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麗君名曲欣賞:遇見你(粵語)
遇見你
找到心中愛的影子
共你一起極詩意
令我傾心只是你
共你相識是天意
共你一起天造美
今天開始全屬你……
「淡淡幽情」這張特別“不鄧麗君”的唱片是她留給歌壇的終極饋贈,是聲、形、藝俱處于人生峰值的鄧麗君一次勇敢的“冒險”。能完成這次“冒險”,就如鄧麗君這首歌唱的那樣,全因 —— 遇見你……
激情的點燃 ——「踏破鐵鞋無覓處 · 得來全不費工夫」
如果沒有謝宏中的“理想”,「淡淡幽情」不可能成為現實,如果沒有鄧麗君的演繹,「淡淡幽情」或許也不會有“人聲典范”的輝煌,這就是一種機緣的契合。
成功,總有點偶然,但所有為成功所付出的努力,讓偶然成為必然。這也正應了那句:“你一定要努力,但千萬別著急。” 從鄧麗君的淡淡幽情與濃濃激情中,一個天才女人成如容易卻艱辛的動人故事耐人尋味……
應該說,對于「淡淡幽情」這樣的音樂概念,在1980年代流行音樂這個特殊的文藝復興時期,無論在藝術追求上和商業運作上,都是具有極高難度的“創想”,但要真正落實到實際執行上,也還是理想豐滿而現實骨感。
當時的香港和臺灣,流行歌手中已經出現了很多具有獨特風格和藝術特質的人才,謝宏中也都有所關注。
在與一些同齡人的切磋和探討中,他對香港本地的流行歌手演繹「淡淡幽情」并不具備信心,因為當時香港的歌手基本都是唱粵語,國語過硬且氣質符合的幾乎沒有適合的人選。
而臺灣方面,歌手倒是不少,國語也不太成問題,但也是很難遴選出符合他所理解的「淡淡幽情」制作概念的人選。例如當時在校園民歌中脫穎而出的蔡琴、齊豫、沈雁、簫麗珠等新人,以及以“鄉土”氣息馳名大陸和臺港的帽子歌后鳳飛飛,雖然都很有實力,也具有很好的音樂感染力,但要么聲音偏中音如蔡琴和鳳飛飛,要么聲音太過天籟如齊豫和沈雁,其他各種不同風格的歌手就更多,但與「淡淡幽情」風格適合的,始終還是舉棋難定……
1981年秋天,謝宏中在一個晚宴上遇到了當時在香港錄制唱片的鄧麗君,便誠懇地將這蘊藏已久的概念向她進行“游說”,鄧麗君當時給他的感覺是——“反應熱烈”。
然而好事多磨,那一次的晚宴之后,鄧麗君雖然表示可以考慮,但后續也沒有太過熱烈的回應。隨后鄧麗君便回了日本繼續履行合約事宜,此事便幾乎沒有了下文。而另一個讓謝宏中不確定的原因,是鄧麗君的“表現力”問題。
在謝宏中看來,鄧麗君雖然在港臺甚至大陸都名聲鵲起,聲情表達獨具魅力,唱功也是無可置疑,唱片銷量十分火爆,但唱的幾乎都是“靡靡之音”,其歌曲中沒有演繹過“藝術”類的作品,全部為情歌和民歌小調,以鄧麗君的學識積累能否駕馭唐宋詩詞這樣的“陽春白雪”,這讓謝宏中不敢有太多的期許。
但在眾多的女歌手當中,謝宏中對鄧麗君還是比較認可,只是鄧麗君的回應似乎并不積極。謝宏中只好繼續等待……
而這個問題,其實也是鄧麗君本身也在反復思忖的問題,唱情歌已經唱了多年,雖然在多語種方面也做了不少嘗試,在日本自己的日語唱片頻頻打榜登首,在香港第一張粵語專輯更是力證了唱“廣東歌”的實力。但除了“黃梅調”那樣的“歌劇”,自己似乎還沒有真正在“藝術歌曲”方面有所突破,能不能以「淡淡幽情」為切入,把兒時對唐宋詩詞的記憶和成長后對中國古典文學的理解揉入到“島國情歌”中呢?自己能否拿下這個令人激動的“概念”呢?
