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晚來秋
夏至已至。介紹完“山石榴”杜鵑花,該寫真正的石榴花了。總以為,世間的美好之物,都有與其匹配的描述,比如,如云似霞形容杜鵑花,如火如荼形容石榴花。夏天的熾烈,恰如火焰一般的石榴花。
被稱為石榴的有兩種植物,一為安石榴,另一為番石榴,果實均可食用。通常說的石榴是安石榴,石榴科、石榴屬,又稱若榴、丹若、金罌等。漿果球形,頂端有宿存花萼裂片,果皮厚。外種皮肉質半透明,多汁,內種皮革質,種子多數。番石榴,桃金娘科、番石榴屬,俗稱芭樂、那拔仔。漿果球形、卵圓形或梨形。
安石榴的名字來源,有兩種說法。《齊民要術》∶“凡植榴者須安僵石枯骨于根下,即花實繁茂。則安石之名義或取此也。”為了花實繁茂,需安埋僵石、枯骨在石榴樹根下,所以稱作安石榴。另一種說法更為主流,安石榴是漢代西域張騫出使西域,從安石國帶回來的。《博物志》:“漢張騫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國榴種以歸,故名安石榴。”有人解釋,安石國分別指布哈拉的安國和塔什干石國,今屬烏茲別克斯坦。也有人分析,安石國實為安息國,今屬伊朗。許多詩人提到過石榴的來歷。元稹《感石榴二十韻》:“何年安石國,萬里貢榴花。”王禹偁《詠石榴花》:“王母庭中親見栽,張騫偷得下天來。誰家巧婦殘針線,一撮生紅熨不開。”最后一句,寫得極為形象,不僅道出了石榴花的顏色,還生動地描繪出石榴花的形貌。花開時顏色艷麗,花瓣上布滿了褶皺,仿佛熨不開的印痕,因此女子的紅裙被稱為石榴裙。
“石榴裙”的說法由來已久。早在南北朝,詩人何思澄就寫出了《南苑逢美人》:“媚眼隨嬌合,丹唇逐笑兮。風卷葡萄帶,日照石榴裙。”詩中女子何等明艷動人。石榴裙在唐代很是流行,載有兩則著名的典故。武則天在感業寺為尼,寫下《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據說,高宗李治收到此詩,方才想起二人舊情。至于“拜倒在石榴裙下”的說法,是從楊玉環處得來。據說,唐明皇寵愛楊貴妃,讓臣子見貴妃行跪拜禮。貴妃喜愛石榴裙,群臣對著身穿石榴裙的楊貴妃拜倒,因而有了“拜倒在石榴裙下”的說法。貴妃原本膚如凝脂,紅裙襯得肌膚勝雪,的確是極具感染力的美。
石榴花的紅色顏色極正。蘇東坡有詩:“石榴有正色,玉樹真虛名。”榴花鮮艷的紅色,極容易讓人聯想到火焰。有關榴花的詩詞,最有名的一句是“五月榴花照眼明。”這句詩,一說是韓愈寫的,另一說是朱熹寫的。無論出自誰的妙筆,都令人驚嘆地道出了榴花灼目的光芒。榴花仿佛一簇明亮的火焰,把你從春末夏初的慵懶里喚醒,投入到盛夏的無盡熱情里。將石榴比作火焰的詩詞不少。饒有趣味者,有元代張弘范的《榴花》:“猩血誰教染絳囊,綠云堆里潤生香。游蜂錯認枝頭火,忙駕薰風過短墻。”蜜蜂以為,石榴花是樹枝著了火,趕緊趁著風匆匆飛過了墻頭。氣勢恢宏者,有《石榴賦》。傅玄《石榴賦》:“其在晨也,灼若旭日棲扶桑;其在昏也,赩若燭龍吐潛光。”庾鯈《石榴賦》:“遠而望之,繁若摛繢被山阿;迫而察之,赫若龍燭耀綠波。”將榴花比作朝陽噴火,燭龍吐光。
石榴寓意吉祥。“千房同膜、千子如一”,象征多子多福。古人婚嫁之時,常在新房案頭放置切開果皮的石榴。也有人根據石榴果裂開時的種子數量,來預測科考上榜的人數,以“榴實登科”寓意金榜題名。
描寫石榴籽的詩詞眾多,盛贊其可與珍珠、瑪瑙、琥珀、珠寶媲美。范堅安《石榴賦》:“膏凝玉潤,光猶瑩削。赪如丹砂,粲若銀礫。”梅堯臣《陽武王安之寄石榴》:“安榴若拳石,中蘊丹砂粒。剖之珠滿盤,不待鮫人泣。”小時候愛看武俠劇。有人命懸一線之時,往往有神醫趕到,取出石榴果般渾圓的細口瓶,喂一粒圓溜溜的丹藥,傷者必會悠悠醒轉。丹藥的名字美妙又奇特,有九花玉露丸、還魂丹、絕情丹……可惜如同“麥麗素”,黑黝黝的不甚美觀。若是用狀如丹砂的石榴籽來代替丹藥,豈不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