾嗎?不矛盾!因為持久戰正是為了不讓日本侵略者的速勝得逞。正因為日本想“兵貴神速”,所以我們才要打持久戰。
主席在文中首先批駁了亡國論和速勝論,得出結論:抗日戰爭是持久戰,勝利是屬于我們的。然后預言了抗日戰爭的三個階段(戰略防御、戰略相持和戰略反攻),后來被事實所證明。
最后,主席對于抗日戰爭中的具體問題一一進行了分析和提出了策略,包括能動性在戰爭中,戰爭和政治、戰爭的政治動員、戰爭的目的、防御中的進攻、持久中的速決、內線中的外線、主動性、靈活性、計劃性、運動戰、游擊戰、陣地戰、殲滅戰、消耗戰、乘敵之隙的可能性、抗日戰爭的決戰問題、兵民是勝利之本等等。
不但提出了是什么,為什么,而且詳細地指出了怎么辦。這篇文章鼓舞了全國的抗戰士氣,指導了全國的抗戰行動,預言了抗戰的進程和最后結局,不得不服!
本文當時公開發表后,據說日本侵略者里也有很多人看到了,但也無可奈何,戰爭就是沿著主席預言的方向一步一步實現的。
文章的結構大體如下:
1.問題的提起
①抗日戰爭是持久戰。
②亡國論和速勝論都是不對的。
③這個觀點我們兩年前(1936年7月16日和斯諾談話)就說過了,去年(1937年8月25日,《關于目前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定》)又說了一遍。
④戰爭問題中的唯心論和機械論的傾向,是一切錯誤觀點的認識論上的根源,必須反對。
2.問題的根據(也就是為什么是持久戰)
①中日戰爭不是任何別的戰爭,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和帝國主義的日本之間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進行的一個決死的戰爭。全部問題的根據就在這里。
②日本方面:長處是戰爭力量強(帝國主義制度及其強的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短處包括:戰爭本質的退步性、野蠻性,人力、物力之不足,國際形勢之寡助。
③中國方面:短處是戰爭力量弱(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長處包括:戰爭本質的進步性和正義性,國家大,國際形勢之多助。
④以上是中日戰爭互相矛盾著的基本特點。這些特點,規定了和規定著雙方一切政治上的政策和軍事上的戰略戰術,規定了和規定著戰爭的持久性和最后勝利屬于中國而不屬于日本。
3.駁亡國論
①亡國論者可能的論據:元朝滅宋、清朝滅明,證明小而強的國家能夠滅亡大而弱的國家;英滅印度實,證明小而強的資本主義國家能夠滅亡大而弱的落后國家。
②日本方面,法西斯國家大崩潰的前夜;世界多數國家和多數人民的反對。
③中國方面,處于歷史上進步的時代(有了中國共產黨);國際援助。
④強弱對比決定抗日戰爭是持久戰而不是速決戰;而小國、退步、寡助和大國、進步、多助的對比,又規定中國決不會亡,必然要取得最后的勝利。
⑤阿比尼西亞滅亡的例子,與中國情況不同。
⑥中國近代解放運動的失敗史也不能當論據,因為情況不同了:有新的人、新的政黨、新的軍隊和新的抗日政策,而且這些都必然會向前發展;大量和直接的國際援助正在醞釀中。
4.妥協還是抗戰?腐敗還是進步?
①對時局懷抱憂慮的愛國志士的問題:一是懼怕對日妥協,一是懷疑政治不能進步。
②妥協問題不會發生的原因:
日本方面:日本戰爭的堅決性和特殊的野蠻性,包括掠奪物質和精神上摧殘民族意識;
中國方面:共產黨;國民黨;其他黨派。
國際方面:除日本的盟友和各資本主義國家的上層分子中的某些成分外,其余都不利于中國妥協而利于中國抗戰;特別是蘇聯援助。
③政治能進步的原因:中國、日本和世界的大局,不容許中國人民不進步;進步和進步的緩慢是目前時局的兩個特點;革命戰爭將把舊中國化為新中國。
5.亡國論是不對的,速勝論也是不對的
①亡國論者不對,有片面性和主觀性;對時局懷抱憂慮的愛國志士的觀點,來源也是片面性和主觀性的傾向。
②速勝論者也不對,他們沒有勇氣承認敵強我弱這件事實,也是主觀性和片面性作怪。
③我們不否認亡國危險的存在,在中國面前擺著解放和亡國兩個可能的前途,兩者在猛烈地斗爭中。我們的任務在于實現解放而避免亡國。
我們對于妥協傾向和腐敗現象也是承認的,但是我們還看到其他傾向和其他現象,要為克服妥協傾向和轉變腐敗現象而努力。
④我們也不是不喜歡速勝,但沒有一定的條件,速勝只存在于頭腦之中,客觀上是不存在的,只是幻想和假道理。只有戰略的持久戰才是爭取最后勝利的唯一途徑。
6.為什么是持久戰?
