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易雜談】(1) 開 篇
? 【學易雜談】是【學易筆談】的續篇。幸望讀者在看“雜談”之前,最好先對“筆談”的內容有一個基本的了解。
? ? 在“筆談”中,筆者反復申述了這樣一個觀點,那就是研究周易,最難的莫過于對卦辭和爻辭的解釋,幾千年來,人們苦苦求索這些辭句之間的內在聯系或說邏輯,但迄今為止,人們在這方面的收效甚微。以至有人認為,周易經文,本是古人因迷信而產生的一部算命占卦的卜筮書,卦辭、爻辭是卜筮記錄的匯集,本身沒有什么邏輯可言,也不含有什么深奧的哲理。其實,周易經文不是什么巫辭妄語,而是一個無比嚴謹的、首尾連貫、環環相扣的體系,它描述了宇宙間萬事萬物發展變化的規律和法則,并為人們提供了一個觀察和認識世界的方法。就其研究對象和方法而言,它無疑是一種哲學,只不過不同于現代的形式;它是一種最原始的哲學,更可能是一種未來的哲學,一種不僅能夠概括和總結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成果,而且能夠綜合科學和藝術、融會情感和理智、包納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通達真善美境界的更高級的哲學。周易難于破解,根源在于卦體和易道,卦體和易道,是破解易經之謎的兩大關鍵。據此,筆者在“筆談”中,把重點放在對卦體和易道的探討上。
? ? 筆者的理解是:平面六畫的卦體,其實是一個球體,把球面均分為六個等份就是六爻。在特定時間內,每個爻都有九個數,這樣一個卦就有五十四個數,其中或者天數二十四個,地數三十個;或者天數二十五個,地數二十九個,這樣從總用數上看是五十五個。六爻可分為三個層次,也可分為三個對立面。六爻之間有渠道連接,有五個數用于定位,有四十八個數可以在不同的爻之間流通,另有一對定位數在原位輪流“上崗”。
? ? 所謂易道,是指卦爻(包括數)的運行規律或法則。易道包含地道、天道和人道,地道是卦體諸爻在靜態條件下的相互關系,天道是卦體諸爻在動態條件下的相互關系,人道則是六爻關系的一種外在規定,反映了人的意志、愿望與要求。三道性質不同,不可混為一談,但三道又都依附于卦體,交互作用,彼此消長,共同推動了卦爻的運動、發展與變化。
? ? 卦體是根本,沒有卦體,易道就成了虛無飄渺的東西。但是卦體又不是自然物,而是經過了人的頭腦的加工,人們在對千差萬別的客觀事物進行加工的過程中,又運用了易道的法則,在這個意義上說,沒有易道,也不會有卦體。從實質上看,卦體是一個集時空為一體的可以模擬萬事萬物的數字化的全息模型。不掌握卦體和易道,就不能揭示爻與爻、卦與卦之間的內在聯系,也就不能正確解釋卦辭和爻辭;反過來說,不能正確解釋卦辭和爻辭,則卦體和易道之說便似乎沒有根據。基于這樣的認識,所以說,卦體和易道是破解易經之謎的兩大關鍵,而能否正確解釋經文,則是判別一切易學著作價值的一個標準。
? ? 以上是“筆談”中談到的一些基本觀點,“雜談”秉承這樣一些觀點,在這個意義上說,“雜談”是“筆談”的繼續,因此有些內容或有重復。但“雜談”與“筆談”也有某些不同的地方,如果說“筆談”主要是運用抽象思維或邏輯思維的方式揭示或闡明卦體和易道的話,那么“雜談”則主要運用形象思維的方式說明卦體和易道的應用;如果說前者只是指出卦體和易道是破解易經之謎的兩大關鍵的話,那么后者則重在證明卦體和易道確是關鍵。“筆談”四十四篇,篇目之間是有內在聯系的,易數、卦體、易道、卦變這四個問題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它們可以說是個無縫的“天衣”。因為不懂得易數,就構筑不成卦體;沒有卦體,易道便成了空談;不掌握卦體和易道,就不能揭示爻與爻、卦與卦之間的內在聯系。“雜談”則主要選擇經文中部分字、詞或辭句,試圖從卦體和易道的角度做出解釋,這種解釋如果合乎情理,那么它也就成了卦體和易道的最直接最有力的證明。因此,“雜談”將采取“信馬游韁”的方法,想到哪寫到哪,篇目之間可能沒有什么內在聯系,但要在不離卦體和易道。
