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周第三天作業——情感心理類
【主題】:怎樣勸導才有效
【片段來源】:拆解片段來自《好好說話》P110
【R:閱讀原文】
那么,要怎樣勸導才有效呢?
關鍵在于,我們改變提問的方向,來引導對方從“為什么我不能”轉變為“為什么我想要”。畢竟,還記得嗎?誰都不喜歡被否定,而為自己所提出的理由辯護更是人類的天性。于是,隨著理由與信念漸漸被強化,最后,勸導者只要問一聲“那么,你打算怎么做呢”,就很有可能將改變從念頭激勵為行動。
同時,這套提問方法,不只可以用于勸導別人,也能夠用在自我激勵上。因為許多時候,當我們在自我對話的過程中,如果不斷問自己“為什么我做不到”那么我們就等于是在鼓勵自己生產出大量“做不到”的理由。
由此可知,自我檢討和自我激勵其實存在著一定程度的矛盾。我們對自我的缺點檢討得越多,其實也就等于在合理化它存在的理由。
比如,許多得了拖延癥的人,總是在檢討自己:我為什么做事情老是在拖?相信我,只要你孜孜不倦地問下去,這些拖延癥人群到最后,一定能從自己的生活中或個性中,找到不得不拖延的原因。
所以,如果真想改變自己的壞毛病,就別問“我為什么做事情老是在拖”,而是要去問“為什么這件事我會不想拖延”。換一種問法,就能讓自己的想法產生不同的路徑。
請根據上面的【R】寫出你的:??
【I:用自己的話重述原文】
What:
這段話向我們描述了一套非常有效的勸導別人和自我激勵的提問方法,就是將“問失敗”改為“問成功”。將探究為什么會失敗改問如何會成功?
Why:
誰都不喜歡被否定,而為自己所提出的理由辯護更是人類的天性。于是,隨著理由與信念漸漸被強化。所以,當我們問自己為什么會失敗時,人的天性會習慣性的為自己辯護,會去為失敗找各種原因。這樣絕對不利于我們改正失敗,還會陷入一個“失敗--問為什么會失敗--又失敗--又問為什么會失敗--又失敗”的惡性循環。可是,如果我們在失敗后,不問為什么會失敗,而是問為什么我要成功?怎么才能成功?我們就很有可能將改變從念頭激勵為行動。
How:
如何將“問失敗”改為“問成功”呢?
就是問為什么我想成功呢?怎么做才能成功呢?
比如,當自己經常熬夜時,不問為什么我總是熬夜?而是問:為什么我想早起?怎么做才能早起?然后得出一些答案,方法,就按照這樣的方法去做
問成功的方法,適用于很多個人、組織面臨失敗的時候,想要改變行為,方法,
而當涉及到比較嚴重的心理問題,心理困惑時,不太適合于只是問怎么才能成功?而要探究為什么會失敗?甚至探究過往的原因才能根本上解決心理問題。
【A1:描述自己的相關經驗】
一次親身經歷:
有一次工作中在發給客戶的英文郵件時,錯了兩處,一處是把客戶的名字都拼寫錯了,一是字體格式都不一樣。當主管看到之后,語氣有點強烈的批評了我,說:Robert,你不是這么粗獷的人啊
我當時也很納悶,覺得:為什么我這么粗心呢?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甚至還問主管:對啊,我是一個很細心的人啊,你覺得為什么會這樣呢?
反思:
問主管為什么自己這么粗心,是一種不成熟的表現,工作中領導只關注結果做好,才不會關心為什么做不好。況且,就算探究到原因了,最終還是要解決問題的。
如果重來一次,我應該會這樣說:
嗯,這確實是粗心了。我想想,怎么才能避免這種情況呢?我再便利貼上寫上發郵件時要注意的幾個checklist貼在電腦前,時刻提醒自己,比如檢查:1 郵件字體格式 ?2 單詞拼寫 ?3 重要郵件給領導先review一下
【A2:我的應用(目標與行動)】
場景問題:
最近一直要錄一個線上的職業規劃音頻課程,原本說五一做好的,可是一直因為各種事情拖著......這件事情其實對自己是最重要的事情,因為是自己離知識變現很近的一件事情,也是提升自己信心的事情。可是一直沒有行動。我之前一直問自己:為什么沒有完成呢?最后基本上給出的回答是:我給自己安排的雜亂的事情太多了,不夠聚焦
明確的目標:
在5.17之前完成線上音頻課程第一版的錄制,一共12節課,每節課10--15分鐘。
具體的行動:
問自己:為什么想要完成課程錄制?
答案:
1想實現知識變現
2想通過這件事情極大的提升自己的信心
3想幫助更多的人,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與意義
4想讓自己變得更高效、自律
?
問自己:怎么才能在5.17之前完成課程錄制?
1分解目標:5.10晚上把ppt完成 ?5.11-5.17每天錄3節課
2精簡其他事務:下一周除了工作、一場頭馬演講會議、讀書之外,不要聚餐,不要參加其他社交活動
3每天至少花2小時準備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