①我們說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是從全部敵我因素的相互關系產生的結論。敵強我弱,我有滅亡的危險。但敵尚有其他缺點,我尚有其他優點。敵之優點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削弱,其缺點亦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擴大。我方反是,我之優點可因我之努力而加強,缺點則因我之努力而克服。所以我能最后勝利,避免滅亡,敵則將最后失敗,而不能避免整個帝國主義制度的崩潰。
②雖然敵之優點只有一個,余皆缺點,我之缺點只有一個,余皆優點,但現時敵我強弱的程度懸殊太大,所以平衡不能出現。
③敵強我弱,所以在戰爭的一定階段上,敵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勝利,我則將遭到一定程度的失敗。
敵我都只限于這一定階段內一定程度上的勝或敗,因為敵是相對的強,我是相對的弱;敵是相對的優勢,我是相對的劣勢。
④情況是繼續變化的,只要我能運用正確的軍事的和政治的策略,不犯原則的錯誤,竭盡最善的努力,敵之不利因素和我之有利因素均將隨戰爭之延長而發展,到了新的一定階段時,就將發生強弱程度上和優劣形勢上的大變化,而達到敵敗我勝的結果。
⑤目前敵尚能勉強利用其強的因素,我之抗戰尚未給他以基本的削弱。所以不能蘇勝,是持久戰。
7.持久戰的三個階段
①持久戰的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敵之戰略進攻、我之戰略防御的時期;第二個階段是敵之戰略保守、我之準備反攻的時期;第三個階段是我之戰略反攻、敵之戰略退卻的時期。
②第一階段:目前尚未結束,敵之企圖是攻占廣州、武漢、蘭州三點,并把三點聯系起來。
這一階段我所采取的戰爭形式,主要的是運動戰,而以游擊戰和陣地戰輔助之。
此階段中,中國雖有頗大的損失,但是同時卻有頗大的進步,這種進步就成為第二階段繼續抗戰的主要基礎。
③第二階段(戰略相持階段):此階段內,敵之企圖是保守占領地,以組織偽政府的欺騙辦法據之為己有,而從中國人民身上盡量搜括東西。
此階段中我之作戰形式主要的是游擊戰,而以運動戰輔助之。
這個階段的時間的長短,依敵我力量增減變化的程度如何及國際形勢變動如何而定,大體上我們要準備付給較長的時間,要熬得過這段艱難的路程。這將是中國很痛苦的時期,經濟困難和漢奸搗亂將是兩個很大的問題。
這個第二階段是整個戰爭的過渡階段,也將是最困難的時期,然而它是轉變的樞紐。
④第三階段(收復失地的反攻階段):第三階段是持久戰的最后階段,所謂堅持戰爭到底,就是要走完這個階段的全程。這個階段我所采取的主要的戰爭形式仍將是運動戰,但是陣地戰將提到重要地位。
⑤戰爭的長期性和隨之而來的殘酷性,是明顯的。最后是敵敗我勝,但是必須經過一段艱難的路程。
⑥中國人民在這樣長期和殘酷的戰爭中間,將受到很好的鍛煉。跨過戰爭的艱難路程之后,勝利的坦途就到來了。
⑦第一階段敵是優勢,我是劣勢。我方兩種變化:第一種是向下的,包括土地、人口、經濟力量、軍事力量和文化機關等的減縮。這一點,將被人利用作為亡國論和妥協論的根據。
第二種變化,即向上的變化:戰爭中的經驗,軍隊的進步,政治的進步,人民的動員,文化的新方向的發展,游擊戰爭的出現,國際援助的增長等等。這就給了我們以能夠持久和最后勝利的根據。
向下的東西是舊的量和質,主要地表現在量上。向上的東西是新的量和質,主要地表現在質上。
⑧第一階段敵方兩種變化:第一種是向下的:幾十萬人的傷亡,武器和彈藥的消耗,士氣的頹靡,國內人心的不滿,貿易的縮減,一百萬萬日元以上的支出,國際輿論的責備等等方面。這個方面,又給予我們以能夠持久和最后勝利的根據。
第二種變化,即向上的變化:擴大了領土、人口和資源。在這點上面,又產生我們的抗戰是持久戰而不能速勝的根據,同時也將被一些人利用作為亡國論和妥協論的根據。但是我們必須估計敵人這種向上變化的暫時性和局部性。
⑨第二階段大體上將是日本繼續向下,中國繼續向上。中國自己力量的增長、日本困難的增長和國際援助的增長,形成中國的優勢,完成反攻的準備。
⑩根據中國政治和經濟不平衡的狀態,第三階段的戰略反攻,在其前一時期將不是全國整齊劃一的姿態,而是帶地域性的和此起彼落的姿態。
11.中國由劣勢到平衡到優勢,日本由優勢到平衡到劣勢,中國由防御到相持到反攻,日本由進攻到保守到退卻——這就是中日戰爭的過程,中日戰爭的必然趨勢。
12.于是問題和結論是:中國會亡嗎?答復:不會亡,最后勝利是中國的。中國能夠速勝嗎?答復:不能速勝,必須是持久戰。這個結論是正確的嗎?我以為是正確的。
13.亡國論和妥協論者又將跑出來說:中國由劣勢到平衡,需要有同日本相等的軍力和經濟力;由平衡到優勢,需要有超過日本的軍力和經濟力;然而這是不可能的,因此上述結論是不正確的。
這就是所謂“唯武器論”,是戰爭問題中的機械論,是主觀地和片面地看問題的意見。我們的意見與此相反,不但看到武器,而且看到人力。武器是戰爭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決定的因素,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對比不但是軍力和經濟力的對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對比。
14.速勝論者則不知道戰爭是力量的競賽,在戰爭雙方的力量對比沒有起一定的變化以前,就要舉行戰略的決戰,就想提前到達解放之路,也是沒有根據的。
我們的火力,應該主要地向著亡國論和妥協論方面,而以次要的火力,反對空談主義的速勝論。
15.戰爭的長期性是確定了的,但是戰爭究將經過多少年月則誰也不能預斷,這個完全要看敵我力量變化的程度才能決定。一切想要縮短戰爭時間的人們,惟有努力于增加自己力量減少敵人力量之一法。
8.犬牙交錯的戰爭
①犬牙交錯的戰爭形態,長期性和廣大性。
②內線和外線。
③右后方和無后方。
④包圍和反包圍。
⑤大塊和小塊(中國將是大塊的鄉村變為進步和光明的地區,而小塊的敵占區,尤其是大城市,將暫時地變為落后和黑暗的地區。)。
⑥長期而又廣大的抗日戰爭,是軍事、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犬牙交錯的戰爭。