? ? 與“筆談”一樣,“雜談”也是以敘述的方法,分出若干小專題,介紹自己學習易經的一些粗淺體會。之所以不自量力,是相信易經的破解,唯靠眾人不懈的努力。不揣淺陋,坦陳己見,聊備一說,拋磚引玉,意在求得明達指教,決無意與任何人為難。可以預見的是,筆者的某些見解,也會象“筆談”那樣,同傳統易學發生抵牾,在觀點或見解上可能“傷及”一些人,包括本人平素所尊崇的一些人,但這實在也是沒有辦法的事,這里只有先行懇請諒解和理解。同時筆者也深知這又是一條充滿荊莽的路,這里需要的不僅僅是勇氣,更需要嚴謹的態度、科學的精神和淵博的學識,而所有這些都是自己非常缺欠的,恰便似以孱弱之軀而“履虎尾”,隨時隨地都可能“入于坎窞”,只盼著哪位過路的君子,到時候遞給個竹竿、繩索什么的,拉扯一下,幫扶一把。愿世間少一點“落井下石”之徒,對這類人,此刻想說的就是:
? ? 不要壞我大義,
? ? 眾可倚天屠龍。
? ? 但愿情意交融,
? ? 讓我有始有終。
? ? (下文預告:卦體是一個球體)
【學易雜談】(2)? 卦體是一個球體
? ? 什么是卦體?卦體是一個什么樣子?在“筆談”之十五至二十三中,我們曾做過比較詳盡的探討,大意是:所謂卦體乃是指卦的整體,是六爻在空間上的結構或者說是六爻在靜態條件下的相互關系。卦體是一個什么樣子呢?我們也曾經談到,卦體不是一般的立體,而直接就是一個球體,球體可以看成是基本的、標準的或典型的卦體。唯有從球體出發,我們才能在繁紛復雜的卦象和爻象中,看清楚六爻在空間的差異及其相互間的關系。
? ? 什么是基本的、標準的或典型的卦體呢?就是說,在眾多的卦體狀態中,這種球形狀態最能夠包容或代表其它種種不同的形態;而它確立或蘊涵的原則又適用于其它各種形態的卦體。
? ? 有沒有這樣的球形狀態的卦體呢?我們說有,在六十四卦中,乾與坤就是這樣一種狀態。生活中不難發現,在沒有外力或者內力與外力均衡的條件下,物體會自然呈現球形狀態,例如一個懸浮著的肥皂水泡,一個母體中的雞卵,一個煮熟了的雞蛋的蛋黃,如此等等。乾與坤正是在沒有外力、而內力又均衡的條件下 出現的。我們說乾坤表現的是一個“絕對物”,乾坤的“中心”與“重心”是合一的,這些都是說在乾坤狀態下,不存在外力,而諸爻之間的斥力與吸力、重力與浮力、圍繞中心的向心力和離心力等也都處在均衡狀態下,所以乾與坤就是一個標準的或典型的球形卦體。茲將乾坤復原示意圖列出:
?說明:1、圖中“· ”表示地數定位;“○”表示天數定位;“⊙”則表示一個天數和一個地數輪流定位。
? ? 2、“初、二、三、四、五、上”表示六爻的順序,我們把這個順序叫做“人道”;“甲、乙、丙、丁”等我們叫做“天道”;“下、前、右、后、左、上”表示的是空間方位。
? ? 從圖上可以清楚地看出:六爻之間有“三個層次”,即初爻為一個層次,二三四五爻為一個層次,上爻為一個層次;有“三個對立面”(或叫空間對稱),即下與上、前與后、左與右或者初與上、二與四、三與五;還有“三個圓圈”,即由初二上四、初三上五和二三四五這四個爻分別構成的圓圈;如此等等,這是由乾與坤所確立的原則。這些原則適用于其它所有的卦,所以我們還把這種狀態,稱之為“基本的狀態”。
? ? (下文預告:乾坤一體)
【學易雜談】(3)? ? 乾 坤 一 體
? ? 在傳統易學中,對乾與坤的關系,有一種流傳甚廣的看法,那就是把乾與坤看成是“錯卦”,所謂“乾納甲壬,坤納乙癸”就是在“八卦”和“錯卦”的基礎上得出的。“錯卦”也叫“對卦”、“旁通卦”,意思是“一左一右謂之錯”,“錯者,陰陽相橫對也”,即在橫的平列上,一左一右,陰陽相對。按照周易卦序,這種所謂的“錯卦”,除了乾與坤外,還有泰和否、頤和大過、中孚與小過、既濟和未濟。其中泰和否、既濟和未濟,還可以看成是“綜卦”、“覆卦”,即卦縱向整個倒過來。
? ? 上述關于乾與坤的關系的理解是完全錯誤的,產生這種錯誤的根本原因是不了解乾坤內部的數構成。如果知道乾坤各爻都是四個天數和五個地數,而一個天數的量又相當于一點二五個地數的量,假定這兩種量又是方向正好相反的矢量,那么就可以知道乾坤各爻的量都是零,作為爻就是個非陰非陽或亦陰亦陽的爻;由這樣的六個爻構成的卦也就是非乾非坤或亦乾亦坤,這就是古代哲人們所說的陰陽未判的“混沌”,由此我們得到了“乾坤一體”的結論,即在特定條件下,乾就是坤,坤也就是乾,這是乾與坤的“直接同一”。當然乾坤一體的條件是十分苛刻的,它要求地數要用全數(即三十個)并平均分配到六個爻中,這樣有一個天數就要“下崗”,其它二十四個天數也平均分配到六個爻中;它要求一個天數和一個地數的量比為1∶1·25并且作為方向剛好相反的矢量。如果失去這些條件,要么就會出現有乾無坤或者有坤無乾的情況,要么就會造成乾坤的解體。要想乾坤同時存在,就必須滿足上述條件。