她,也在忐忑中等待……
有理想,就有實現的可能,有夢想,才能抓住機遇的羽毛。謝宏中雖然是香港廣告界的名人,但「淡淡幽情」這種個性化的概念方案,需要從撰抄的書法變成黑膠唱片,其跨界的難度可想而知。
也許,只有找到對的人,才有可能做成想做的事。與鄧麗君的匆匆一面,只能說是有了一個契機,當時鄧麗君對這個“概念”表示了極大的興趣,也有意嘗試,大家談得比較投契,但由于彼此并不“同行”,而鄧麗君只是簽約歌手,有些東西就沒有深談,事情便擱置了下來……
隨后,鄧麗君在日本錄音,事情比較多,再次說起此事,鄧麗君有點擔心商業上該項目不一定符合公司的運營思路,也擔心自己達不到預期的效果,表現的不是那么積極了。
其實這種擔心,謝宏中也是可以理解,畢竟沒人做過類似的嘗試,沒有足夠的信心和敢于“認輸”的勇氣,在流行歌曲尤其是時代曲盛行的80年代初,做這樣純“藝術化”的流行音樂“創新”,對制作者和演唱者來說,都是極大的挑戰和考驗。
于是在謝宏中看來,這激情,有點像“白日夢”,看著那些手稿,也不免唏噓……
激情的燃燒 ——「古詞今曲皆絕韻 · 麗君之外更無人」
機遇,其實總是眷顧那些敢于堅持的人。1981年底一次偶然的機會,謝宏中在新加坡遇到了香港寶麗金唱片的總經理鄭東漢(鄭中基老爸),也就是當時鄧麗君在香港寶麗金的老板。
兩人再見如故,相談甚歡,謝宏中像平時一樣,又向鄭東漢“兜售”起他的“宏愿”和“理想”,而這一次,他其實也沒多大把握打動鄭東漢,畢竟寶麗金唱片也是看重商業價值的“民辦企業”。
其實一年前他就曾經在美國芝加哥偶遇鄭東漢時初步提過這個“概念”,只是當時匆忙沒有深入溝通。
沒想到鄭東漢這一次對這個“概念”當即表示支持,并立刻就想到了由他的“愛將”鄧麗君來演唱這些高難度的“藝術歌曲”。
謝宏中聽說是推薦鄧麗君,正中下懷??!當然是欣喜若狂,誰不知道當時鄧麗君在香港已經是當仁不讓的皇牌巨星,深受喜愛,且唱功極佳,謝宏中終于有一種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釋然。
鄧麗君一直沒有給他明確的答復,這次鄭東漢作為老板推薦她,想來鄧小姐必然是恭敬不如從命啦……
1979年,鄧麗君的歌路其實也已經有了嶄新的變化,她為臺灣導演李行拍攝的鄉土電影《原鄉人》(臺灣作家鐘理和生平故事)配唱了全片插曲,1980年,香港寶麗金和臺灣歌林推出了電影原聲大碟「原鄉情濃」,獲得廣泛好評,鄧麗君也在以民歌為音樂特征的“藝術化”探索上有所突破,這也讓謝宏中對鄧麗君表現出來的傳統文化表現力有了新的觀感。
「原鄉情濃」的大獲成功,讓人們看到了一個“藝術”的更“嚴肅”的鄧麗君。鄭東漢和謝宏中都一致認為,只有鄧麗君是最合適的人選,她的音樂悟性和嗓音條件都非常符合「淡淡幽情」的“意境”,正可謂:“古詞今曲皆絕韻、麗君之外更無人”。
鄭東漢舉薦鄧麗君完全是順理成章的。從1979年2月到1980年9月,鄧麗君在香港風頭甚猛,張張唱片沖白金,演唱會場場爆滿,是寶麗金和鄭東漢手上的一張王牌。
但這個時期的鄧麗君特別希望自己能夠有所突破,臺灣小調、日本演歌、島國情歌都已唱膩,什么才是真正能夠代表自己,又能留得下的東西呢?鄧麗君和鄭東漢,其實都在思考!
這一次,老板出馬,一個頂仨,「淡淡幽情」算是正式“落訂”。隨后,鄧麗君便在鄭東漢的安排下正式接受了謝宏中的邀約,并以項目策劃的身份參與了制作,表達了充分的合作誠意。
這張專輯,也成為鄧麗君首次以制作人身份參與制作的個人唱片,在「淡淡幽情」制作的近3年時間里,鄧麗君在香港一共出了18張唱片,「淡淡幽情」是其中最為特別的一張,也是她投入激情最多的一張。
也是一個秋天的早晨,在香港淺水灣酒店的露臺上,四位年輕人在高談闊論,他們分別是鄧麗君、鄭東漢、鄧麗君唱片的監制人鄭錫泉和謝宏中,談話中心是「淡淡幽情」的制作方案。
圍繞著如何去突破,如何去表現,如何將中國數千年遺留下來的古詞,用現代的音樂去表達,令聽眾共鳴,籍此保存將被遺忘的中國文化?這一連串的如何,令四位心緣緊扣的音樂人情緒高昂……
始作俑者謝宏中又一次處于激情中,在他看來,”放眼當今歌唱界中人,有誰比她更有代表性?有誰比她更能恰如其分地表達那一份'淡淡幽情'?我的夢不再是個人的夢,我已經依稀聽到共鳴之聲,隆隆作響……"
鄧麗君的出現,讓謝宏中找到了理想的承接者和同頻的伙伴,在對唐宋詩詞流行音樂化的認識和踐行中,他們用各自的努力為對方達成了一份值得銘刻終生的“經典傳唱”。
鄧麗君在寶麗金時期的御用唱片監制鄧錫泉曾說:“世界上只有一個鄧麗君,你把我的那一套用在別人身上,就算如何神似,也只是抄襲,無法創新,就永遠不能成為好的唱片制作人?!?/p>
30年過去,謝宏中最值得驕傲和欣慰的一件事,就是拿出那張珍藏的黑膠首版「淡淡幽情」靜靜欣賞,這張作品,鑒證著一種激情與理想的碰撞。那里面,有鄧麗君12幅精美的配圖照片,也有他撰寫的「淡淡幽情」創作題記,而鄧麗君美麗優雅的氣質和明媚的笑容,隨著老唱片無以替代的那種模擬音頻時代的黑膠風味,在一曲曲唐宋詩詞的絕美歌聲中,再度鮮活……
是的,在這個世界,只有遇到一些對的人,你才會真正找到最好的自己……
說了那么多,這首詞究竟在鄧麗君的演繹中有什么不同之處呢?請看下一節
下一節:
激情的唏噓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卻得幾回聞」(水調歌頭的演唱和詞義賞析)
『淡淡幽情』第二篇(下):
『書法文札』| 情迷鄧麗君 _淡淡幽情 ?? 激情的觸發 —— 但愿人長久(下)
紅豆『書法文札』作品系列:?紅豆『書法文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