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國家話劇院創建80周年、正式成立2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給國家話劇院的藝術家們寫了一封回信,在信中習總書記強調要用情用力講好中國故事,創作出更多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優秀作品。
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好聲音,向世人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不僅是這些藝術家們的責任,也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責任。
如果說文人們通過詩詞巨著書寫中國故事,畫家們通過妙筆丹青描繪中國故事,藝術家們通過精湛演技演繹中國故事,音樂家們通過悅耳琴音彈奏中國故事……那么我們則可以用這些詩詞歌賦、畫作劇集來講好中國故事。
古往今來關于中國故事的典籍巨著實在太多,從哪著手?如何講述?倒是成為難題。如果你還未想好,那么有一個青年作家的新作,也許可以成為你講述中國故事的切入點,它便是李妍的《名畫里跳出來的中國故事》。
《名畫里跳出來的中國故事》共有4冊,選取了中國古代60位繪畫大師的名作,如《洛神賦圖》《游春圖》《五牛圖》《高逸圖》《虢國夫人游春圖》等,通過每幅經典傳世名畫所表達的內容,拓展出相關的歷史知識。
讀者在欣賞畫作時,不僅能了解中國藝術,積累歷史知識,感悟有趣故事,還能在幽默詼諧、令人忍俊不禁的畫家簡介欄目中有所啟迪。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套關于畫作里的中國故事書。
2022年的央視春晚,舞蹈詩劇《只此青綠》的選段登上除夕夜的舞臺,瞬時這支舞繪《千里江山圖》印刻在了國人的心底。原來畫與舞與音與樂與人可以如此完美地交融在一起,原來藝術可以如此動情地講述著那關于中國的故事。
《千里江山圖》作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一直久負盛名。層巒疊嶂的翠峰,煙波浩渺的江河,把江南的美體現得淋漓盡致,不僅如此,它還有北宋江南的漁村野市、水榭亭臺、茅庵草舍、水磨長橋……還有當地人捕魚、駛船、游玩、趕集的生活寫照,于是它便不僅僅是一幅簡單的畫作,更是一則關于歷史的訴說。
它想告訴我們什么?又記載了什么?它的創作者王希孟是一個怎樣的人?……帶著這些疑問,我們扣響了《名畫里跳出來的中國故事》的這扇門。
在書里,作者通過畫作簡介、畫作“解剖”、歷史碎碎念、名家來“吐槽”等四個板塊將那關于《千里江山圖》的故事為我們娓娓道來,時而嚴肅正經,時而詼諧幽默,不經意間關于《千里江山圖》這幅山水畫卷的所有便已了然于胸。
如果說《千里江山圖》訴說著江山之美,那么另一幅畫作則是展現了文學之美。
東晉杰出畫家、繪畫理論家、詩人顧愷之,在某一天因偶然讀到友人送來的《洛神賦》,便以其豐富的想象力和藝術才能對文學作品進行再創造,畫了一幅由多個故事情節組成的類似連環畫而又融會貫通的長卷《洛神賦圖》。
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髣髴兮若輕云之蔽月,飄飖兮若流風之回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
關于曹植的《洛神賦》,有太多唯美的詩句,如何將其描繪?如何將那些文字變成圖像?如何把這個凄美的愛情通過畫作表現出來?則是對畫作者的考驗。
雖然顧愷之的真跡已然失傳,但通過歷代摹本我們不難看出這幅畫作的精粹之處。如果說曹植的《洛神賦》是文字的傳情,那么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定是畫作的達意,這一賦一圖為我們勾勒出一個凄美動人、情真意切的浪漫故事。這是文學的成就,也是藝術的成就。
就像《名畫里跳出來的中國故事》對《洛神賦圖》的解析一樣,顧愷之通過“相遇,凌波微步,諸神嬉戲,離別,追趕,等待,終結”等七個維度的描繪,運用卷軸的形式,從右向左展開故事,以山石、林木、河水等為背景,串聯起一個個情節,首尾呼應,疏密有致。一山一石、一草一木,雖結構簡單,但風格古拙,再運用神話傳說等元素,使畫面奇幻絢麗,富有浪漫主義色彩,開創了長卷繪畫的先河。
獲此贊譽,不僅是肯定,更是贊賞。當然,縱觀古今,中國的名畫太多太多。正如前文所述,《名畫里跳出來的中國故事》可不止這兩幅畫作,它還有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圖》、唐朝韓滉的《五牛圖》、唐代孫位的《高逸圖》、唐代張萱的《虢國夫人游春圖》(原作已失,現為宋代摹本)……
本書選取的這60幅中國名畫,從耕讀傳家,人生百態,王朝興衰、文人雅士四個方面為我們講述了一個又一個的中國故事,為我們描繪了關于中國歷史傳承和文化傳統的底色。
泰戈爾曾說,古老的種子,它的生命的胚芽蘊藏于內部,只是需要在新時代的土壤里播種。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好聲音,是你我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你我理所當然的義務。
讓我們以《名畫里跳出來的中國故事》為開端,在講好中國故事的同時,也能夠創作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