? ? 以上是乾與坤“同一”的一面,除了這一面,乾與坤的關系還存在著另一面,那就是“對立”。乾與坤的對立主要表現為有乾則無坤或者有坤則無乾,或者說是乾就不能是坤,是坤就不能是乾,對立的根源也仍然是數。設想原來“下崗”的那個天數要上崗并替換下一個地數,那么就會打破諸爻間的這種均衡,出現一種“群龍無首”的局面,所以我們把這個即將出現的天數說成是開辟鴻蒙的“情種”、一只能扇起全球風暴的“蝴蝶”、一個扭轉乾坤的“精靈”、兩間所余的“一卒”;還有另一種情況就是數還是那些數,但天數和地數的量比發生了變化,具體說假如一個天數的量為一,而一個地數的量小于五分之四,那么就會出現有乾無坤的現象,反之就會出現有坤無乾的現象。周易六十四卦,只有乾坤用的是一比一點二五的比值,其他六十二卦用的都是一比一點五的比值,即一個天數的量相當于一個半地數的量,這就是《系辭》上所說的“三天兩地”,而“五天四地”則是乾坤的一個特殊性所在。
? ? 乾與坤還有一個重要區別就是爻時的不同,表面上看,乾的爻序是初二三四五上,坤的爻序也是初二三四五上,但在實質上看乾之初正是坤之上,而乾之上又正是坤之初,或者說乾之終是坤之始,而坤之終又是乾之始。爻序相同是因為它們都是依據的“下、前、右、后、左、上”這個順序,這是一個特定的永遠不變的視角,實際上卦體發生了顛倒,所以正確的說法應該是乾是“倒過來”的坤,而坤又是“倒過來”的乾,乾與坤的關系不是“錯卦”,而是相當于“覆卦”。乾與坤的各爻雖然非陰非陽,但從亦陰亦陽的角度考慮并加以區別,我們給陽爻涂上紅點,不涂的則為陰爻
? ? 乾與坤的同一是有條件的,不同一則是無條件的,在同一中存在著對立,在特殊中存在著一般,在個性中存在著共性,在相對的東西中存在著絕對的東西,在對立中尋求統一或同一,在統一或同一中把握對立,如此等等,僅從乾與坤關系的初步探討中,我們就可以體會到這些辯證法的精髓。
? (下文預告:球與棒棰)
【學易雜談】(4)? 球與棒棰
? ? 我們說平面六畫的卦體,其實是一個球體,這是否意味著所有的卦表現的都是球呢?不是的,事實上六十四卦只有乾坤可以算是一個標準的或典型的球體,其它六十二卦再沒有一個能夠稱得上是球體的。如同生活中我們看到的自然狀態下形成的球體需要一定的條件一樣,六十四卦能否形成球體,也需要一定的條件。就乾坤而言,也就是均衡,諸爻的均衡,各種作用力的均衡,中心與重心的合一等等,沒有這些條件,乾坤也形不成一個球體。而其它卦不存在這些條件,也就是說諸爻失去了均衡,各種作用力失去了均衡,中心與重心也分離開來,中心發生位移或者說失去了中心,而重心則落在了初爻身上,這就使得卦體的狀態呈現出千姿百態。
? ? 有位朋友說,你說卦體是個球,我說是個棒棰,這有什么不可呢?我們說的確也沒有什么不可,卦體在一定條件下,確實也可以形成棒棰,大過卦說“棟橈”、“棟隆”、“枯楊”,這些不是也可以看作是個“棒棰”嗎?只不過大了一點。事實上,無論說是球還是說棒棰,都是指的卦體的狀態,《系辭》講“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就是說卦體可以模擬萬事萬物,如果卦體只能模擬球而不能模擬棒棰,那就失去了卦體的普遍性意義。問題不在于卦體是球還是棒棰,而在于究竟是那種狀態更具有包容性、代表性或者說是典型性,自然狀態下的球體是在均衡和“中重合一”的條件下形成的,這是一種極個別的情況,而在這個“極個別”中,又包含著極一般、極普遍,也就是說,球體上的上下前后左右所反映的三維原則適用于一切形態的物體,即便是棒棰也不能例外。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球體包含著棒棰,代表著棒棰。但棒棰卻不能包含球體,代表球體,原因很簡單,這就是因為棒棰的形狀不規則,它的中心與重心是分離的并且不容易確定,雖然它也可以找出上下前后左右,但這些原本平等的方位由棒棰反映出來卻又是不平等的,這也就是為什么只有球體才是典型的卦體的原因。