9.為永久和平而戰
①目前的戰爭的特點是無間斷和接近永久和平的性質。
②我們的戰爭是神圣的、正義的,是進步的、求和平的。不但求一國的和平,而且求世界的和平,不但求一時的和平,而且求永久的和平。欲達此目的,便須決一死戰,便須準備著一切犧牲,堅持到底,不達目的,決不停止。
10.能動性在戰爭中
①以上說的,都是說明為什么是持久戰和為什么最后勝利是中國的,大體上都是說的“是什么”和“不是什么”。以下,將轉到研究“怎樣做”和“不怎樣做”的問題上。
②但是一切事情是要人做的,持久戰和最后勝利沒有人做就不會出現。必須發揚這種自覺的能動性。
③戰爭的勝負,固然決定于雙方軍事、政治、經濟、地理、戰爭性質、國際援助諸條件,然而不僅僅決定于這些;僅有這些,還只是有了勝負的可能性,它本身沒有分勝負。要分勝負,還須加上主觀的努力,這就是指導戰爭和實行戰爭,這就是戰爭中的自覺的能動性。
④指導戰爭的人們不能超越客觀條件許可的限度期求戰爭的勝利,然而可以而且必須在客觀條件的限度之內,能動地爭取戰爭的勝利。
11.戰爭和政治
①戰爭一刻也離不了政治。
②戰爭不即等于一般的政治。“戰爭是政治的特殊手段的繼續”。
③戰爭的經驗是特殊的。一切參加戰爭的人們,必須脫出尋常習慣,而習慣于戰爭,方能爭取戰爭的勝利。
12.抗日的政治動員
①政治動員的重要性。
②什么是政治動員;動員哪些內容(政治目的、政治綱領);如何動員。
13.戰爭的目的
①戰爭的目是“保存自己,消滅敵人”,其中消滅敵人是主要的,保存自己是第二位的。
②部分的暫時的犧牲(不保存),為了全體的永久的保存。
③一切技術、戰術、戰役、戰略原則,一切技術、戰術、戰役、戰略行動,一點也離不開戰爭的目的,它普及于戰爭的全體,貫徹于戰爭的始終。
④我們的戰爭,在于力求每戰爭取不論大小的勝利,在于力求每戰解除敵人一部分武裝,損傷敵人一部分人馬器物。把這些部分地消滅敵人的成績積累起來,成為大的戰略勝利,達到最后驅敵出國,保衛祖國,建設新中國的政治目的。
14.防御中的進攻,持久中的速決,內線中的外線
①怎樣具體地進行持久戰呢?我們的答復是:在第一和第二階段即敵之進攻和保守階段中,應該是戰略防御中的戰役和戰斗的進攻戰,戰略持久中的戰役和戰斗的速決戰,戰略內線中的戰役和戰斗的外線作戰。在第三階段中,應該是戰略的反攻戰。
②日本進攻,我們防御。日本企圖采取戰略的速決戰,我們應自覺地采取戰略的持久戰。日本是外線作戰,我們是內線作戰。
③戰略防御中的戰役和戰斗的進攻戰,戰略持久中的戰役和戰斗的速決戰,戰略內線中的戰役和戰斗的外線作戰。
④戰役和戰斗方針是外線的速決的進攻戰。戰略方針是“內線的持久的防御戰”。
⑤集合了許多戰場作戰的外線的速決的進攻戰的勝利以后,就逐漸地增強了自己,削弱了敵人,于是總的強弱優劣形勢,就不能不受其影響而發生變化。
⑥主觀的努力,多打勝仗,少犯錯誤,是決定的因素。
15.主動性,靈活性,計劃性
①“外線的速決的進攻戰”這個方針實行起來,離不了主動性、靈活性和計劃性。
②爭奪戰爭主動權的重要性。
③戰爭力量的優勢或劣勢,是主動或被動的客觀基礎。
貫徹始終和普及各地的主動地位,即絕對的主動權,只有以絕對優勢對絕對劣勢才有可能。
絕對優勢的事情,在戰爭和戰役的結局是存在的,戰爭和戰役的開頭則少見。
中日戰爭的最后結局,可以預斷,日本將以絕對劣勢而失敗,中國將以絕對優勢而獲勝;但是在目前,則雙方的優劣都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
日本處于戰略上的相對優勢,中國處于戰略上的相對劣勢。所以要堅決地實行外線的速決的進攻戰和發動敵后的游擊戰爭,在戰役的運動戰和游擊戰中取得許多局部的壓倒敵人的優勢和主動地位。通過這樣許多戰役的局部優勢和局部主動地位,就能逐漸地造成戰略的優勢和戰略的主動地位,戰略的劣勢和被動地位就能脫出了。這就是主動和被動之間、優勢和劣勢之間的相互關系。
④上述轉變,依靠依靠主觀上的正確指導。
我們有了這個“一般地正確的指導”做武器,就能多打勝仗,就能變劣勢為優勢,變被動為主動。這是主動或被動和主觀指導的正確與否之間的關系。
⑤戰爭力量的優劣本身,固然是決定主動或被動的客觀基礎,但還不是主動或被動的現實事物,必待經過斗爭,經過主觀能力的競賽,方才出現事實上的主動或被動。
⑥有計劃地造成敵人的錯覺,給以不意的攻擊,是造成優勢和奪取主動的方法,而且是重要的方法。
發動民眾的重要性。
⑦敵人的主動地位是有限制的,也是能夠破壞的。
⑧靈活性就是具體地實現主動性于作戰中的東西,也就是靈活地使用兵力。
⑨不得其時,不得其地,不得于部隊之情況,都將不能取勝。
⑩古人所謂“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這個“妙”,我們叫做靈活性,這是聰明的指揮員的出產品。
11.“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沒有事先的計劃和準備,就不能獲得戰爭的勝利。
12.有些人,基于戰爭的流動性,就從根本上否認戰爭計劃或戰爭方針之相對的固定性,說這樣的計劃或方針是“機械的”東西。這種意見是錯誤的。
在絕對流動的整個戰爭長河中有其各個特定階段上的相對的固定性——這就是我們對于戰爭計劃或戰爭方針的根本性質的意見。
13.日戰爭應該是有計劃的。戰爭計劃即戰略戰術的具體運用,要帶靈活性,使之能適應戰爭的情況。要處處照顧化劣勢為優勢,化被動為主動,以便改變敵我之間的形勢。而一切這些,都表現于戰役和戰斗上的外線的速決的進攻戰,同時也就表現于戰略上的內線的持久的防御戰之中。
16.運動戰,游擊戰,陣地戰
①運動戰的特點:正規兵團,戰役和戰斗的優勢兵力,進攻性和流動性。
②應以進攻的運動戰為主要的作戰形式,而以其他形式輔助之,組成整個的運動戰。
③運動戰的特點之一,是其流動性,不但許可而且要求野戰軍的大踏步的前進和后退。但不是逃跑主義。
④有進無退的拚命主義也不對。
⑤游擊戰在整個抗日戰爭中的戰略地位,僅僅次于運動戰,因為沒有游擊戰的輔助,也就不能戰勝敵人。
⑥陣地戰就不能用為重要手段,更不待說用為主要手段。然而在戰爭的第一第二兩階段中,包括于運動戰范圍,而在戰役作戰上起其輔助作用的局部的陣地戰,是可能的和必要的。
整個抗日戰爭中,中國將不會以陣地戰為主要形式,主要和重要的形式是運動戰和游擊戰。在這些戰爭形式中,戰爭的領導藝術和人的活躍性能夠得到充分地發揮的機會,這又是我們不幸中的幸事啊!
