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思Vol.23:「輸入」與「輸出」
2017.5.14
白天在外面和朋友聊天,雖然是商量工作,但依然有充分的「輸出」和「輸入」。這個局有點奇葩,幾個人分別來自三家公司,聊天的過程中逐個過彼此最近的大項目,然后相互出謀劃策,相互質疑,相互提建議、拍磚,然后湊一塊想能怎么相互參和在一起。三家公司估值加起來上千億哈哈哈哈哈哈。。。。
和周六自己在家睡了一天、情緒低落、和人在微信上吵架、拉黑人的「抑郁版」 隨易相比,今天的我是「活力版」。
這個反差讓我想到了2017剛開始我gap的一個月。那一個月我沒給自己任何任務,打算看看展、看看書、找朋友聊聊天、喝喝酒。原本以為會十分開心的一個月卻被我過成了地獄:雖然展覽、看書、找朋友都沒少,但我卻陷入了巨大的低迷——寫不出東西、腦袋空空的、讓自己興奮得睡不著的情況越來越少。我開始意識到不對勁兒了。
最開始我把這種情況歸結于「成就感」——我突然把自己過去兩年間所有的成就感來源都斷掉了,所有的「光環」都摘下了。于是因此陷入消沉。但后來發現不是。問題的原因應該是,我的生活中缺少了充足的「輸入」和「輸出」。以至于整個腦袋都陷入了「沉寂」狀態。
這種信息、知識、觀點的「輸入」和「輸出」到底有多重要?我換個例子來說明。
團隊里做社會化營銷的同事,跟我討論問題遇到死胡同時,我經常會帶她去樓下溜達一圈,甚至買杯咖啡坐在路邊繼續聊。最不濟,也會叫著一塊去天臺聊。這些小動作的目的很簡單,無非是增加我們在思考過程中的「信息源輸入」,而這會極大的活躍我們的大腦,原本的死胡同很可能會因此找到突破點。
我喜歡的咖啡館都有同樣一個特點:這里的人群樣本足夠豐富。我周末的時候很喜歡去這種咖啡館待一天,哪怕可能還是在加班或者寫文章,但豐富的信息輸入、信息刺激,會在我大腦里激發出更多的「關聯」,很多沉寂在腦海素材庫中的信息有可能就因此被勾連、被重新激活。很多靈光一現的東西就是這樣出現的。然后被我按在筆記本里,留著之后發光發亮。
這讓我想到《文案訓練手冊》這本書里面講到的一個很「老套」的創意方法:當你在想一個創意的時候,去隨機在字典里選擇3個無關的詞,然后用這幾個詞匯去解決你的訴求。
當然,這個過程可能會產出很「扯淡」的方案,但這個方案并不是重點,而是這種「跳出盒子」的思考方式才是重點。
這個方法或者說小技巧,我也會寫進我的「創意方法論」當中。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