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將試著厘清幾個有爭議的話題,例如“才能是否可以提升”,“沒有強大的意志力,是不是就一定無法堅持做完有難度的事”,“社會認同感對一個人有多重要”等。對于這些問題,你的答案是什么?
讀前思考:
在人的成長過程中,天賦和努力哪個更重要?
在他人眼里,你是否有什么突出的才能?
如果有,是怎樣形成的?如果沒有,你覺得是因為什么?
努力,是一種最需要學習的才能
在這個激烈競爭的社會里,一個人的才能是立身之本,但如何獲得不凡的才能對很多人來說是一個難解的謎團,解開這個謎團需要打破一些傳播甚廣的迷障。
一、努力需要有效的策略
在心理學家眼中,“才能”(talent)被定義為“自發地重復出現且可被高效利用的思維、情感或行為模式”。
人力資源管理專家瑪利亞·梅耶斯和同事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總結了有關才能的四種典型觀點,畫出了一張四象限圖(見圖6-1)。
圖6-1畫出了兩個維度,
一個是“特有(exclusive) — 普遍(inclusive)”維度,
另一個是“恒定(stable) — 發展(developable)”維度。
前者的分歧是,只有少數人具有杰出的才能還是每個人都可能有杰出的才能,后者的分歧在于,人的才能是固定的還是可以發展的。兩個維度交叉組合就構成了這張四象限圖。
四種才能觀
由于才華橫溢的人類群星太過閃耀,天才論深入人心,即上面的四象限圖中的“特有——恒定”才能觀。尤其是智商測試普及后,人們更加認為智商是恒定的,天才只是少數。這種“特有——恒定”的觀點在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中也頗為常見,因此對現實中個人發展的影響非常大。
很多積極心理學家更傾向于“普遍——恒定”的才能觀,即認為人的才能是多種多樣的,如同這個世界的色彩一樣絢爛繽紛,且與智力、個性、動機、知識和經驗等多個方面的因素都有關。人需要主動地去發現自己的優勢所在,對自己有更清楚的認識,從而揚長避短,讓自己更加自信。當然,社會現實是殘酷的,如果一味陶醉在自己的優勢中,對自己定位不清,也容易引起個人發展中的種種問題。
此外,還有一些心理學家所持的是“普遍——發展”的才能觀。前面我們講到的隱含假設中有一項是“僵固型心智”,這個概念與“成長型心智”相對,是由發展心理學家、斯坦福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Carol Dweck)提出的,這是“普遍——發展”觀點的代表。德韋克發現,成長型心智的人所取得的成就明顯高于僵固型心智的人,換句話說,相信自己會變得更好并不斷為之努力,就真的會變得更好。
需要注意的是,這兩種心智是會互相轉化的,要想從僵固性變為成長型,改變自己的語言習慣是一個有效的方法。我們要把絕對化的否定評價改為開放的啟發式提問,比如“我不擅長做這件事”可以改為“要做成這件事,我需要在哪些方面提高自己?”“我絕對不會像他那樣做事”可以改為“從他身上,我是否能學到一些有用的東西?”……
最后一種“特有——發展”觀就是我們所說的”培優”,學校里的“尖子班”、“火箭班”也是實踐這種觀點的代表。這種人才觀只著眼于少數人,事實上,野蠻生長的優秀人才也比比皆是。
總而言之,人與人之間的稟賦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但差異的程度并不如一般人想象得那么大。人的大腦具有相當大的可塑性,這就意味著后天努力對人的改造作用可以是驚人的。所以知乎有名言:“以大多數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輪不到拼天賦。”
努力不僅是一種信念,不只是意志力的較量,它更是一種具有策略性的活動。這種策略性體現在對個人資源的調配、行動方向的選擇、執行進度的把控和調適多方面上,而好在策略是可以不斷學習和優化的。
在努力這件事上,除了自我激勵之外,我們更應該思考:到底應該怎樣努力,應該采用什么樣的策略來投入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應該怎樣有效地啟動、維持和優化對一件事情的投入。這些都是需要我們思考的至關重要的問題。
二、專注發展自己的優勢才能
淺嘗輒止的人很可能將一無所獲,而專注投入走到最后的人將獲得超額收益。
如果“我”有明顯的能力上的短板,導致我在做某些事情時力不從心,難道也不需要改進嗎?
仔細考察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利用自己的優勢努力工作,通過與人合作來平衡自己的劣勢。回避在很多不同方向上空耗精力。保持專注,把自己能做的做到最好,并保持留意新的機會。
人無法做到十全十美,可提升的方面實在太多,在有限的精力下,只能竭力發揮自己的優勢,將其發揮到淋漓盡致,而自己的弱勢帶來的問題則可以通過與他人組成優勢互補的團隊來解決。但要是你沒有拿得出手的、顯而易見的優勢,有誰會愿意和你組隊打怪呢?