17.消耗戰,殲滅戰
①戰爭本質即戰爭目的,是保存自己,消滅敵人。然而達此目的的戰爭形式,有運動戰、陣地戰、游擊戰三種,實現時的效果就有程度的不同,因而一般地有所謂消耗戰和殲滅戰之別。
②抗日戰爭,戰略上是消耗戰,戰役和戰斗上是殲滅戰。
③大抵運動戰是執行殲滅任務的,陣地戰是執行消耗任務的,游擊戰是執行消耗任務同時又執行殲滅任務的。
④防御階段:應該利用運動戰之主要的殲滅性,游擊戰之部分的殲滅性,加上輔助性質的陣地戰之主要的消耗性和游擊戰之部分的消耗性,用以達到大量消耗敵人的戰略目的。
相持階段:繼續利用游擊戰和運動戰的殲滅性和消耗性,再行大量地消耗敵人。
戰略反攻:繼續用殲滅達到消耗,以便最后地驅逐敵人。
⑤目前很多都打成了消耗戰,應該多大殲滅戰。
⑥集中兵力,采用包圍迂回戰術,是實施運動戰即外線的速決的進攻戰之必要條件。
⑦要以殲滅戰破壞敵軍的氣焰。
⑧盡可能的殲滅戰。在一切有利的場合,每戰集中優勢兵力,采用包圍迂回戰術——不能包圍其全部也包圍其一部,不能俘獲所包圍之全部也俘獲所包圍之一部,不能俘獲所包圍之一部也大量殺傷所包圍之一部。而在一切不利于執行殲滅戰的場合,則執行消耗戰。對于前者,用集中兵力的原則;對于后者,用分散兵力的原則。在戰役的指揮關系上,對于前者,用集中指揮的原則;對于后者,用分散指揮的原則。這些,就是抗日戰爭戰場作戰的基本方針。
18.乘敵之隙的可能性
日本的五大錯誤:逐漸增兵;沒有主攻方向;沒有戰略協同;失去戰略時機;包圍多殲滅少。
我之戰爭勝利又可在敵之指揮上面找到某種根源。
敵之指揮錯誤,是事實上已經存在過,并且還要發生的,又可因我之努力制造出來的,都足供我之利用,抗日將軍們應該極力地捉住它。敵人的戰略戰役指揮許多不行,但其戰斗指揮,即部隊戰術和小兵團戰術,卻頗有高明之處,這一點我們應該向他學習。
19.抗日戰爭中的決戰問題
①抗日戰爭中的決戰問題應分為三類:一切有把握的戰役和戰斗應堅決地進行決戰,一切無把握的戰役和戰斗應避免決戰,賭國家命運的戰略決戰應根本避免。
②堅決抗戰,但為避開敵人毒計,不使我軍主力喪于敵人一擊之下,不是不抵抗。
③我們主張一切有利條件下的決戰,反對逃跑主義。
④英勇戰斗于前,又放棄土地于后,并不矛盾。
⑤即在戰略反攻階段,仍要堅持“執行有利決戰,避免不利決戰”。
20.兵民是勝利之本
①日本帝國主義處在革命的中國面前,是決不放松其進攻和鎮壓的。
②現在要戰勝這樣一個強敵,非有長期的廣大的努力是不可能的。應該努力的事情很多,我這里只說最根本的兩方面:軍隊和人民的進步。
③軍隊的基礎在士兵,沒有進步的政治精神貫注于軍隊之中,沒有進步的政治工作去執行這種貫注,就不能達到真正的官長和士兵的一致,就不能激發官兵最大限度的抗戰熱忱,一切技術和戰術就不能得著最好的基礎去發揮它們應有的效力。
④對民眾,開展廣泛的熱烈的政治動員。
⑤軍隊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則:第一是官兵一致,第二是軍民一致,第三是瓦解敵軍。這些原則要實行有效,都須從尊重士兵、尊重人民和尊重已經放下武器的敵軍俘虜的人格這種根本態度出發。那些認為不是根本態度問題而是技術問題的人,實在是想錯了,應該加以改正才對。
⑥保衛武漢等地的任務,政治上動員全軍全民起來奮斗,是最重要的具體的條件之一。
⑦在一切工作中,應該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總方針。
⑧這個政治上動員軍民的問題,實在太重要了。我們之所以不惜反反復復地說到這一點,實在是沒有這一點就沒有勝利。沒有許多別的必要的東西固然也沒有勝利,然而這是勝利的最基本的條件。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全軍全民的統一戰線,決不僅僅是幾個黨派的黨部和黨員們的統一戰線;動員全軍全民參加統一戰線,才是發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根本目的。
21.結論
亡國論者看敵人如神物,看自己如草芥,速勝論者看敵人如草芥,看自己如神物,這些都是錯誤的。我們的意見相反: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最后勝利是中國的——這就是我們的結論。
摘抄——
1.這個戰爭,在東方歷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歷史上也將是偉大的,全世界人民都關心這個戰爭。身受戰爭災難、為著自己民族的生存而奮斗的每一個中國人,無日不在渴望戰爭的勝利。
2.一半因為我們的宣傳解釋工作還不夠,一半也因為客觀事變的發展還沒有完全暴露其固有的性質,還沒有將其面貌鮮明地擺在人們之前,使人們無從看出其整個的趨勢和前途,因而無從決定自己的整套的方針和做法。
3.盧溝橋事變以來,四萬萬人一齊努力,最后勝利是中國的。
4.我們共產黨人,同其他抗戰黨派和全國人民一道,唯一的方向,是努力團結一切力量,戰勝萬惡的日寇。
5.抗日陣線中隨時可能發生的妥協問題,恐怕終戰爭之局也不會消滅的。
6.在全體上,運動戰是主要的,游擊戰是輔助的;在部分上,游擊戰是主要的,運動戰是輔助的。
7.基本的是游擊戰,但不放松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
