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起來,大地沉浸在一片霧蒙蒙之中,樓朦朧樹朦朧,步行其間,能感覺到一絲絲雨的氣息,來西安不去歷史博物館,實在有點可惜,我和陽陽大踏步超博物館走去,婧陽和愛人還沉浸在睡夢之中,有點可惜增長見識的大好機會。
一、陜西歷史博物館
到博物館之外已有人在等候,虔誠之心,昭告日月。眼看時間也就是六點半鐘,我和陽陽耐心等待。似乎有意考驗人的誠心,七點鐘的時候,一場雨由天而降,下的不疾不徐,排隊的地方有頂棚的遮蔽,倒也考慮的周到,為虔誠的游客提供了便利條件。下雨天留客天,眼看身后的“尾巴”越來越長,身處隊首,暗自慶幸。
八點半鐘的時候,免費票準時發放,隊伍排成了兩條一字長蛇陣,對文化的頂禮膜拜,對文化的虔誠之心可見一斑。
我和陽陽先從第七展廳看起,收集整理了秦漢時代的各式物品,陶俑兵馬俑,青銅器,詳細記錄了發祥地,發型年代,闡述了在文化史上的地位,黑白兩種色彩充斥其間,深顯歷史厚重。
第六展廳呈現了新中國以來,日用品的發展變遷史,凡所應有,一應俱全,小到洗臉盆,大到自行車,收錄機,照相機,感嘆生活的日新月異,感慨科學的一日千里,更感動于收藏者的獨居匠心。
陜西歷史博物館建成后,集中珍藏陜西地區出土的珍貴文物37萬余件。比較典型的藏品有以下八大類:
青銅器
已登錄注冊的有3900多件。藏品時代上起商周,下止秦漢。種類有禮器、樂器、兵器、車馬器、生活用品和生產工具。其中最為典型的商周青銅器,許多器物(如多友鼎、師獻鼎等)上鑄有史料價值很高的銘文。造型較為典型的有先周鳳柱斝、西周牛尊、它盉、戰國鳥蓋瓠壺和漢彩繪雁魚燈等。
唐代墓葬壁畫
400多幅,畫面面積1000多平方米。是1952年至1989年先后從陜西關中地區25座唐墓里揭取的。墓主均系唐代三品以上的皇親國戚和朝廷重臣。畫面內容有四神、儀衛、建筑、狩獵、生活及唐與四鄰的友好來往等。是反映唐代社會的重要形象資料。
歷代陶俑
已注冊的有2000多件。藏品時代包括秦、漢、北朝、隋、唐和宋、元、明、清。質地有陶、彩繪陶、釉陶和三彩。藝術形象有文武官員、甲士侍衛、男仆女侍、西域胡人,以及天王、鎮墓獸和馬、駱駝等各種動物。
歷代陶瓷器
已注冊的有5000多件。有史前仰韶文化彩陶、西周原始青瓷、漢代釉陶、唐三彩、古玻璃、琉璃、唐秘色瓷和宋耀窯青瓷等。器物種類包括生活用品、文具和殉葬明器等。
歷代建材
已注冊的有1000多件。藏品時代上起兩周秦漢,下至唐宋明清。器物種類有陶制的瓦、瓦當、磚、昭尾、水道和石刻建材,以及金屬建筑構件。
漢唐銅鏡
已注冊的有800多件。造形多樣,圖案精美。有些還鑄刻著吉祥語句。
金銀玉器
包括湮金望銀的銅器。已注冊的有2000多件。其中如西周玉制禮器、春秋秦公大墓出土的金啄木鳥、西漢皇后玉璽、金銀竹節銅熏爐和1970年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的鑲金獸首瑪瑙杯、八棱樂伎金杯、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赤金走龍等,均屬舉世罕見的精品。
歷代貨幣
已注冊的有10000多件。未清理造冊(即不包括在總藏品數之內)的尚有50000多枚和近7000公斤。種類繁多,有西周貝幣、戰國刀幣、秦半兩、西漢金、王五株、王莽時的各種貨幣、唐金銀幣以及稀有的古代外幣。
除上述八大類外,還有字畫、版本、經卷、織物、骨器、木器、漆器、鐵器、石器、印章、封泥,以及近現代文物和民俗民族文物。
參觀陜西歷史博物館,是在穿越一條文化長廊,是在領悟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琳瑯滿目,獨具匠心,摩肩接踵,翻手為云,覆手為雨,已不足以表達所見所聞所感,一種厚重的力量始終在震撼著內心。