發展自己的強項,并且尋找和結識與你能力互補的人,將使你終身受益。
三、做到極致,絕不茍且
不茍且是一絲一毫不草率不茍且的工作習慣。
要想一絲不茍地做事、把事情做到完美,就必須進行取舍:選取一件你認為最重要、對你來說最有價值的事,兢兢業業地把它做精、做細、做好;而其他次要事情,用七八十分的標準去完成它們,就夠了;另一些無足輕重的事,則能不做就不做。
努力的第一個秘訣在于“舍棄”。有舍,方才有得。而那些可以做到在多個領域都有所建樹的人。他們并非是以“三心二意”的方式取得這些成就的,更通常的情形是,他們首先花了幾年的時間專注在某一個領域,并達到了很高的水平,然后又轉投到另一個領域,并把以前成功的經驗遷移到新領域中,然后又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在這個信息是爆炸的,知識是過載的,觀點是鼓噪的,熱點是速朽的互聯網時代,我們更應該專注在一件事上,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的態度和行動。
專注是一種態度,但專注的行動是富有技術性的。
如何專注,關于專注的取舍問題:
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他可以學習的寶貴知識卻是無窮無盡,他一旦作出學習某塊知識的選擇,就意味著付出了暫時無法學習其他知識的機會成本。
一個人,到底應該完全專注在一個狹窄的專業領域上,還是廣泛涉獵多個領域的知識呢?
塔勒布的答案是采用“杠鈴策略”。所謂杠鈴策略,就是同時采取兩種極端行動,一方面,也就是在大多數投入中,采用能夠抗拒負面“黑天鵝”風險的強韌結構,也就是專注在一個既定的領域進行學習;另一方面,拿出較小的一部分時間,進行積極大膽的探索和嘗試,以博取迎接正面“黑天鵝”事件的機會。
假如你每天有10個小時的固定學習時間,那么你可以選擇“二八開”的方式,把其中的8個小時專注在你的主業上,在這些時間里,你必須時刻提醒自己避免各種網絡噪聲的干擾,不要讓各種社交媒體或者其他媒介分散你的注意力;而在余下的兩個小時中,你可以進行完全自由的學習,接觸各種不同領域的知識,學習一些小而美的技能,嘗試一些富有創意的游戲……
一方面我們要照看好自己的主業,以盡量高的標準要求自己,力求在這個領域能培養出非常高的才能;另一方面,對于其他事物我們也要保持開放、包容的態度,用相對少量的時間廣泛涉獵,以捕捉和發展未曾預料的資源和機會,從而實現個人才能的最大化。
四、不斷為自己設計“必要的難度”挑戰
挑戰和才能是相伴相生的,沒有足夠的挑戰就催生不出杰出的才能,而越是具有杰出才能的人也越有可能接近高難度的挑戰。(如:5美元的“創業資金”和2個小時來賺錢的任務)
一條重要的提升學習效果的原則,叫“必要難度”,通俗點講,就是學習的時候,要給自己增加一些難度,這對提升學習效果是非常必要的。
學習的效果主要取決于你對知識和技能的“提取練習”,而“提取練習”的效果可以用“提取強度”(retrieval strength)來衡量。
提取練習:
比如學習不同科目后進行交叉練習,可以增加知識提取的強度。這種加量練習大腦的做法,其實與練肌肉并無二致。我們不能滿足于完成“標準動作”,而是要主動突破,尋求更高難度的挑戰。在設計挑戰時,要注意“難度適應”的問題,即經過訓練,水平得到提升后,要不斷提升難度,形成一個“挑戰階梯”,這樣才能攀登高峰。
五、只有深入下去,才能培養出真正的興趣
既然為自己設計了挑戰,那么在影響挑戰的過程中產生畏難情緒,堅持不下去怎么辦?是要鍛煉更強大的意志力嗎?
意志力其實是非常不可靠的,因為它總有極限,長期堅持一件事而不感到痛苦的法則應該是:這件事帶給我的豐盈感和滿足感超過了我的所有付出。一定是這件事喚起了我內心深處最強烈的興趣。
如果對一件事的了解不深、不透,總是淺嘗輒止,那自然體會不到這件事的妙處,也自然不會產生持久的興趣。這讓人容易滑入一個死循環:了解不夠導致興趣不足,而興趣不足又無法加深對它的了解。
要改變這種局面,我們可以嘗試這些方法:
一是放棄對“興趣”的執念,不把“興趣”作為做事的先決條件。
二是提升“浸潤”的深度:盡量讓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所做的事情里面,不只用冰冷的理性,更用溫暖的情感和良好的心理體驗來激發興趣。
三是增加互動得樂趣,變單向的信息流動為雙向的信息演繹,或者變純粹的知識獲取為技能上的操練。
如果你做一件事的時候,先不去問有沒有興趣,而是先做起來,而且很投入、很專注地做,并懂得如何把一件單向的事變得雙向,把一件被動的事變得主動,那么你就可能越做越有味道,一點也不痛苦地堅持做下去。不需要意志力拖著你走,你自己就勇往直前,奔得很遠了。
成功可以被創造,但絕不會被復制
成為一個更厲害的人,是每一個人內心的渴望,也是我們相聚在書院的原因。在前面六章中,我們學習了如何使用時間、如何作出好的選擇、如何即刻行動、如何學習與思維,以及如何優化努力,我們在6個方面進行了“術”的提升,在最后,我們將從“道”的層面來學習如何成為一個厲害的人。
讀前思考:
對于成功,或許我們有很多的迷思——
在你眼中,成功可以被復制嗎?為什么?