8.中國會亡嗎?答復:不會亡,最后勝利是中國的。中國能夠速勝嗎?答復:不能速勝,抗日戰爭是持久戰。
9.中國經濟的不統一、不平衡,對于抗日戰爭反為有利。例如將上海和中國其他地方割斷,對于中國的損害,絕沒有將紐約和美國其他地方割斷對于美國的損害那樣嚴重。
10.我們的戰略方針,應該是使用我們的主力在很長的變動不定的戰線上作戰。中國軍隊要勝利,必須在廣闊的戰場上進行高度的運動戰,迅速地前進和迅速地后退,迅速地集中和迅速地分散。這就是大規模的運動戰,而不是深溝高壘、層層設防、專靠防御工事的陣地戰。
11.中國農民有很大的潛伏力,只要組織和指揮得當,能使日本軍隊一天忙碌二十四小時,使之疲于奔命。必須記住這個戰爭是在中國打的,這就是說,日軍要完全被敵對的中國人所包圍;日軍要被迫運來他們所需的軍用品,而且要自己看守;他們要用重兵去保護交通線,時時謹防襲擊;另外,還要有一大部力量駐扎滿洲和日本內地。
12.爭取抗戰勝利的中心關鍵,在使已經發動的抗戰發展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只有這種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才能使抗戰得到最后的勝利。
由于當前的抗戰還存在著嚴重的弱點,所以在今后的抗戰過程中,可能發生許多挫敗、退卻,內部的分化、叛變,暫時和局部的妥協等不利的情況。因此,應該看到這一抗戰是艱苦的持久戰。
13.戰爭問題中的唯心論和機械論的傾向,是一切錯誤觀點的認識論上的根源。他們看問題的方法是主觀的和片面的。或者是毫無根據地純主觀地說一頓;或者是只根據問題的一側面、一時候的表現,也同樣主觀地把它夸大起來,當作全體看。但是人們的錯誤觀點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根本的錯誤,帶一貫性,這是難于糾正的;另一類是偶然的錯誤,帶暫時性,這是易于糾正的。但既同為錯誤,就都有糾正的必要。因此,反對戰爭問題中的唯心論和機械論的傾向,采用客觀的觀點和全面的觀點去考察戰爭,才能使戰爭問題得出正確的結論。
14.中日戰爭不是任何別的戰爭,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和帝國主義的日本之間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進行的一個決死的戰爭。全部問題的根據就在這里。
15.總起來說,日本的長處是其戰爭力量之強,而其短處則在其戰爭本質的退步性、野蠻性,在其人力、物力之不足,在其國際形勢之寡助。這些就是日本方面的特點。
16.中國的戰爭是進步的,從這種進步性,就產生了中國戰爭的正義性。因為這個戰爭是正義的,就能喚起全國的團結,激起敵國人民的同情,爭取世界多數國家的援助。
17.總起來說,中國的短處是戰爭力量之弱,而其長處則在其戰爭本質的進步性和正義性,在其是一個大國家,在其國際形勢之多助。這些都是中國的特點。
18.這樣看來,日本的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是強的,但其戰爭是退步的、野蠻的,人力、物力又不充足,國際形勢又處于不利。中國反是,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是比較地弱的,然而正處于進步的時代,其戰爭是進步的和正義的,又有大國這個條件足以支持持久戰,世界的多數國家是會要援助中國的。——這些,就是中日戰爭互相矛盾著的基本特點。這些特點,規定了和規定著雙方一切政治上的政策和軍事上的戰略戰術,規定了和規定著戰爭的持久性和最后勝利屬于中國而不屬于日本。戰爭就是這些特點的比賽。這些特點在戰爭過程中將各依其本性發生變化,一切東西就都從這里發生出來。這些特點是事實上存在的,不是虛造騙人的;是戰爭的全部基本要素,不是殘缺不全的片段;是貫徹于雙方一切大小問題和一切作戰階段之中的,不是可有可無的。觀察中日戰爭如果忘記了這些特點,那就必然要弄錯;即使某些意見一時有人相信,似乎不錯,但戰爭的經過必將證明它們是錯的。我們現在就根據這些特點來說明我們所要說的一切問題。
19.加上日本是小國,地小、物少、人少、兵少,中國是大國,地大、物博、人多、兵多這一個條件,于是在強弱對比之外,就還有小國、退步、寡助和大國、進步、多助的對比,這就是中國決不會亡的根據。強弱對比雖然規定了日本能夠在中國有一定時期和一定程度的橫行,中國不可避免地要走一段艱難的路程,抗日戰爭是持久戰而不是速決戰;然而小國、退步、寡助和大國、進步、多助的對比,又規定了日本不能橫行到底,必然要遭到最后的失敗,中國決不會亡,必然要取得最后的勝利。
20.中國戰爭之非孤立性,不但一般地建立在整個國際的援助上,而且特殊地建立在蘇聯的援助上。中蘇兩國是地理接近的,這一點加重了日本的危機,便利了中國的抗戰。中日兩國地理接近,加重了中國抗戰的困難。然而中蘇的地理接近,卻是中國抗戰的有利條件。
21.國內政治的改進,是和抗戰的堅持不能分離的。政治越改進,抗戰越能堅持;抗戰越堅持,政治就越能改進。但是基本上依賴于堅持抗戰。