? ? 一般說來,球與棒棰是不同的,這種不同是顯而易見的,但是球與棒棰也有同一性,在一定條件下球可以轉化為棒棰,棒棰也可以轉化為球。從概念的角度看,體不離態,態也不離體,但體和態畢竟又不是一碼事。球與棒棰統一于“體”(形體),區別于“態”(形態、狀態)。體是唯一的,態是多樣的。一個舞蹈家,他(她)只有一個“體”,但是一當舞蹈起來,他(她)的“體”就會呈現出千姿百態。體和態不同,但二者也有同一性,在一定條件下,體可以轉化為態,態也可以轉化為體。六十四卦以乾坤為體,其它卦為態,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一部周易就是研究體與態的變化,根據什么變化?在什么條件下變化?為什么不應該把卦爻看成僵死的東西,而應該看成是活生生的、萬能的、長青的?如此等等,在這些方面,卦辭爻辭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準確、精道而又美妙的光輝范例,這就是周易以及周易的價值所在。為什么一定要以乾坤為體呢?這是因為在特定的條件下,乾與坤的“體”與“態”也是一個“直接的同一”,體直接就是態,態也直接就是體,作為“體”它是個球,作為“態”還是個球,就是說球無論自身怎么旋轉或滾動,或者從外界任何一個角度去觀察,都不能改變這個球的形狀。而棒棰就不同了,棒棰可以還是那個棒棰,但橫看豎看它的形狀是不一樣的,好比山還是那座山,而橫看側看就有了“嶺”和“峰”的區別。這種體和態的區別,不是說不能夠統一或同一,而是需要中介或條件,因而在一般情況下即便是同一,也只能是一種“間接的同一”,這也是包括棒棰在內的其它種種形狀只能作為卦的狀態而不能作為卦的形體的原因。
? ? (下文預告:兩個“蹺蹺板”)
【學易雜談】(5)? 兩個“蹺蹺板”
? ? 對蹺蹺板人們一定不會陌生,中間一個支點,兩端各坐上一個孩子,此上彼下,彼上此下,它給幼兒園的孩子們帶來多少樂趣啊!可是有誰想到,在六爻當中,也有兩個蹺蹺板,并且成十字交叉。這兩個成十字交叉的蹺蹺板,在平面六畫的卦體上是很難看到的,而在球形卦體上,這就成了一目了然的事。
? ?球形卦體的前與后、左與右,或者是二與四、三與五,如果用紅線連起來,就成了兩個蹺蹺板。這種關系在經文中就叫“仇”或者是“匹”。鼎卦二爻講“我仇有疾”,這個“仇”就是指的四爻,“仇”字可以理解為“伙伴”,也可以理解為“對手”。中孚四講“馬匹亡”,是說四爻與二爻相匹配,二為陽,四為陰,所以四爻為“馬匹亡”;而二爻的“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則是表示愿與四爻均衡之意。二爻與四爻、三爻與五爻的這種“仇、匹”關系,反映在經文上可以說是比比皆是,比如屯卦二爻講“乘馬班如”,四爻也講“乘馬班如”;訟卦二爻講“不克訟”,四爻也講“不克訟”;比卦二爻講“比之自內”,而四爻則講“外比之”;蹇卦之“蹇”,解卦之“解”,也都與這種關系有關。如果用現代語言來表示這種關系,也許重構先生的“二牛抬杠”更為形象、貼切,只不過這里還要多出兩頭牛。
? ? 對二爻與四爻、三爻與五爻的這種空間對稱關系,系辭作者還是有所覺察的,這就是“二與四同功而異位”、“三與五同功而異位”。可惜這種覺察不夠徹底,不是從空間對稱,而是從“貴位”、“賤位”上去考慮,與真理擦肩而過,從而失去了揭示六爻真實關系的歷史機遇。
? ? 在六爻關系上存在著兩個蹺蹺板,這似乎是個兒戲,其實不然,因為周易的多少故事,就發生在這兩個蹺蹺板上,所以接下來我們就談談卦體的平衡與不平衡問題。
? ? (下文預告:卦體的平衡與不平衡)
【學易雜談】(6)? 卦體的平衡與失衡
? ? 六十四卦可以分為平衡與失衡兩類。一般說來,平衡卦易于穩定,但也容易僵死;失衡卦易于運動,但也容易造成卦體的解體,引起卦變。研究卦辭爻辭,首先要看這個卦是平衡卦還是失衡卦,而判別卦體的平衡與失衡,這在平面六畫上是絕對辦不到的,但在球形卦體上這就清晰可見。
? ? 所謂平衡卦,是指以初爻為基準,如果初上成垂直狀態,那么這個卦就是平衡卦;如果初與上不垂直,那么這個卦就是失衡卦。判斷平衡與否要看初與上是否垂直,但決定是否平衡要看中間的四個爻。中間四爻,兩兩相對,如果它們的量分別相等或者四個爻都相等,那么這樣的卦就是平衡卦;如果相對兩爻之間的量不等,那么這樣的卦就是失衡卦。平衡卦還有穩定和微妙的區別,這取決于初爻和上爻的量比,如果初爻量大,上爻量小,這樣的平衡卦就相對穩定,如復卦、夬卦等,反之雖然平衡,但穩定的程度相當微妙,如剝卦。失衡卦也有嚴重和一般的區別,這也同初爻和上爻的量比有關,如果初爻量大,上爻量小,這樣的失衡卦就是一般失衡卦,反之就是嚴重失衡卦。