走出博物館,簾幕低垂,雨依然在淋淋的下著,它澆滅了輻射在我心頭的浮躁之氣,更擦拭了我崇拜文化的雙眸,清晰了了前行的道路,一路不忘初心,催我奮進。
二、西部之光
回到旅館,愛人和婧陽依然沉迷于睡榻,但時間已接近于中午,兩位“小將”一致商定,中午不再吃飯,為下午的“回民一條街”做好準備,看著他們的饞樣,心中很是好笑。
我和愛人吃飯之后,再回賓館休息,體力之需,必須為之。并不怎么會睡著,閉上眼睛,就是最好的休息了。大約一個小時之后,兩點半交三點的時候,我們開車出發。
開車行駛在古都西安,交通井然有序,車輛川流不息。大約有十幾里路的光景,高高的電視塔赫然就在眼前,卻是在下來回盤旋,始終找不到進口。頓有“摸到金燈墻,還有十里長”的感慨。無奈之下停到路的邊上,有停車的位置。不一會兒在共同努力之下,終于找到了西部之光的入口,乃返回提車,停放在停車場,交了停車款,方覺心情大定。
西部之光之下,有自然博物園,各種植物陳列其間,各種名貴的鳥雀就在眼前,八哥照相,鸚鵡學舌,連久已不見的公雞也被收羅于內,包羅萬象,令人嘖嘖稱奇。
來到塔下,仰頭望去,一顆碩大的藍寶石光芒四射,驚艷了西安的時光,一個個小如螻蟻的人在空中走來走去,宛如在云中漫步。不僅想起了卞之琳的詩句: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我站在塔下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塔上看我。當是一樣的道理吧!
該塔始建于1983年,塔高249米,為西安地標性建筑,據說也是當時我國最高的電視轉播塔,輝煌一時。在塔身132至153米處有八角塔樓,LED的藍寶石玻璃上,發散著璀璨的光芒,尤其在古城西安的夜色下,越發像一盞宮燈凌空高懸。塔樓有5層,上建有觀光廳、旋轉廳等。
登上西部之光,姑娘起初有絲絲膽怯,面對一覽無余的腳下,不免驚慌失措,在經過了思想的斗爭之后,由小步推進到大踏步而行,繼而跳了起來,適應能力之快,令我等瞠目結舌。
陽陽倒是顯得“穩實”的多,挪到邊緣,后又小心翼翼的扶壁而行,如此五次三番,便也放心大膽的走動起來,這種循序漸進的探究精神,是我們認識自然的常規過程。
妻子站在入口處,眼觀不遠處的我們,真的是羨慕嫉妒恨了,望而卻步是最好的寫照了。而后,我們連拉帶拽,積極的鼓勵之下,她才慢慢的適應了,才敢大膽的踏步其間了,于她而言,也算是不小的進步了。
俯瞰腳下,人如螻蟻,一如剛才在塔下的感覺,時空交錯,甚是奇妙。小車如火柴盒般,川流不息。如果是在夜晚,滿天的星斗就在身旁,“手可摘星辰”,當時最好的寫照了。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登塔遙望,古城風貌盡收眼底。南望秦嶺錦繡,東瞰白鹿神塬,北聽鐘鼓和鳴,西攬阿房煙云。
曲江的CCBD,高新的科技新城,明城墻里的古街老巷,紡織城的文藝工廠,老樹新花競相綻放。
這個高達163米,由160塊透明玻璃所組成,高空透明全景式“冒險平臺”。面積大約有500多平米,比上海東方明珠的“冒險平臺”面積大出近百倍的“云中漫步”景點,只能擦身而過了。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看來這個最高層無緣見面,也只有來日方長。看看四周,陽光雖好,霧霾尤在。革命尚未成功,同志還須努力。
三、回民街
西安回民街是西安著名的美食文化街區,是西安特色小吃(以清真食品為主)最集中的街區,也是來西安必去的地方。
西安回民街作為西安風情的代表之一,是回民街區多條街道的統稱,由北廣濟街、北院門、西羊市、大皮院、化覺巷、灑金橋等數條街道組成。
其深厚的文化底蘊,街道兩旁大量的美食店鋪,近300種特色風味小吃是讓人流連忘返,欲罷不能的魅力所在!