22.然而我們是在革命戰爭中,革命戰爭是一種抗毒素,它不但將排除敵人的毒焰,也將清洗自己的污濁。凡屬正義的革命的戰爭,其力量是很大的,它能改造很多事物,或為改造事物開辟道路。中日戰爭將改造中日兩國;只要中國堅持抗戰和堅持統一戰線,就一定能把舊日本化為新日本,把舊中國化為新中國,中日兩國的人和物都將在這次戰爭中和戰爭后獲得改造。我們把抗戰和建國聯系起來看,是正當的。說日本也能獲得改造,是說日本統治者的侵略戰爭將走到失敗,有引起日本人民革命之可能。日本人民革命勝利之日,就是日本改造之時。這和中國的抗戰密切地聯系著,這一個前途是應該看到的。
23.但是“先生之志則大矣”,先生的看法則不對,照了做去,一定碰壁。因為估計不符合真相,行動就無法達到目的;勉強行去,敗軍亡國,結果和失敗主義者沒有兩樣。所以也是要不得的。
24.我們也不是不喜歡速勝,誰也贊成明天一個早上就把“鬼子”趕出去。但是我們指出,沒有一定的條件,速勝只存在于頭腦之中,客觀上是不存在的,只是幻想和假道理。因此,我們客觀地并全面地估計到一切敵我情況,指出只有戰略的持久戰才是爭取最后勝利的唯一途徑,而排斥毫無根據的速勝論。我們主張為著爭取最后勝利所必要的一切條件而努力,條件多具備一分,早具備一日,勝利的把握就多一分,勝利的時間就早一日。我們認為只有這樣才能縮短戰爭的過程,而排斥貪便宜尚空談的速勝論。
25.我們說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是從全部敵我因素的相互關系產生的結論。敵強我弱,我有滅亡的危險。但敵尚有其他缺點,我尚有其他優點。敵之優點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削弱,其缺點亦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擴大。我方反是,我之優點可因我之努力而加強,缺點則因我之努力而克服。所以我能最后勝利,避免滅亡,敵則將最后失敗,而不能避免整個帝國主義制度的崩潰。
26.既然敵之優點只有一個,余皆缺點,我之缺點只有一個,余皆優點,為什么不能得出平衡結果,反而造成了現時敵之優勢我之劣勢呢?很明顯的,不能這樣形式地看問題。事情是現時敵我強弱的程度懸殊太大,敵之缺點一時還沒有也不能發展到足以減殺其強的因素之必要的程度,我之優點一時也沒有且不能發展到足以補充其弱的因素之必要的程度,所以平衡不能出現,而出現的是不平衡。
27.敵強我弱,敵是優勢而我是劣勢,這種情況,雖因我之堅持抗戰和堅持統一戰線的努力而有所變化,但是還沒有產生基本的變化。所以,在戰爭的一定階段上,敵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勝利,我則將遭到一定程度的失敗。
28.因為一則敵強我弱之原來狀況就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二則由于我之堅持抗戰和堅持統一戰線的努力,更加造成這種相對的形勢。拿原來狀況來說,敵雖強,但敵之強已為其他不利的因素所減殺,不過此時還沒有減殺到足以破壞敵之優勢的必要的程度;我雖弱,但我之弱已為其他有利的因素所補充,不過此時還沒有補充到足以改變我之劣勢的必要的程度。于是形成敵是相對的強,我是相對的弱;敵是相對的優勢,我是相對的劣勢。雙方的強弱優劣原來都不是絕對的,加以戰爭過程中我之堅持抗戰和堅持統一戰線的努力,更加變化了敵我原來強弱優劣的形勢,因而敵我只限于一定階段內的一定程度上的勝或敗,造成了持久戰的局面。
29.然而情況是繼續變化的。戰爭過程中,只要我能運用正確的軍事的和政治的策略,不犯原則的錯誤,竭盡最善的努力,敵之不利因素和我之有利因素均將隨戰爭之延長而發展,必能繼續改變著敵我強弱的原來程度,繼續變化著敵我的優劣形勢。到了新的一定階段時,就將發生強弱程度上和優劣形勢上的大變化,而達到敵敗我勝的結果。
30.客觀現實的行程將是異常豐富和曲折變化的,誰也不能造出一本中日戰爭的“流年”來;然而給戰爭趨勢描畫一個輪廓,卻為戰略指導所必需。所以,盡管描畫的東西不能盡合將來的事實,而將為事實所校正,但是為著堅定地有目的地進行持久戰的戰略指導起見,描畫輪廓的事仍然是需要的。
31.這個第二階段是整個戰爭的過渡階段,也將是最困難的時期,然而它是轉變的樞紐。中國將變為獨立國,還是淪為殖民地,不決定于第一階段大城市之是否喪失,而決定于第二階段全民族努力的程度。如能堅持抗戰,堅持統一戰線和堅持持久戰,中國將在此階段中獲得轉弱為強的力量。中國抗戰的三幕戲,這是第二幕。由于全體演員的努力,最精彩的結幕便能很好地演出來。
32.武器是戰爭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決定的因素,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
33.我們可以斷言,持久戰的抗日戰爭,將在人類戰爭史中表現為光榮的特殊的一頁。
34.“無后方的作戰”,是新時代中領土廣大、人民進步、有先進政黨和先進軍隊的情況之下的革命戰爭的特點,沒有可怕而有大利,不應懷疑而應提倡。
35.但是我之包圍好似如來佛的手掌,它將化成一座橫亙宇宙的五行山,把這幾個新式孫悟空——法西斯侵略主義者,最后壓倒在山底下,永世也不得翻身。
36.總起來看,中國將是大塊的鄉村變為進步和光明的地區,而小塊的敵占區,尤其是大城市,將暫時地變為落后和黑暗的地區。
