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
朱厚照先生雖然愛玩了一些,但他在位時期,有幾個非常出名的人物,其中一個就是王陽明,還有一位不知有多少人是跟我一樣,從一部電影中知道這個人的,就是那部經典的《唐伯虎點秋香》,沒錯他就唐寅。
今天就來說一說王陽明,由于作者詳細的描寫,把本來心中模糊斷斷續續的輪廓終于連貫了起來。原來只是聽說過他“龍場悟道”的事,不知道他的人生竟然如此曲折。
自古奇人偉人名人的出生總是非比尋常,據傳王陽明先生的母親在懷他的時候,十四個月不生產。有一天家中有人夢到仙女駕云來家中送子,很快他母親便有了動靜,出生后他的爺爺王倫給他起名王云。
奇怪的是這個孩子到了五歲還不開口說話,盡管家人都非常著急,想了很多辦法,但都無濟于事。有一天,一個古怪的和尚見到孩子,長嘆一聲:“好個孩兒,可惜道破!”說完便無影無蹤。王倫知道后,便給孩子改了名字,剛一改名孩子就開口說話了。
這開頭有了,后邊卻與一貫的名人不太一樣,以往凡名人多半會家徒四壁,要鑿壁偷光,頭懸梁錐刺股,王陽明先生家卻是十分有錢的大地主,且家世不俗,據說王羲之便是他們祖上之人,且王陽明的父親王華是狀元。
王陽明祖籍浙江余姚,成化年間(朱見深在位時期),十歲的他跟隨中了狀元的父親從浙江搬到了明朝的都城北京。狀元的孩子自然是要讀書的,王陽明先生十分聰明,不但領悟能力很快,還能舉一反三。如果只是這樣,不管是老師還是他的狀元父親都應該高興才是。
事實上,大家是不走尋常路的,如果走的和常人一樣的路,也許只能成為普通人了吧。王陽明先生雖讀書方面十分聰明,但他并不是十足的書呆子,只知道整天讀書,更不會錯把墨當成湯或者醬吃到肚子里去。
相反,他不喜歡一直坐著讀書,喜歡舞槍弄棍,讀兵書,還總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我們應該都看過一首詩,能想到嗎,這首詩是他12歲時寫的: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當見山高月更闊。
慚愧,盡管我的年齡大了他三倍,依然不能肯定自己是不是真的明白這首詩的意思。總的感覺就是唯心主義的意思。
這樣的詩,在那個崇拜八股文,尊卑嚴謹的幾百年前,無疑是非常奇怪的,但幸好王陽明先生的父親不是普通人,他看出了兒子比他還要高的才能。
盡管如此王華先生還是被自己的兒子嚇到了,王陽明15歲時寫了給皇帝的上書,聲稱要幾萬兵馬,要出關為國靖難,討伐韃靼。這樣的人,只怕現在也要被當成瘋子,難怪的王華先生大打出手了。
至此,王陽明先生竟然真的放棄了自己的計劃,又開始讀起書來,因為他有了新的志向,做“圣賢”。向人請教做圣賢的途徑,有人告訴他做圣賢就要學習朱圣人的思想,要存天理,滅人欲,要格物窮理。王陽明先生這一“格”就是19年,最后在貴州龍場才終于了悟。
他一輩子做的都是外放的官,沒有封侯拜相,平時不是處理公務就是下去給人免費授課,不居什么身份地位,只要有人聽,他就講。他還熟知兵法,平定叛亂,因為他的名頭過盛,朝廷幾年平不了的山匪,聽到要派他去剿匪,那些人馬上投降,竟沒用一兵一卒。
他用計謀時多詭詐,但為人為官一生坦蕩,也找到了自己尋找的“道”,成了為當之無愧的圣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