牛羊肉泡饃
西安的風味美饌,歷史悠久,以牛羊肉泡饃最享盛名。它香醇味美,粘綿韌滑,烹制精細,肉爛湯濃,營養豐富,香氣四溢。食后更是余香滿口,回味無窮。一年四季皆可食用,冬季最佳。
麻醬涼皮
涼皮是陜西特色小吃之一,源于秦代,歷史久遠,種類繁多。麻醬涼皮則為清真吃法,在回民街最為普遍。特點是以大量芝麻醬作為調味主料之一。口感甚佳。
小酥肉
西安回民街的定家小酥肉在西安已經有二十多年的歷史了,眾多食客慕名前往。其黃色的小盆盛著小酥肉,肉面上泛著一層金黃色的油,大塊大塊的肉若隱若現,夾起一塊發現肉的外面還裹著一層薄粉。咬一口,滑嫩鮮香,完全不是用味精調制出來的味道。這是,再將肉汁澆到米飯上,再潑上這家的辣子油,淋上芝麻粒,味道香而不辣。肉和飯就著吃,一定吃到肚歪才能罷手。
甑糕
甑糕是西安特色小吃,源于周,歷史悠久。蒸糕的深口大鍋古名為“甑”,因此得名。甑糕質地柔軟細膩,這種甜品小吃使用糯米、蕓豆和紅棗等蒸成,熟后香味四溢。
甑糕的下層白飯滲入棗色,呈鮮潤的絳紅色澤,上面一層蕓豆,呈咖啡的褐色,再上層便是暗紅色的棗泥,最后棗泥上又撒一層碧綠的葡萄干,賣相誘人。
甑糕口感黏軟香甜,又很飽腹,是西安人很喜歡吃的食品。
黃桂柿子餅
西安黃桂柿子餅,是用臨潼特產的“火晶柿子”和面做皮,配以黃桂、玫瑰、桃仁、白糖、冰糖等,上等板油攪拌做餡,用木炭火架起整鍋烘烤而成。表面呈金黃色,口感綿軟香甜,黃桂芳香,極為美味。
相傳明末李自成起義,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后,立即率義軍進攻北京。時值荒年,糧食短缺,農民便把臨潼的火晶柿子和面粉烙成餅子,供給給義軍食用。后來農民為了紀念闖王李自成,每年都烙柿子餅,經過多年改進而成為西安的獨特。
臘牛羊肉
西安著名小吃。相傳1900年八國聯軍攻打北京,慈禧太后攜光緒皇帝逃難來到西安,品嘗了老童家臘羊肉后大加贊賞。并由兵部尚書趙福橋之師邢庭維手書“輦止坡”三字,制成匾額懸掛門口,從此老童家臘羊肉名聞遐邇,近百年來長盛不衰。
臘牛羊肉選料精細,工藝講究,輔料齊全,火功得當。鹵煮出的肉,色澤紅潤,質地酥爛,香醇可口。
水盆羊肉
西安水盆羊肉久負盛名。是以剔骨鮮羊肉、羊骨加桂皮、花椒、小菌香、草果等制作而成,使用時配燒餅或白吉饃同吃,佐以糖蒜、辣子醬、鮮蒜瓣等,食則肉爛湯清、肥而不膩、別具風味。
“水盆羊肉”又稱六月鮮,是由1000多年前的“羊羹”發展而來的。因其在農歷六月上市,故稱“六月鮮”
小炒泡饃