37.這樣看來,長期而又廣大的抗日戰爭,是軍事、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犬牙交錯的戰爭,這是戰爭史上的奇觀,中華民族的壯舉,驚天動地的偉業。這個戰爭,不但將影響到中日兩國,大大推動兩國的進步,而且將影響到世界,推動各國首先是印度等被壓迫民族的進步。全中國人都應自覺地投入這個犬牙交錯的戰爭中去,這就是中華民族自求解放的戰爭形態,是半殖民地大國在二十世紀三十和四十年代舉行的解放戰爭的特殊的形態。
38.這次戰爭,將比二十年前的戰爭更大,更殘酷,一切民族將無可避免地卷入進去,戰爭時間將拖得很長,人類將遭受很大的痛苦。
39.即使爾后尚有一個戰爭時期,但是已離世界的永久和平不遠了。人類一經消滅了資本主義,便到達永久和平的時代,那時候便再也不要戰爭了。那時將不要軍隊,也不要兵船,不要軍用飛機,也不要毒氣。從此以后,人類將億萬斯年看不見戰爭。已經開始了的革命的戰爭,是這個為永久和平而戰的戰爭的一部分。
40.歷史上的戰爭分為兩類,一類是正義的,一類是非正義的。一切進步的戰爭都是正義的,一切阻礙進步的戰爭都是非正義的。我們共產黨人反對一切阻礙進步的非正義的戰爭,但是不反對進步的正義的戰爭。對于后一類戰爭,我們共產黨人不但不反對,而且積極地參加。
41.我們的戰爭是神圣的、正義的,是進步的、求和平的。不但求一國的和平,而且求世界的和平,不但求一時的和平,而且求永久的和平。欲達此目的,便須決一死戰,便須準備著一切犧牲,堅持到底,不達目的,決不停止。犧牲雖大,時間雖長,但是永久和平和永久光明的新世界,已經鮮明地擺在我們的前面。我們從事戰爭的信念,便建立在這個爭取永久和平和永久光明的新中國和新世界的上面。法西斯主義和帝國主義要把戰爭延長到無盡期,我們則要把戰爭在一個不很久遠的將來給以結束。為了這個目的,人類大多數應該拿出極大的努力。四億五千萬的中國人占了全人類的四分之一,如果能夠一齊努力,打倒了日本帝國主義,創造了自由平等的新中國,對于爭取全世界永久和平的貢獻,無疑地是非常偉大的。這種希望不是空的,全世界社會經濟的行程已經接近了這一點,只須加上多數人的努力,幾十年工夫一定可以達到目的。
42.我們反對主觀地看問題,說的是一個人的思想,不根據和不符合于客觀事實,是空想,是假道理,如果照了做去,就要失敗,故須反對它。但是一切事情是要人做的,持久戰和最后勝利沒有人做就不會出現。做就必須先有人根據客觀事實,引出思想、道理、意見,提出計劃、方針、政策、戰略、戰術,方能做得好。思想等等是主觀的東西,做或行動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東西,都是人類特殊的能動性。這種能動性,我們名之曰“自覺的能動性”,是人之所以區別于物的特點。一切根據和符合于客觀事實的思想是正確的思想,一切根據于正確思想的做或行動是正確的行動。我們必須發揚這樣的思想和行動,必須發揚這種自覺的能動性。抗日戰爭是要趕走帝國主義,變舊中國為新中國,必須動員全中國人民,統統發揚其抗日的自覺的能動性,才能達到目的。坐著不動,只有被滅亡,沒有持久戰,也沒有最后勝利。
43.指導戰爭的人們不能超越客觀條件許可的限度期求戰爭的勝利,然而可以而且必須在客觀條件的限度之內,能動地爭取戰爭的勝利。戰爭指揮員活動的舞臺,必須建筑在客觀條件的許可之上,然而他們憑借這個舞臺,卻可以導演出很多有聲有色、威武雄壯的戲劇來。
44.我們不贊成任何一個抗日戰爭的指揮員,離開客觀條件,變為亂撞亂碰的魯莽家,但是我們必須提倡每個抗日戰爭的指揮員變為勇敢而明智的將軍。他們不但要有壓倒敵人的勇氣,而且要有駕馭整個戰爭變化發展的能力。指揮員在戰爭的大海中游泳,他們要不使自己沉沒,而要使自己決定地有步驟地到達彼岸。作為戰爭指導規律的戰略戰術,就是戰爭大海中的游泳術。
45.“戰爭是政治的繼續”,在這點上說,戰爭就是政治,戰爭本身就是政治性質的行動,從古以來沒有不帶政治性的戰爭。
46.戰爭一刻也離不了政治。
47.政治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再也不能照舊前進,于是爆發了戰爭,用以掃除政治道路上的障礙。
48.政治是不流血的戰爭,戰爭是流血的政治。
49.動員了全國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敵于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彌補武器等等缺陷的補救條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戰爭困難的前提。要勝利,就要堅持抗戰,堅持統一戰線,堅持持久戰。然而一切這些,離不開動員老百姓。要勝利又忽視政治動員,叫做“南其轅而北其轍”,結果必然取消了勝利。
50.抗日戰爭的政治目的是“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國”,必須把這個目的告訴一切軍民人等,方能造成抗日的熱潮,使幾萬萬人齊心一致,貢獻一切給戰爭。
51.戰爭的目的不是別的,就是“保存自己,消滅敵人”(消滅敵人,就是解除敵人的武裝,也就是所謂“剝奪敵人的抵抗力”,不是要完全消滅其肉體)。
52.進攻,是消滅敵人的主要手段,但防御也是不能廢的。進攻,是直接為了消滅敵人的,同時也是為了保存自己,因為如不消滅敵人,則自己將被消滅。防御,是直接為了保存自己的,但同時也是輔助進攻或準備轉入進攻的一種手段。退卻,屬于防御一類,是防御的繼續;而追擊,則是進攻的繼續。