? ? 乾與坤中間四個爻的量完全相等,所以我們說它們是平衡卦,余如剝、復、頤、大過、夬、姤,也是中間四個爻等量,所以這也是平衡卦。相對兩爻之間的均等,如家人卦二爻與四爻都是陰爻,三爻與五爻都是陽爻,這個卦也處于平衡狀態,余如睽、蹇、解、漸、歸妹、既濟、未濟等卦,這些也是平衡卦。這樣計有十六個卦為平衡卦,占總卦數的四分之一,其它四十八個卦均為失衡卦。
? ? 卦體區分為平衡與失衡兩類,這個問題看似平常,實則意義重大。因為卦體的取象,卦辭爻辭的編制,很大程度上是依據卦體的狀態。我們說平衡卦利于穩定,例如在十六個平衡卦中,有七個卦的卦辭中談到“貞”字,乾為“元亨利貞”;坤為“安貞吉”;頤和蹇為“貞吉”;家人為“利女貞”;漸為“利貞”;既濟為“小利貞”。另有五卦雖然沒有用“貞”字,但意思則是穩定或靜止,如剝為“不利有攸往”;睽為“小事吉”;歸妹為“征兇,無攸利”;姤為“女壯,勿用取女”;未濟為“小狐汔濟,濡其尾,無攸利”,這些都是用形象的語言,說明不宜有所動作。以此我們斷言“貞”的意思為“正固”,也就是穩定或靜止,與占卜算命毫無瓜葛。剝卦初爻與二爻的“蔑貞兇”不是說蔑視占卜算命就兇險,而是因為剝卦雖然是個平衡卦,但卻處于非常微妙的平衡狀態,稍有閃失,卦體就面臨著傾覆。
? ? 在十六個平衡卦中,有三個卦卦辭中談到“利有攸往”,這就復卦、大過和夬卦。復和夬都是極穩定的平衡卦,但是過分的穩定也就意味著僵死,因此在保持穩定的基礎上應謀求發展,這就是“利有攸往”的原因。大過卦算不上多么穩定,在具備發展空間的條件下,走發展之路也不失為一種最佳選擇。
? ? 在平衡卦中,還有一個解卦處于動靜之間。從平衡角度考慮這個卦宜保持穩定,故卦辭為“無所往”;從打破僵局考慮這個卦又宜發展、變化,所以卦辭又說“有攸往”。這可以說是個動靜咸宜的卦。
? ? 失衡卦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卦體傾斜,例如屯卦,如圖:
? ? 從圖上可以明顯看出,屯卦五爻量大,三爻量小,三五失衡,量大的五爻就會壓向初爻,這就是為什么初爻辭講“磐桓,利居貞,利建侯”,而五爻講“小貞吉,大貞兇”的原因。
? ? 是否所有的失衡卦都“不利貞”呢?也不盡然,這只有結合易道才能說明白。
? ? 卦體平衡與否?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形勢”,客觀地看待形勢,認清形勢,是我們研究一切問題、解決一切矛盾的出發點,也是我們學習周易,弄清卦辭爻辭真實含義的出發點和依據。
? ? (下文預告:相鄰與相對)
【學易雜談】 (7)? 相鄰與相對
? ? 卦體六爻有三個“對立面”,即初與上、二與四、三與五,其中二與四、三與五可以看成是“蹺蹺板”的兩端,我們把這種關系叫做“相對”。除了相對以外,六爻關系還有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相鄰”。
? ? 六爻之間,誰與誰相鄰呢?這在平面六畫上也是沒有辦法討論的,最多說初與二為鄰,二與三為鄰等等,雖然這也不錯,但遠不完整。在球體上,不用說就可以看出,每一個爻,除了與它相對的那個爻以外,與其它各爻都為鄰,具體說初爻除去上爻以外,與二三四五爻都為鄰;二爻除去四爻以外,與初三上五都為鄰,如此等等。
? ? 經文上沒有“對”字,但“鄰”字卻多處談到,如小畜五“富以其鄰”、泰四“不富以其鄰”、謙五“不富以其鄰”、震上“震不于其躬,于其鄰”、既濟五“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禴祭”等。“鄰”的情況是否如同我們上面所說的那樣呢?我們先以謙卦為例,如圖:
? ? 謙卦只有三爻一個陽爻,如果以陽爻喻富有,以陰爻喻貧窮,那么我們可以看出,在五爻的周圍的初二上四是一伙“窮光蛋”,指望這幫窮光蛋來救濟,還能夠發財嗎?所以是“不富以其鄰”。小畜五的“富以其鄰”是怎么回事呢?看看圖就清楚了:
