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本月的工資入卡里了,加上原先卡里的數字,正好湊成一樣的數字,很吉祥的數字,看著卡里數字一點點大起來,心中有很強烈踏實感。
果然,人還是沒法離開“錢”這個東西,人終究變成“錢”的奴隸,被“錢”所左右,比如最基本的衣食住行,哪一件不是與“錢”掛鉤著。
工作至今,700多天,折算下,差不多兩年時間。工作兩年,工資有明顯上漲,以為終于可以開始活得人模人樣了,可與當下社會一對照,原來自己還停留在“生存”階段。很明顯的感覺就是,購買東西時,總容易拿捏不定,猶豫不決,在百般比較后,會選擇價格低些但能滿足“衣食住行”基本需求某項的條件的那一件。
然而,與“衣食住行”各項最低檔的東西相處久了,有時候也難免會對上升一個檔次的東西長出奢望,于是給自己設定一個虛擬小房子,定時存一筆到這個虛擬小房子,積攢了很久后,終于積攢到能夠支付奢望的東西后,猶疑再三,將這筆資金拋出,將奢望東西購入。到手后,起先被興奮、詫異、不安各種情緒纏繞,對物價愛不釋手,但相處一段時間后,開始被失落填滿,若不貪戀這份東西,這筆不菲的資金將繼續掌握在自己手里,那個數字還是會非常漂亮,可是現在,為了擁有可能比基本需求上升一個檔次的東西,這筆資金消失了、不再了,又需要投入較長的時間去積累。接著,被后悔情緒包圍,總覺得當初為購買那份“奢望的東西”而積累資金的漫長等待的過程比等待得到的結果更為吸引人。
是否,這一系列情緒的轉變,僅僅只是因為,還在生存的階段里匍匐前進,所以體會不到生活的喜悅?
生存,它很具象,沒有饑寒交迫,有衣食住行基本保障,就是生存。可是生活,它很抽象,怎樣一種狀態叫生活,好像說不上來。內心總萌發這樣疑問,生存與生活,只是一字之差,可從“生存”階段進入到“生活”階段,需要多少步,卻無法計量,也不知道這里發生的跨越,該以時間為單位來計算,還是該以距離為單位來計算?
以為從物質的滿足進階到精神與物質共同的滿足,應該是一種理想中的“生活”的解釋,于是努力將物質的需求降低,比如這份食物能夠滿足饑餓時所需,絕不多花更多的錢來尋找色味具全的其他美食,比如租房子住比買房子便宜,就一直租房子,比如公共交通比私家車便宜,就出行或行走或公共交通,而節省下來的錢,來滿足精神上的需求,消費在購書上,為了有的放矢,先從圖書館借書來閱讀,閱讀后覺得好、值得買,就去舊書網尋找便宜的舊書,從而達到從視覺的吸收到實質的擁有。
好像這么做,從心理上真的以為精神與物質共同滿足了,仔細想想,全然不是如此,精神上的滿足,是一種高層次的感受,話題繼續回到“衣食住行”上,那些所謂的物質滿足,從需求而言,好像是滿足了,可從精神感受來說,完全沒有達到,比如食物,雖然解決了饑餓時感受,但食物的樣子呢?好像無法從精神獲得享受、獲得美好的喜悅,其他也同理,包括后來提到的書籍的問題,舊書畢竟是舊書,從視覺上來感受,即使是九五品,也存在瑕疵,總不能與新書相匹敵。
說來說去,依舊還是這個問題,生存沒有解決好,如何談生活。
有多少人已經步入生活階段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