53.戰爭目的中,消滅敵人是主要的,保存自己是第二位的,因為只有大量地消滅敵人,才能有效地保存自己。因此,作為消滅敵人之主要手段的進攻是主要的,而作為消滅敵人之輔助手段和作為保存自己之一種手段的防御,是第二位的。戰爭實際中,雖有許多時候以防御為主,而在其余時候以進攻為主,然而通戰爭的全體來看,進攻仍然是主要的。
54.戰爭是流血的政治,是要付代價的,有時是極大的代價。部分的暫時的犧牲(不保存),為了全體的永久的保存。
56.我用兩個或三個或四個機械化的師對敵一個機械化的師,更能確定地消滅這個師。幾個大漢打一個大漢之容易打勝,這是常識中包含的真理。
57.行動自由是軍隊的命脈,失了這種自由,軍隊就接近于被打敗或被消滅。
58.貫徹始終和普及各地的主動地位,即絕對的主動權,只有以絕對優勢對絕對劣勢才有可能。
59.絕對優勢的事情,在戰爭和戰役的結局是存在的,戰爭和戰役的開頭則少見。
60.戰爭就是兩軍指揮員以軍力財力等項物質基礎作地盤,互爭優勢和主動的主觀能力的競賽。競賽結果,有勝有敗,除了客觀物質條件的比較外,勝者必由于主觀指揮的正確,敗者必由于主觀指揮的錯誤。我們承認戰爭現象是較之任何別的社會現象更難捉摸,更少確實性,即更帶所謂“蓋然性”。但戰爭不是神物,仍是世間的一種必然運動,因此,孫子的規律,“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仍是科學的真理。
61.只有堅決地廣泛地發動全體的民眾,方能在戰爭的一切需要上給以無窮無盡的供給。在這個給敵以錯覺和給敵以不意以便戰而勝之的戰爭方法上,也就一定能起大的作用。我們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種蠢豬式的仁義道德。我們要把敵人的眼睛和耳朵盡可能地封住,使他們變成瞎子和聾子,要把他們的指揮員的心盡可能地弄得混亂些,使他們變成瘋子,用以爭取自己的勝利。
62.古人所謂“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這個“妙”,我們叫做靈活性,這是聰明的指揮員的出產品。
63.世界上只有貓和貓做朋友的事,沒有貓和老鼠做朋友的事。
64.自古無不犯錯誤的將軍,敵人之有岔子可尋,正如我們自己也難免出岔子,乘敵之隙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65.不決戰就須放棄土地,這是沒有疑問的,在無可避免的情況下(也僅僅是在這種情況下),只好勇敢地放棄。情況到了這種時候,絲毫也不應留戀,這是以土地換時間的正確的政策。
66.英勇戰斗于前,又放棄土地于后,不是自相矛盾嗎?這些英勇戰斗者的血,不是白流了嗎?這是非常不妥當的發問。吃飯于前,又拉屎于后,不是白吃了嗎?睡覺于前,又起床于后,不是白睡了嗎?可不可以這樣提出問題呢?我想是不可以的。吃飯就一直吃下去,睡覺就一直睡下去,英勇戰斗就一直打到鴨綠江,這是主觀主義和形式主義的幻想,在實際生活里是不存在的。誰人不知,為爭取時間和準備反攻而流血戰斗,某些土地雖仍不免于放棄,時間卻爭取了,給敵以殲滅和給敵以消耗的目的卻達到了,自己的戰斗經驗卻取得了,沒有起來的人民卻起來了,國際地位卻增長了。這種血是白流的嗎?一點也不是白流的。放棄土地是為了保存軍力,也正是為了保存土地;因為如不在不利條件下放棄部分的土地,盲目地舉行絕無把握的決戰,結果喪失軍力之后,必隨之以喪失全部的土地,更說不到什么恢復失地了。資本家做生意要有本錢,全部破產之后,就不算什么資本家。賭漢也要賭本,孤注一擲,不幸不中,就無從再賭。事物是往返曲折的,不是徑情直遂的,戰爭也是一樣,只有形式主義者想不通這個道理。
67.兵民是勝利之本。
68.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日本敢于欺負我們,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國民眾的無組織狀態。克服了這一缺點,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們數萬萬站起來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沖入火陣,我們一聲喚也要把它嚇一大跳,這匹野牛就非燒死不可。
69.這個政治上動員軍民的問題,實在太重要了。我們之所以不惜反反復復地說到這一點,實在是沒有這一點就沒有勝利。沒有許多別的必要的東西固然也沒有勝利,然而這是勝利的最基本的條件。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全軍全民的統一戰線,決不僅僅是幾個黨派的黨部和黨員們的統一戰線;動員全軍全民參加統一戰線,才是發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根本目的。
70.亡國論者看敵人如神物,看自己如草芥,速勝論者看敵人如草芥,看自己如神物,這些都是錯誤的。我們的意見相反: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最后勝利是中國的——這就是我們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