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除了開國皇帝朱元璋之外,青史留名的還有一個不能不說的牛人,他就是王陽明。
1905年,作為日本少有的天才將領,在日俄戰爭中全殲俄國太平洋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的日本海軍大將東鄉平八郎回到日本,天皇為他舉行了盛大的慶功宴,面對諛詞如潮的同僚,他默不作聲,解下了自己的腰牌示之于眾,上面寫了七個大字:
一生俯首王陽明。
王陽明,字守仁,生于浙江余姚,王羲之的后代。家里頗有田產,可以算是大地主。他父親王華,成化十七年狀元,后來舉家遷至北京。王華曾帶著王陽明塞外馳馬,講解北方戰事。十五歲的王陽明有一次鄭重的對王華說:
“我已經寫好了給皇上的信,給我幾萬人馬,我愿出關為國靖難,討平韃靼!”
王華劈頭蓋臉的罵了一頓王陽明的狂妄之后,并沒有打消他的斗志,他有了更大的理想。
王陽明向父親認真檢討了自己不切實際的想法,表示以后要立志讀書,為了新理想努力。父親問他打算干什么時,王陽明平靜的說:“做圣賢!”
王華這次終于忍無可忍,馬上給了他一記響亮的耳光。
后來王陽明經人指點,知道要想做圣賢就得“格物窮理”,就得參透世間的終極奧秘,也就是“悟道”。
于是,王陽明開始“格物”。有一次王華發現王陽明不在書房,哪里也找不到他,就喊別人一起到處尋找,最后發現王陽明在自家后花園里,正在對著一根竹子發呆,一動不動。
王華壓住怒火問他在干什么,王陽明揮揮手說,“不要吵,我在參悟圣賢之道。”
王陽明格了幾天幾夜,什么也沒有參悟。這就是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后來王陽明進入仕途,幾經沉浮,因為得罪當朝權貴,有家不能回,最后只好去貴州龍場驛站就任。
所謂龍場驛站,其實是個窮山惡水,荊棘密布,鳥不拉屎的荒野之處。除了當地苗人難以相處之外,這里還有不少流竄犯和窮兇極惡之輩。總之,這樣地方很容易出事,很容易死無葬身之地。
但是王守仁待了下來。他為自己制造了一個特別的石槨,每天除了吃飯干活,就自己坐在石槨里,專心致志,沉思入定,做他“格物窮理”的功課。日復一日,在失敗中他越來越瘋狂焦躁,不滿的情緒逐日增加,終于有天達到了極限。
十幾年來,可以說為了追求目標矢志不渝,即使窮途末路,潦倒不堪,他也從不懷疑自己選擇的這條路是正確的,堅信自己正在朝著自己的方向前進,并且越來越接近那個目標。
在龍場這個荒涼的山谷中,王守仁端坐谷中,四周寂靜無聲,他卻內心如焚,大汗淋漓,雙眼赤紅,周身血液急速奔流,仿佛將要打通任督二脈的前夕。
終于,一聲大笑破空而出,王守仁站起身來,周身通泰,心地清明,但見空谷無人,水流花開,萬古長空,一朝風月。他的笑聲在空谷里回蕩如雷,久久不絕。
所謂格物窮理,原來答案一直就在身邊,“理”也好,“道”也罷,其實就在心中,從未離開。
隨心而動,隨意而行,萬法自然,即是圣賢之道!
這就是“龍場悟道”,從此一門偉大的哲學“心學”就此誕生。
王守仁終于成功了,歷史承認了他,他的名字將超越所有帝王,與孔孟、朱子并列,成為一代圣賢,與世長存!
之后,王陽明廣收門徒,傳播心學,平定藩王叛亂,剿滅匪患,他的事跡還有很多,都是牛人牛事,堪稱傳奇,這里就不一一啰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