你是否曾經感受到自己與他人不一樣,為此你會感到害怕還是開心?
在什么重要問題上,你與其他人的看法是完全不一樣的?
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一起來尋找關于“成功”的密碼。
成功是一個讓人愛恨交織的字眼,無數人為了所謂的成功變成了他們原本討厭的人,而我更相信,只有堅持做一個你所喜歡的自己,你才可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成功。
一、做一個主動的探索者,敢于突破種種局限,不斷試錯,形成自己的優勢甚至是獨特的知識資產。
如何成為一個主動、自主的探索者?
1、利用好已有的平臺資源
2、善用互聯網的優質教育資源
3、主動試錯
4、了解自己,評估自己的價值:
管理好自己的“知識資產”,調配好學習實用性高(如工程、技術、金融)和思想性高(哲學、藝術)知識的時間,讓自己的智力資產有市場。
在新思想或新技術剛剛開始興起無人問津之時就投入進去,成為某一個新知識領域的先驅,實現知識能力的“低買高賣”。
5、創造屬于自己的作品。論文、作品集、發明專利等都在此列。
二、從“游樂場”到“荒野求生”,在理論與現實中要進行獨立思考,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不斷修正,找到解決方案。
大學畢業后,學生們陡然由象牙塔降臨殘酷而現實的人世間,真實的世界可沒有說明書,應該怎樣應對現實的問題呢?
1.正確認識問題,基于深入而縝密的觀察,對問題進行重新定義。
2.完全獨立思考,先不借助書籍或網絡,看看自己的思維能走到哪里,等提出假設后再去搜索文獻或用其他方法驗證。
3.繼續獨立思考,在可能性較大的方向下,尋找和篩選關聯知識,迅速學習新知識。
4.提出假設性的理論和模型,把問題簡化到本質層面,構建理論不是權威的專利,通過驗證假設來提升思考的深度。
5.修正理論,不斷debug,讓理論迭代,以變得更有力度,并可能在以后復用于類似的問題。
6.理論畢竟是對現實的概括,所以需要關注現實細節,通盤考慮,得到較完備的解決方案。
7.如果方案不夠巧妙和完備,重復以上步驟。
求解現實問題與學術問題差異很大,這很難在校園中得到鍛煉。所以,我們要在現實世界中思考理論問題,在理論世界中思考現實問題,建立理論和現實間的連接。因為用學術的態度能讓我們思考得更深刻,而現實的復雜性會讓我們更好地理解理論的適應范圍和極限。由此,我們會慢慢構筑起自己的知識體系,打造出獨一無二的智識,幫助我們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
三、堅持自己的與眾不同,獨特性就是最好的競爭力。
(一)只有獨一無二,才能不可取代。做一個心智獨特的人:
1. 在主流觀點之外洞察出別人未曾發現的機會;
2. 形成個人核心競爭力,避免低層次的同質化競爭,使自己不可替代;
3. 拒絕他人和大眾給自己貼上的標簽,以更開放和自由的心態發展自己;
4. 因為不必迎合社會主流而節約了大量時間精力,可以專注于做好自己的事情;
5. 為大眾帶來新鮮的見解和啟發,形成對公眾的影響力;
6. 具有更高的可辨識性,更易于形成個人品牌;
7. 吸引到其他獨特而優秀的人,與他們成為朋友或者合作伙伴。
(二)不要為了追求社會認同而做事
如果你為了被社會認同,拼命去迎合主流標準,說大家喜歡聽的話,做大家喜歡的事,最后的結果是,你不是被認同,而是被忽視。主流是一種非常強大的潮流,人在其中無法思考。
(三)堅持內心需要,獨立選擇去做酷的事情
1、抗拒自己的欲望,或者延遲滿足欲望;
2、質疑貌似最可信的結論,不盲從別人;
3、屏蔽流行信息,或者只在固定的時段接收流行信息;
4、思考最不可能的事,為其發展處可能性;
5、保留和發展自己的“怪癖”,并將其發展成自己的競爭力;
6、為小事物狂熱,并在小事物中發現大世界;
7、開展思想試驗和行動試驗,讓思想和行動相互激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