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數的核心意義是平均分,問什么張教授說是剩余長度問題是一個缺陷呢?
我們知道平均分包含兩種兩種情形:一是等分除,二是包含除,舉個例子:第一種情況常見的是,先知道分幾份。用分數表示整體里的一個部分有多大。把1個桃子平均分成4人,每人分1/4.第二種情況:先知道分到的一部分大小。然后問該部分在整體中占多少。而整體要平均分為幾份,需要我們來計算或度量。如一箱12個桃子,吃掉了3個,吃掉的部分占一箱桃子的多少呢?由于12里包含4個3,所以3個恰好是12個桃子平均分成4份后的1份,所以是1/4.而分數的定義中我們的理解側重第一種情形,這樣的話就會限制我們對分數意義的理解。學習分數意義引入時,以生活中在一根繩子上打結的方法為單位長度,測量箱子長度,但當剩余繩子長度不足一個單位長度,我們怎么表示這段剩余長度呢?書中卻沒有給出答案,而這一情況恰恰是平均分的第二種情況。第二種情況理解到位,能夠加深我們對分數意義的理解,而且對我們思維的發展還有很大幫助,不會造成呆板的思維定勢,畢竟分數的應用到后期會更多涉及部分與整體的比例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