? ? 原來小畜五是這個卦的“地元”,在這個卦處于終結階段,具有“只入不出”的性質,依照人道,本來應該是四爻至五,但四爻本身是個陰爻,五爻不可能指望從四爻那里得到什么,從現象上看這個爻應該是“不富以其鄰”,為什么卻說“富以其鄰”呢?原來從天道上看是初爻為戊,己可以從戊那里得到接濟,而初也是五的“鄰居”。小畜五的“富以其鄰”有多重意義,一是同四爻相比較,這是一種相對的富裕,沒有四爻,顯示不出五爻的富裕;二是五爻本身是個陽爻,這是一種絕對的富裕;三是此爻處于終結階段,又能得到初爻的接濟,所以盡管小畜卦還有另外四個陽爻,而獨于此爻說“富以其鄰”,這是因為其它陽爻都是“過路的財神”,是“酒肉穿腸過”,而只有這個爻是個“通吃”。當然吃也要有“吃道”,大體說來,一要看自己的“胃容量”,而是“吃”也要講順序,否則不是倒了胃口,就是崩了牙齒。
? ? 相對與相鄰是在靜態條件下諸爻之間的兩種基本關系,一般說來,相對的爻與爻之間有一種相互制衡的作用,在對付第三者上有協同作戰的一面,但更多的是意見相左,尋端造釁,不過這只是一種態勢,在沒有“鄰”的參與下,無論是“與爾靡之”還是爭訟,都不具有直接的性質,好比飛機大炮不能上刺刀,真正解決問題還要靠步兵,因為這才是短兵相接。假定我們把相對的爻看成是矛盾著的兩個方面的話,那么置身其間的與之為鄰的四個爻就是它們的“中介”或“中間地帶”,依靠“中介”或“中間地帶”,矛盾著的雙方有了“統一性”。
? ? 相鄰的爻是“中介”,但又不僅僅是“中介”。因為相鄰的爻與爻之間也有矛盾,它們可能“富以其鄰”,也可能“利用侵伐”,而且這種影響和作用具有直接的性質,只不過這種矛盾也不是單純的兩個方面的事情,它需要得到其對立方面的認可,比如初爻要征伐二爻,就需要得到上爻的贊同,而二爻要反擊初爻,又需要得到四爻的理解。所以相鄰爻之間的矛盾的解決,雖然有直接性,但又需要具備外界條件,依靠外界條件,矛盾著的雙方有了“同一性”。
? ? 矛盾的統一性和同一性,是辨證法的核心問題,如果從概念上弄清這二者的差別,很難講清楚,而在球形卦體上,就這么簡單,這么直觀。需要進一步說明的是,六爻的相對與相鄰也不是絕對的,相對中有相鄰,相鄰中也有相對。初爻與上爻相對,中間的四個爻既與初爻相鄰,也與上爻相鄰;初爻與二三四五爻為鄰,但其中的二爻與四爻、三爻與五爻又屬于相對。
? ? 總之,講統一需要中介,講同一需要條件,沒有中介與條件,就談不到矛盾的解決,甚至談不到矛盾,因為對立就寓于同一之中。沒有中介或條件,只有矛盾著的雙方,既不能“接濟”,也不能“侵伐”,誰也解決不了誰,于是這里就有了一個“敵、我、友”的問題。分清“敵我友”是革命的首要問題,也是研究六爻關系的一個首要問題,
? ? (下文預告:分清“敵我友”)
【學易雜談】 (8)? 分清“敵、我、友”
? ? 看了這個題目,或許有的讀者會問,這是談易嗎?我們說是,因為“敵、我、友”這三個字就出現在經文中,而在六爻的多種關系中,“敵、我、友”的關系又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分清“敵、我、友”,也就無法正確理解卦、爻辭。先說“我”。
? ? 經文中有多處談到“我”字,如蒙卦辭“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觀卦五爻“觀我生”、頤卦初爻“觀我朵頤”、益卦五爻“有孚惠我德”、井卦三爻“為我心惻”、鼎卦二爻“我仇有疾,不我能即”、旅卦四爻“我心不快”、中孚二爻“我有好爵”,還有小畜卦辭和小過五爻的“自我西郊”等。“我”字的意思并不難理解,不就是自己嗎?困難的是在一卦六爻中,究竟哪一個是“我”,哪一個不是“我”,這是頗費思量的。詳細指出每一個卦中的“我”,那將需要很大的篇幅,這里僅舉兩例。
? ? 先說蒙卦。蒙卦中的“童蒙”是五爻,這有五爻辭“童蒙,吉”可以為證,那么蒙卦中的“我”是哪個爻呢?原來是初爻。按照人道初二三四五上的順序,蒙卦初爻應該是漸次向五爻發展,也就是“我求童蒙”,為什么卦辭要說“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呢,原來蒙卦的爻時是辛庚甲壬己癸,五爻為己,是這個卦的地元,初爻為辛,按照天道,五爻應該向初爻發展。這個問題在平面六畫上也不容易說清楚,換成球形卦體一看就明白:
? ? 從圖上不僅能看出“童蒙求我”的實際意義,也可以理解二爻為什么說“包蒙,吉;納婦,吉;子克家”,“包蒙”指的是二包初;“納婦”指的是二納五;而“子克家”則指的是二至三。
? ? 是否所有的卦的初爻都是“我”呢?也不盡然。我們再以需卦為例,先看看需卦的卦辭和爻辭:
? ? 需:有孚,光亨,貞吉,利涉大川。
? ? 初:需于郊,利用恒,無咎。
? ? 二:需于沙,小有言,終吉。
