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讀《家的模樣》時,看到作者葉怡蘭對中村好文的推崇,便立即下單購入了他的幾本書,其中一本是《去山里蓋座小屋吧》。
中村好文是日本知名建筑家和作家,《走進建筑師的家》《住宅巡禮》《意中的建筑》《去山里蓋座小屋吧》等作品都非常受歡迎。作為自詡的家居設計愛好者,這幾本書當然都在我的讀書清單里。
等了兩個月,終于等來了亞馬遜的送貨員。
誰不想在山里蓋座夢想的房子,養養花,喂喂雞,搭個葡萄藤架,曬著暖暖的太陽喝喝茶,看看書?
中村好文是怎么做到的?他建了座什么樣的小屋?怎么建的?帶著一系列疑問,毫不猶豫選了《去山里蓋座小屋吧》作為第一本開始閱讀。
書很薄,配圖多,語言也樸實,一些技術性問題雖然暫時難以搞懂,但一個小時也就看完了。
深感現代生活對能源的過度依賴導致環境惡化,中村認為未來的建筑應該走一條相反的道路,減少這些“文明”的生命線,建造環保型住宅。
出于這一動機,中村在山上租了一座開荒者廢棄的破敗小屋,開始了自己動手的改造之旅,懷著拓荒者的心情,低成本但成功地實踐了能源自給自足的環保生活。《去山上蓋座小屋吧》就是中村小屋建設和生活的全記錄。
這真的是一個小屋,即便前左右的擴建,最后也不過14坪。1坪等于3.3平米,這座房子最終也只有46平米。即便在地少人多的日本,也不過是個蝸居。不起眼到什么狀況呢?喏,就是這個樣子。
即便改造之后,也不過是這個樣子。出于環保考慮,并表達對原拓荒者的敬意,中村盡量保留了屋子的原始框架。
屋子內部也非常簡樸,但講究細節,所有的功能一應俱全,最多時甚至能容納15人就寢。
小屋成了中村的同事、朋友歡度假期、休憩心靈的勝地。
做木工,種菜,養花,除草,做美食,腌火腿......在小屋,每個人都回歸為勞動者,體驗著最本質的生活所帶來的那種歡愉和滿足。
2
作為門外漢,要實現像《小屋》那樣徹底的能源自給自足或許難度不小。但是,《小屋》給我們的啟發是:我們真的需要那么多東西嗎?
不起眼的《小屋》雖然充滿了設計者的奇思妙想,但也真的是再精簡不過了。屋子既是客廳,也兼餐廳、臥室、起居室。除了存放寢具的柜子和柜子上方的單人床之外,就只有一個沙發,一張餐桌,和幾把椅子。
狹小的廚房和屋前的小門廊,都是擴建的。
但這樣一座可謂簡陋至極的小屋,最多能容納15人同時就寢。即便不搭帳篷,也能容納9人,而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單人床,功能不可謂不強大。
山風徐徐,草香陣陣。
香草在小屋周圍蓬勃生長,農田里放養的土豆和南瓜大豐收;使用沉甸甸的陶爐和炭火,親手制作散發著煙熏味的火腿;用柴火燒水,眺望著遠處的八岳山,輕松地泡個澡......
對于繁忙的都市人來說,還有比這更意趣橫生、讓人身心靈滿足的生活嗎?
何況不時還有知己好友來訪。
快樂的生活,其實要的并不多。沒有了各種物欲的環繞,生活變得更加純粹,精神得到更大享受。心,回歸到了本真。
斷舍離。
3
然而,簡單,并不意味著將就,更不是敷衍。斷舍離,也不是說放棄標準,而是去蕪存菁,將精力集中在自己最關注、最重視的事情上,全力以赴,做到極致。
小屋雖然簡陋,但為了實現能源自足,中村在集水、發電設備上花足了心思。
出于“人的生活和住宅不可缺少火”的住宅觀,中村舍棄了各種簡便地解決烹飪熱源的方式,選擇了沉甸甸、自帶煙火氣的陶爐。
各種生活小機關,比如移動式電燈、還平衡器的上下拉門、一體式橫條型拉窗、防塵墊等,無一不顯示出建筑師的用心。作為讀者,能深深體會到建筑師心愿達成后的滿足感。
愿有朝一日,我們都能建成自己的夢想小屋。
如果有那么一天,請記得,曾經有一個建筑師,親手建造了這么一個簡樸而完備的小屋。
愿這個小屋,讓我們想起建筑和生活的初心。
注:本文所有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