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傍晚,關注已久的公眾號“LateNews by 小晚”發(fā)文。新文章《財經封面|共享單車:資本局中局》通過講故事的口吻將mobike和ofo背后的資本歷程娓娓道來,真心佩服作者的文字功力。感觸過來,也想與大家分享我對當下備受資本追捧的“共享充電寶”的一些看法。
市面上的共享充電寶從使用場景來分,大致形成“三國鼎立”之勢:
一是移動模式下的移動共享,代表是“來電科技”,主攻大場景;人和充電設備都是可以移動的,比如從A地借充電寶到B地還,主攻大場景大設備,包括商場、高鐵、火車站、機場、景點、醫(yī)院等人流量大的地方,一臺單機設備可放幾十個充電寶。
二是固定場景下的移動共享,代表是“街電科技”,主攻小場景;人在A點附近活動時,有借充電寶的需求,可以從一個沒那么大的機柜里付押金后借出。主攻小型柜臺,場景包括餐廳、咖啡館、酒吧等,一般單柜有6個或12個充電寶。
三是固定場景下的固定共享,代表是“小電”,主打的是每一張桌面;線機一體,桌面上有共享充電寶時,不需要交付押金,掃碼付費后就可以直接充電。
當下共享充電寶的盈利模式主要是以下三種:
一是押金和相關收益;二是充電寶本身租賃費用;三是屏幕和充電寶承載的廣告收入。
接下來,來談談我個人的看法:
1、存在實際需求,但頻次未必如意
數(shù)據顯示,2017年全球移動設備用戶數(shù)接近50億,中國已經超過13億,每天大概有10億多次充電行為,有1億多次充電行為在家里辦公室以外,國內存量的充電寶有20多億。從生活體驗來說,多數(shù)人出門必備一個充電寶。在快充技術不夠完善和手機電池續(xù)航技術沒有突破的情況下,共享充電寶的確存在實際的需求,并且具備一定的便利性,尤其是在大場景如機場、火車站、醫(yī)院、商場等人流量巨大,逗留時間較長的地方。需求存在是一回事,但是消費者的使用頻次取決于共享充電寶的密度是否足夠,能否讓消費者放心不帶充電寶甚至沒有需要買充電寶才是各大玩家們要認真思考的問題。所以現(xiàn)在大家都在加快融資速度,拼市場占有率。
2、輕資產+線下大流量,機構最愛
在創(chuàng)投領域,不是資金荒,而是資產荒。市場上大部分的好案子都已經被少部分VC在前幾年搶占了,機構投資人也十分焦慮。在移動互聯(lián)網紅利接近枯竭的時候,共享充電寶憑借“輕資產+線下大流量”自然而然就成了香餑餑,而且有知名機構入局,與其苦苦找項目,思考行業(yè)邏輯,何不如大膽跟大牛嘗試一波,說不定還能打個資本“penta kill”。
3、騰訊阿里小米的入局,廝殺即將開始
有點出人意料的是,共享充電寶之戰(zhàn)才剛拉開序幕,騰訊阿里小米巴巴就陸續(xù)進場。共享充電寶的核心壁壘在于團隊的運營能力,基本沒什么技術門檻,談不上有顛覆性的革新技術、從表面看,這場戰(zhàn)爭拼的是誰的市場占有率,即有效場景密度;從本質看,還是看誰的線下流量多。而這場戰(zhàn)爭的彈藥就是“資本”,團隊的運營能力就是兵團。
4、再怎么拼,也只是曇花一現(xiàn)?
從技術的緯度分析,短期看快充技術,長期看電池技術。當下手機電池多是鋰電池,而所謂的“超級電池”等尚在實驗階段,一直也沒有革新性突破,距離規(guī)模化商業(yè)化還有很一段路要走。(研究電池技術的小伙伴加油~~~!)而發(fā)展迅猛的快充技術也是共享充電寶不被看好的原因之一。OPPO、華為、一加等國產手機的快充體驗都不錯,并且快充技術研究都是國產手機研發(fā)商的重點計劃之一。畢竟,手機電池的續(xù)航能力也是影響購買的一大因素。快充技術也是成為了共享充電寶成敗的關鍵因素。
5、繼共享單車后,這是一個新的資本局中局
不可否認,共享單車在資本的驅動下發(fā)展迅猛,確切解決“最后一公里”的需求,并且真的是在做好事,通過資本推動產業(yè)變革,推動物聯(lián)網的發(fā)展。與共享單車相比,共享充電寶顯得low很多,說白就是這是個“流量生意”,并且這個局的結果未必符合資本玩家的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