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不放畫了,放點特別的——今年元宵節做的手工紙燈籠~先放個成圖~
應該很多人小時候都玩過燈籠吧,元宵節,中秋節,都會有各式各樣的花燈出現在大街小巷。我小時候每到這兩個節的夜晚,都會和弟弟拿著燈籠到巷子里逛逛,和街頭巷尾的小孩子攀比一下誰的燈籠好看(笑)。不過那時候用的燈籠已經是塑料做的、會響音樂的那種了,所以其實我是沒有真正拿過紙燈籠玩兒的。不過我小時候那種燈籠已經比現在的好玩很多,我記憶最深的就是有一個像水晶球一樣的,有個帶著風車的小房子在里面,風車一轉就會飄雪,特別好看。
然而真正有趣的還是聽爸爸媽媽描述他們小時候元宵的時候拿的紙燈籠,小心翼翼地拿著燈籠出門,歡歡喜喜的,結果一不小心蠟燭倒了把燈籠給燒沒了,就哭唧唧地回家了。現在街上也很少看到有那種做工比較好的紙燈籠賣,所以元宵節前一時興起,就做起燈籠來。
(感謝我爸的技術指導~)
材料:竹簽(燒烤簽就行了)、剪刀、棉線、宣紙、顏料(最好國畫顏料,沒有水彩顏料也行)、香糊、毛筆、鐵絲、蠟燭
都是蠻傳統的東西,當然做起來也會有型不正啊一系列誤差問題。不過手工制品嘛,也因為有這些誤差才更加獨一無二嘛~
首先,把竹簽都剪成大概一致的長度,用棉線將三支竹簽綁成一個等邊三角形。然后把8個等邊三角形固定成以下形狀。
具體交叉點的固定要講究技巧,不然會很容易就散架了,這里語言描述不清楚,有興趣的等我以后重新做一個然后出個具體教程。然后在頂部四個角(或頂部隨意兩個對角)綁上棉線,套在一根長竹簽上,框架就算完成了。
第二步就是糊紙。首先要把宣紙裁剪出8個略大于框架的等邊三角形,用香糊貼在框架上,然后剪出4個正方形從燈籠內部貼上。(具體教程也等我以后寫吧233)
對了,框架底部還要綁上一支竹簽,上面纏上一截鐵絲,可以插蠟燭~
最后就是上色和畫圖。這個沒啥要求,人物、花鳥,魚蟲,怎么高興怎么來。
點亮蠟燭后就是這樣~
大合照~有一個巨大的233~拍完就送人了(哭唧唧…)
元宵那天晚上,和閨蜜曬花燈去啦~路上回頭率超高,還被路人借去拍照了(笑)。
這是傳統的記憶,也是童年的快樂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