小炒泡饃在西安簡稱為“小炒”,和牛羊肉泡饃一樣,是回民的清真特色食品,但在做法上有區別:普通泡饃是煮出來的,而小炒則是抄出來的。在用料上,小炒增加了黃花菜、木耳、青菜、豆腐干、雞蛋等配料,加上切成小塊的牛肉,直接用油潑辣子和醋一起炒制。
肉丸胡辣湯
肉丸胡辣湯是西安回民街的特色清真食品。是西安人最受歡迎的早餐之一(午餐,尤其夜宵也可)。
肉丸糊辣湯另有一個雅致的名字叫八珍湯,叫八珍自然夸張,不過這也說明糊辣湯“內容”很多。肉丸胡辣湯源自西安,可以說是蔬菜牛肉丸子湯,或者說是牛肉丸燴菜,但是區別于外地的是湯要勾芡。湯里有渾圓的牛肉丸子,切成塊狀的土豆、蓮花白、胡蘿卜、菜花、木耳、黃花、冬瓜等。先用牛羊骨熬湯,下牛肉丸,燴菜,最后勾芡而成。
煮牛羊肉是回民的傳統項目。調料的豐富和火候的掌握也極為熟練。把重口味的胡椒分量減輕,以便更加能突出肉和菜的口味。用回民常用的牛肉丸子,更有口感和實在。
胡辣湯吃罷舌尖發麻(花椒惹得禍),微微冒汗,渾身舒坦,滋味難忘。
粉蒸肉
西安回民街的粉蒸肉是采用牛羊肉制作的特色清真食品。粉蒸肉糯而清香,酥而爽口,有肥有瘦,嫩而不糜,米粉油潤,五香味濃郁,咸甜適口、回味無窮。
鹵汁涼粉
鹵汁涼粉也是回民街名吃中的一份子。這種陜西特有的風味小吃爽口愜意,美不勝言,是非常具有地方風味的特色小吃。
鹵汁涼粉是夏令食品,是因為它調料口味麻、辣、酸、嗆、香,加之涼爽上口適合當地人的飲食口味,所已是當地人喜愛的風味食品。鹵汁涼粉它也隨著時代的發展與時俱進。起初只是鹵汁泡饃,佐以各種調料或吃單走(即純吃湯和涼粉)。
至現時,經營者在不斷研究探索的基礎上,配加茶雞蛋、變蛋等,再配以喝酸梅湯、磚茶使原汁美味更上一層樓。
酸梅湯
酸梅湯是西安傳統的消暑飲料,在炎熱的季節,多數人家會買烏梅來自行熬制冰鎮后飲用。
灌湯包子
灌湯包子用料考究,制作精細。它以精粉燙面制皮坯,選用肋條肉為餡心,用鮮骨髓湯打餡,配以十多種上等調料佐味。包子鮮香柔嫩、皮薄筋軟、外形玲瓏剔透、湯汁醇正濃郁、入口油而不膩。
西安回民街的“賈三包子”獨具風味,它“皮薄如紙,餡嫩含湯,調料香濃”,人稱“三絕”,被譽為古城第一籠。
鏡糕
鏡糕是一種來自西安地區的特色傳統小吃,有上百年歷史。如鏡,也圓如鏡,厚不盈指”,是對鏡糕這物件最貼切的描述。
鏡糕是與甑糕完全不同的另一種傳統小吃食品。鏡糕色澤白嫩,形狀小小的,圓圓的,頗似一面小鏡子,故而得名“鏡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