? ? 三:需于泥,致寇至。
? ? 四:需于血,出自穴。
? ? 五:需于酒食,貞吉。
? ? 上: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來,敬之終吉。
? 需卦沒有“我”字,但需卦的“我”明顯是指上爻。前人解“需”,有把需解釋為“等待”,這是正確的,需卦的一個很大特點,就是站在上爻的角度,看待上爻與其它爻的關系。茲做圖如下:
? ? 從圖上不難看出,初爻與上爻空間距離最遠,所以爻辭為“需于郊,利用恒”;三爻與上爻為鄰,三至上合乎天道,但不合人道,所以爻辭為“需于泥,致寇至”;四爻為甲為天元,對上爻而言為內在之物,故以“血”為喻;二爻與五爻為外在之物,所以一個是“沙”,一個是“酒食”。上爻等到了什么沒有呢?什么也沒有等到。因為五爻至上合乎人道但正與天道相違;三爻至上合乎天道但不合人道,并且有五爻制衡。上爻所謂的“不速之客三人”指的是四初三,這三個爻順序為甲乙丙,由于都不能達上,所以才有“敬之終吉”的結局,而卦辭中的“光亨”也是說諸爻對上爻只有一種影響而已。
? ? 在分析卦爻關系時,“我”的作用十分重要,這里倒不是突出個人、提倡什么個人主義,而是因為這里牽扯到一個“立場”問題,即從什么角度觀察和行動的問題,立場不同,觀點也就不同。有些卦辭爻辭明顯矛盾,比如無妄卦卦辭為“不利有攸往”,而初爻辭為“往,吉”,究竟是“往”好還是“不往”好呢?歸妹卦辭為“征兇,無攸利”,而初爻辭卻說“征吉”,到底是“征”好還是不“征”好?這就要看站在什么立場上。一般說來,卦辭是站在整體的立場上,爻辭是站在爻的立場上,隨著爻位的改變,立場在變,觀點也在變,正所謂“步移景換”。離開了一定的立場,經文中的諸多是是非非,那是永遠也說不清的。多少治易者面對撲朔迷離的卦辭和爻辭而感到茫然不得其解,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沒有找準立場,就象是歐陽鋒那樣,縱然是身懷絕技,武功天下第一,卻不知道“我是誰?”
? ? “敵”和“友”也是經文中提出的。中孚三爻講“得敵,或鼓或罷,或泣或歌”;損卦三爻講“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如果說判斷六爻中哪一個是“我”是一件頗費思量的事的話,那么判斷孰敵孰友就更費思量了,這就象現實中的敵友往往難以分辨一樣。大體說來,一個卦中的“我”確定之后,接下去的事就是看在周圍環境中,哪個爻的生存與發展對自身有利?哪個爻的生存與發展對自身不利?以“利”為標準來區分和確定敵友,因此這里就不能單純從空間角度來研究諸爻關系,如相鄰、相對等,更要從卦爻的運行趨勢上來考慮,這就涉及到“道”的問題,空間上相鄰的爻與爻之間,可能為敵,也可能為友;相對的爻與爻之間,也可能為友,也可能為敵。敵友的區分主要看“道”,志同道合者就是“友”,而背道而馳者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成了“敵”,“敵”字在經文中雖然只有一處,但處于敵對關系的情況卻并不罕見,諸如“密云不雨”、“夫妻反目”等等,都與道不同有關,要想說明這些問題,就必須對“道”做更深入的探討,所以接下去我們就結合卦體探討一下“道”的問題。
? ? (下文預告:大道多歧)
【學易雜談】(9)? 大道多歧
? ? 此處所言“道”或者“大道”,不是哲學意義上的抽象概念,而是指卦爻運行的具體路線。
? ? 一個爻的運行應當遵循什么路線呢?平面六畫提供給我們的是自下而上,曰初、二、三、四、五、上;傳統易學提供給我們的是“比、應、據、中”等,比如初與四應,二與五應,三與上應;還有什么“陰陽順逆”、“正讀反讀”等等,不一而足,所有這些說法,都是建立在平面的或“壘磚頭”式的六畫的基礎上,都是脫離真實卦體的空想。一個爻可能按照什么路線運行,看一看球形卦體就清楚了。如圖:
? ? 從圖上可以看出,在靜態條件下,卦體上的六個爻,每一個爻都處在“十字路口”,都有四種可能的運行路線或方向。例如下爻可前可后、可左可右;前爻可上可下、可左可右;右爻可上可下、可前可后;如此等等。老子講“大道氾兮,其可左右”,可謂得易道之意旨。
