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二世紀,張騫出使西域,一條以長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并聯結到地中海各國的陸上絲綢之路從此誕生,中國的茶葉、絲綢等制品通過這條道路,源源不斷地輸送到了“西域”各國,而“西域”各國的物產也從這條道路來到了中國,石榴,便是其中的一種。
據說,公元前119年,張騫來到了正值大旱的安石國,將漢朝興修水利的經驗告訴了他們。回國時,張騫帶回了當地的特產——石榴種子,將其獻給漢武帝,種植在長安上林苑里。石榴花開,艷麗奪目,深受漢武帝的喜歡,所以,石榴花也被譽為“長安花”。最早,石榴被當成觀賞植物,僅栽種于皇家園林或王公貴族的庭院里,隋唐時期才開始廣泛種植。
石榴,也稱安石榴,原產地為伊朗、阿富汗。也許因為它是中外結合產物的原因,歷代名家吟詠石榴的詩詞特別多。
現存最早的石榴詩為漢代蔡邕(蔡文姬之父)所作:“庭陬有若榴,綠葉含丹榮”,曹植所作《棄婦篇》里也提到了石榴花“石榴植前庭, 綠葉搖縹青。丹華灼烈烈,璀彩有光榮。”
就如曹植一般,在中國歷代文人們,特別喜歡用石榴花來比喻女人的年輕貌美。石榴花盛開時花瓣層層疊疊,有如女子的裙裾,同時,顏色艷麗豐富,其中的紅色,與中國古代女子喜歡穿的紅色裙子顏色相近,所以,有“石榴裙”之說。南北朝梁元帝便曾用“芙蓉為帶石榴裙”的詩句來描寫當時女子的衣著。女皇武則天在感業寺出家時寫的《如意娘》里也提到了石榴裙:“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 不信比來常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據說,唐高宗讀到這首詩時深受感動,將武則天召回自己身邊,為她走上女皇之路奠定了基礎。據說,楊貴妃非常喜歡石榴花,特別喜歡穿繡滿了石榴花的裙子。天寶天間,唐明皇在華清池等地遍植石榴,每年初夏,石榴花開的季節,便在火紅的石榴花叢中設宴,與楊貴妃飲酒作樂。大臣們對唐明皇耽于游樂、疏于朝政相當不滿,遷怒于楊貴妃,對她拒不行禮。楊貴妃對此不滿,某次君臣宴飲時,拒絕獻舞助興。唐明皇便下令,所有文武百官,見了貴妃后必須行禮,從此便有了“拜倒在石榴裙下”的說法。
唐朝出現過不少詠榴花的詩,元稹曾寫下《感石榴二十韻》,但李白、白居易等人所詠的的山石榴、海石榴花,其實是杜鵑花。宋朝,關于石榴花的詩詞開始多起來了。元、明、清時代,除了以石榴入詩詞外,還出現了《灌園叟晚逢仙女》等與石榴有關的的傳奇志怪小說。
歷代關于石榴花的詩詞之中,我尤愛下面的兩首。
一為唐代韓愈的《榴花》:“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間時見子初成;可憐此地無車馬,顛倒蒼苔落絳英”。農歷五月,火紅的石榴花盛開,明亮炫目,枝葉間可以見到初結的石榴果實。但由于地處偏僻,花開無人賞玩,只有寂寞地落下。韓愈此詩借石榴花表達自己孤獨的心情,用詞委婉,哀而不怨。
一為王安石《詠石榴花》中的一聯:“濃綠萬枝紅一點,動人春色不須多”。一棵濃綠的石榴樹,開了一朵火紅的石榴花,活潑而艷麗的畫面呼之欲出。雖然只有一朵花,但正因為其稀少,所以更顯其珍貴。
五代時,石榴花曾被當成王朝興衰、皇室更替的征兆。宋朝,民間開始用石榴來暗示個人命運的成敗。但在中國古代,石榴更常作為“多子多福”的象征,唐朝有結婚時贈石榴的習俗。清朝傳奇小說《鏡花緣》里便記載了武則天賜石榴樹給年過40尚無子嗣的侄子武三思的故事。宋代人還有用石榴籽數量來占卜科考上榜人數的習慣,從而有了用“榴實登科”來寓意金榜題名的說法。
郭沫若曾說:“ 石榴是夏天的心臟”。火紅的石榴花盛開,正式拉開了夏天花事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