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夏洛特·梅森說過:“很多父母總是終日奔忙,從來無暇顧及孩子?!?/p>
很多父母總是有很多忙的借口,今天要陪某某客戶吃飯,明天要陪某某領導應酬,后天要陪某同事買東西,可是卻沒有時間陪伴孩子。
等到孩子長大了,才發現孩子除了要錢,幾乎跟父母沒有共同語言。
那是因為父母在孩子童年時,沒有用心與孩子建立親子關系。
古語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br>
在親子關系中,最好的工具就是親子互動,比如親子游戲、親子閱讀、親子旅游、家務勞動等,而親子閱讀是最容易上手的。
《好想陪你讀繪本》這本書就是教你如何進行親子閱讀,書中告訴你如何進行科學的親子閱讀,五花八門閱讀法以及選書指南。
這本書的作者是劉勇赫,他為了高質量陪伴女兒,發明了150種親子游戲的“超級奶爸”。他用15年的經驗,告訴我們怎樣做親子閱讀。
如果你也想知道如何進行親子閱讀,培養孩子自主閱讀的能力,這本書就會告訴你答案。
親子閱讀也是要講究科學的。
繪本閱讀的核心任務是,讓孩子通過閱讀獲得經驗和能力。
有的繪本鍛煉了孩子的數學思維,有的繪本提高了孩子的藝術審美,有的繪本開闊了孩子的眼界,那怎樣科學的做親子閱讀呢?
劉勇赫在書中給我們提供了四點思路:
01家長事先預習
很多家長都是把繪本拿來就讀,而且只是把繪本上文字讀完給孩子聽,認為這樣就是親子閱讀了。
在給孩子閱讀繪本前,家長自己要先預習,了解繪本主要講了什么故事,挖掘繪本可以延伸到哪個教育點上。
我兒子3歲,有分離焦慮,每次我出去上班都哭得稀里嘩啦的。
在給兒子閱讀《我媽媽上班去了》前,我自己先翻看了幾次,我發現可以用書中主人公的案例,聯系到平時我去上班時的情形。
果然,兒子漸漸可以接受我去上班的事實,甚至會說:“媽媽,你上班早點回來,我在家等你波!”
這就是繪本的魅力。
02不打攪孩子思考
孩子看的繪本,都是圖文并茂的,圖是第一位。通常,孩子在看到繪本時,會對某張圖特別感興趣,作者在書中稱之為“興趣錨”。
其實就是孩子的興趣點,這個時候家長要給孩子時間,靜靜等候3秒鐘甚至更長,因為孩子在思考。
如果家長搶了這3秒鐘,很可能會破壞孩子的好奇心和對新鮮事物的興趣。
比如在給兒子讀《晚安,大猩猩》時,兒子對星星很感興趣,拿著看了好久我都沒有打攪他。
看了一會,他就是拿大猩猩,給我問問題。
孩子盯著某個圖看,其實就是在思考,這也是他最專注的時候,家長不要去打攪孩子思考。
03繪本聯系生活
莎士比亞說:“學問必須合乎自己的興趣,方可得益。”
在親子閱讀中,不是以家長興趣為主線,而是以孩子的興趣為主線。
當孩子對某個圖感興趣時,家長可以將圖和其他場景聯系起來,展開故事。
比如在讀《我變成一只噴火龍了!》時,有一頁噴火龍因為生氣,噴火把家里東西都燒了。
這時我會聯系到,平時孩子得不到滿足時生氣,就像這個噴火龍一樣,不僅僅傷害了自己,還傷害了家人。
親子閱讀過程,家長需要多思考,這個繪本和日常生活有什么聯系,尤其是孩子感興趣的地方,更要借此機會發掘孩子的能力。
04鼓勵孩子分享
閱讀后分享,可以鍛煉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如果孩子比較閑,家長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幫助孩子分享。
提問可以這樣問:在繪本中讀到了什么?最喜歡哪個角色?還記得繪本里有什么嗎?讀完你有什么感受?
如果大一點的孩子,就可以讓孩子自己分享,適當的時候,家長也要通過問題引導孩子分享。
這里要注意,分享不僅僅是回顧繪本的內容和細節,一定還要加上情感和體會的分享,這樣才能促進孩子的心智發展。
孩子不是天生愛閱讀的,要讓孩子愛上讀書,是需要家長“教育”的,是需要“準備的”。
所以家長也需要學會,如何跟孩子進行親子閱讀,在閱讀中發掘孩子的興趣,然后通過興趣培養孩子的各種能力。
親子閱讀的過程,其實也是家長與孩子共同成長的過程,孩子也會教會家長很多東西。
如果在親子閱讀中,你還是找不到思路不妨去《好想陪你讀繪本》中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