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說:抗日戰爭時期,日本天皇的親弟弟三笠宮崇仁親王,是一個參加過數次侵華戰爭的皇族之人,深入閱讀完《論持久戰》之后,思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竟在侵華日軍總司令部,對著眾多高級軍官,痛斥日軍侵華的行徑,他指出:“在我看來,日本軍隊是無法與中共對陣的,最終日軍必敗”。為此,這位親王還精心策劃了一場針對日本主戰派軍官的刺殺案“津野田事件”。
發動這次刺殺的目的是:待刺殺成功后,親王以中國派遣軍總司令的身份和中國講和,體面地退出戰爭。遺憾的是此次行動失敗了,但親王始終沒有改變反戰的立場,后來還在日本國宴上當眾向中國人民道歉。
到底《論持久戰》講了什么?能讓侵略國皇族的親王有如此逆行的舉措。
《論持久戰》是一代偉人毛澤東主席于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六日至六月三日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的講演。當時,正值抗日戰爭爆發將近一周年[1],針對戰爭的形勢,毛澤東引用了他在一九三六年七月十六日與美國記者斯諾先生的談話,肯定地回答說:“抗日戰爭日本必敗,中國必勝。”并且強調這是一場持久戰,明確指出“亡國論”和“速勝論”都是不對的。如此堅定的信念,源自于毛澤東全面的從敵我雙方的優劣條件對比分析中總結出來的結果。
首先,中國具有三個必勝的條件:
第一,是中國抗日統一戰線的完成,主要是中國人民大聯合;
第二,是國際抗日統一戰線的完成;
第三,是日本國內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運動的興起。
其次,從敵我雙方的優劣態勢特點分析:①敵強我弱、②敵小我大、③敵退步我進步、④敵寡助我多助。從第①條看,由于敵強我弱,足以能夠斷定“抗戰”必須是一場持久戰,從第②③④條可以判定日本必敗,中國必勝。
文中毛澤東闡述說:我軍要取得勝利必須進行大規模的運動戰,也就是,迅速地前進和迅速地后退,迅速地集中和迅速地分散。另外,還要在農民中組織很多的游擊隊,進行游擊戰來分散日軍的兵力,正如電影《鐵道游擊隊》《地道戰》《平原游擊隊》展現的場面那樣。
戰爭是變化無常的,在這個過程中只要我方能運用正確的軍事和政治的策略,不犯原則性錯誤,竭盡最善的努力,最終勝利一定屬于我們的。如著名的抗戰電視劇《亮劍》中的李云龍團長,指揮作戰靈活多變,經常是不按常理出牌,甚至不顧上級領導的命令,出其不意智取制勝,這就是兵法中常說的“兵不厭咋”。但部隊有鐵的紀律,雖然打了勝仗仍逃脫不了被降級的處分。
再次,毛澤東指出:中國抗日戰爭的持久性最終目的是“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建立自由和平的新中國”,并爭取中國和世界的永久和平。
最后,毛澤東根據戰爭的發展趨勢,預測性判定:抗日戰爭這場持久戰將會經歷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敵之戰略進攻,我之戰略御防的時期。
第二階段,是敵之戰略保守,我之準備反攻的時期。
第三階段,是我之戰略反攻,敵之戰略退卻的時期。
未戰先知,毛澤東不愧是偉大的軍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他那先知先覺的超人本領、獨到而敏銳的洞察力,令世人敬佩。抗戰的最終勝利無一例外地證實了他驚人的精準判斷。這也就不難理解日本天皇的親弟弟三笠宮崇仁親王,為何讀完《論持久戰》后,強烈要制止繼續侵華的行為了。
總而言之,《論持久戰》是毛澤東運用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客觀而精辟地分析抗日戰爭的國內國際局勢,制定出符合抗戰的正確戰略方針、路線和指導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的曠世奇文,它的問世照亮了抗日戰爭前進的方向,同時它更是粉碎了日本帝國主義自甲午戰爭以來妄圖滅亡中國的幻想。
時值今日,它同樣是指引我們社會發展的明燈,對我們寫作人而言也具有深遠的意義。
注:[1]抗日戰爭的爆發時間是:1937年7月7日,當日發生的“盧溝橋事變”是引發這場戰爭的導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