? ? 如果我們從動態角度看,那么每個爻的運行路線就由四種可能變成了三種可能。例如初爻至二,對于二爻而言如再運行,那么面前就只有三條路線可以選擇,一個是直行往上,再有就是轉而至三或至五。如以上為“中”,那么三便是“左”,五便是“右”。如果二爻至三,那么對于三爻而言,面前也有三條路線可供選擇,一個是直行至四,再有就是轉而至上或至初,假定以四為“中”,那么初便成了“左”,上便成了“右”,如此等等。何爻為左?何爻為中?何爻為右?這要視某個爻的具體位置和運行方向而定,但是爻一旦運行起來,面前必有“左、中、右”三條可供選擇的路線,這是一個定理。
? ? 以上所談爻的運行路線,是從單個爻考慮的,事實上,單獨一個爻,不論是哪一個,都不能運動,更不能變化。要運動就必須是“群體運動”。比如初爻至二,對上爻和四爻就有一種推動和拉動作用,推得動拉得動,初爻才有可能至二,推不動拉不動,那么初爻就只能停留在原來的位置。再比如二爻要向三爻方向運動,那么對四爻和五爻就會有一種推動和拉動作用,如果推不動拉不動,二爻也就不能抵達三爻。如此等等,這說明單獨一個爻是不能行動的,不止是一個爻,兩個爻、三個爻也不能行動,要行動就必須四個爻協同一致,并在一致行動中才能發生變化。這也可以視做一條定理。
? ? 爻的運行必須是群體行為,現實生活中的種種運動現象也莫不如此,只是人們的習慣往往漠視這一點,比如一個汽車從甲地開往乙地,人們關注的多是甲地和乙地間的距離,對甲地和乙地“以外”的事情不去考慮。事實上,當汽車從甲地起程的時候,乙地并不是絕對的虛空,也就是說,在汽車的前面有許多的“障礙”和“阻力”(如空氣、由重力引來的摩擦力等),如果不能克服這些障礙和阻力,汽車就不能前進;同時當汽車一啟動,它騰出來的空間要有東西來填補,如果沒有東西來填補,馬力再大的汽車也不能運動。這就說明,單獨的(即不考慮障礙、阻力、填充等等)一個汽車是不能運動的,科學家不懷疑,一個簡單的位移,同時又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
? ? 如果從靜態角度考慮一個爻的運行方向,我們說它有四種選擇,也就是處在“十字路口”;如果從動態角度考慮一個爻的運行方向,我們說它有三種選擇,即“左、中、右”;如果從群體角度考慮,我們說在卦體上有三個“圓圈”,下文我們再具體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 ? (下文預告:三個“圓圈”)
【學易雜談】(10)? 三個“圓圈”
? ? 在球形卦體上有三個圓圈,即由下前上后、下右上左和前右后左這四個爻分別構成的圓圈。或者說是由初二上四、初三上五和二三四五這四個爻分別構成的圓圈。爻的群體運動必須是四個爻一起,但不是任何四個爻組合在一起就能運動,它們還必須是同一軌道上的四個爻,也就是同一個圓圈上的四個爻,如果不是處在同一個圓圈上,那么它們就不能協同一致的行動,這還是爻的一個運行定理。
? ? 如何證明只有處在同一個圓圈上的四個爻才能一致行動呢?這有經文可以為證,現在我們就來談談為什么損卦三爻要講“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這個問題。茲做損卦圖如下:
可以清楚看出,所謂“三人行”,自然是指的初二三這三個爻,為什么“則損一人”呢?就是因為它們不處在同一條軌道上。初與二一致行動,就會丟棄三;初與三一致行動,就會丟棄二;二與三一致行動,又會丟棄初,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為什么“一人行則得其友”呢?這也是因為單獨一個爻不能行動,要行動就必須群體一致,比如初爻要“一人行”,就必須有二上四或者是三上五的支持;二爻要“一人行”,就必須得到初上四或者是三四五的支持;三爻要“一人行”,又必須得到初上五或者二四五的支持,原因就是因為它們處在同一條軌道上。不結成朋友,也是沒有辦法行動的。類似的情況還有隨卦,茲做隨卦圖如下:
? ? 隨二講“系小子,失丈夫”;隨三講“系丈夫,失小子”,這是怎么回事呢?如果把初爻視為“小子”,把五爻視為“丈夫”,那么對于二爻而言,“系”初勢必失五,原因是初二五這三個爻不在同一個圓圈上。如果把四爻視為“丈夫”,把初爻視為“小子”,那么對于三爻而言,“系”四必然失初,原因是初三四這三個爻也不在同一個圓圈上。
? ? (下文預告:兩根“拐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