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最根本的樣子

物道君語:

有人說,西方繪畫是寫實的,中國畫是寫意的。

其實,這是對中國畫的極大誤解。中國繪畫的起始點,無不是寫實,無不是獨到細致的觀察。

今日,且隨物道君帶你看見中國畫最根本的樣子。

幾年前,一幅名為《子母猴圖》的中國畫,以3.62億元的價格成交,使之成為歷代佚名古畫中拍價最高者。雖然作者不可考,但畫工精細入微,確是難得精品。

究竟是什么原因,讓一幅不知作者的古畫,產(chǎn)生如此高的價值?

▲ 宋 佚名 子母猴圖

《論語》有云:“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

這句話,為古代士人的言行舉止制定了條條框框:人當志存高遠,心懷仁愛,但對于藝術,玩玩就好,不可鉆研,不然有“玩物喪志”的指摘。

中國繪畫歷史中不乏成名于世的大家,但多是達官顯貴、高逸隱士,繪畫更像他們的業(yè)余愛好。那些真正以繪事為職業(yè)者,身份低微,多被稱之為畫匠、畫師,與文人墨客不可相提并論,甚至被鄙夷、戲謔。

▲?宋 佚名 高士會棋圖頁

因此有許多畫作名垂千古,卻不知作者是誰。這一類畫作,可稱之為佚名畫,敦煌莫高窟的壁畫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無名,卻可創(chuàng)造偉大;卑微,亦能鑄造永恒。這些佚名畫如春風化雨般,默默浸潤了一代又一代人,拓展了美的眼界,引人駐足觀賞、望而興嘆。

可以說,這些畫作里有著中國畫“最正宗”的樣子。

▲宋 佚名 消夏圖

〖 馬王堆銘旌畫?〗

無名,卻為他人夢飛仙

上古時代,中國沒有真正意義的繪畫。

有圖無畫,圖是用來記述和實用的,畫才是觀賞品味的。因此我們看到上古時期的精美紋飾、圖樣都是為了裝飾所用,或以圖記事,繪圖寫真,作為考證實用而繪制。

但在馬王堆漢墓中,辛追夫人的棺槨上覆蓋著一幅銘旌(míng jīng)帛畫,卻以質樸的圖樣,生動地描繪了古人對宇宙的認知、對生命的想象。

在漢朝,人們“事死如事生”,他們覺得死后靈魂不滅,將飛升成仙。但升天之路未必坦途,銘旌帛畫便是路線圖。

▲ 馬王堆漢墓一號墓銘旌帛畫

在這張T形的織物上,最上方中間是人面蛇身的主宰之神。一般認為是女媧,應和造人之說。

在它的左右兩側,有日月陪伴。右側的太陽之中有金烏,撐持在扶桑樹之上。傳說中后羿射日射落的就是這種烏鴉。左側則是蟾蜍和玉兔于新月之上,有一女子奔月而上,可見后羿、嫦娥的神話自漢已存。

下方是接引入仙的場景,仙門前有司閽、神獸守門,司閽就是仙境的看門保安,來了新業(yè)主總要恭敬誠愨(què)。

再下是墓主人及仆從的側像,奢華莊重,踩在穿過玉璧的雙龍之上。最底有一裸體巨人,力扛大地,立于兩條交織的大魚脊背上,是傳說中的地神。

畫面精細而且充滿想象力,構圖講究,完整地勾勒了人神世界框架,利用神話體系營造出升仙的理想愿景。

一直以來,我們都覺得中國人對生死忌諱莫深,但借著這無名畫師留下的銘旌,才知曉,原來古人對待死亡與升仙如此浪漫而雋永。

畫工雖然無名,卻為他人成仙鋪路,人神殊途,小小的畫工卻將兩者纏綿。

〖?唐代《宮樂圖》?〗

畫師無名,只為時代立名

唐朝是中國文化爆炸的時代,強大也體現(xiàn)在極大的包容性,給予了畫師們更多繪畫主題選擇,比如,對女性之美的抒發(fā)。

仕女畫是唐代的螺鈿珍珠,魅力鮮明。雍容華貴形容宮娥再合適不過,張萱、周昉深諳其道,筆下仕女皆著衣華美,身姿豐盈,神態(tài)雍容。

▲ 唐 張萱 虢國夫人游春圖 遼寧省博物館

晚唐的《宮樂圖》也延續(xù)這風格,描繪了方桌案邊,十位宮廷樂伎和二侍童一起品茗、奏樂的場景。

畫中后排有四人吹奏,所用樂器分別是篳篥、琵琶、古箏、笙,一旁侍女以牙板節(jié)奏。樂師手持撥子,橫抱琵琶演奏,極為寫實。琵琶源自波斯,初為橫抱,與現(xiàn)在彈奏吉他有幾分相似,唐后才改為豎抱,以手指撥弦,可見樂器的變革。

仕女著齊胸襦裙,外罩薄紗,肩搭鮮艷帔帛,延續(xù)富麗華貴的儀態(tài),幾分無聊與閑愁是晚唐情致。

▲?唐 佚名 唐人宮樂圖 臺北故宮

唐人豐腴為貴,面龐自然就飽滿。額頭雙鬢、鼻、下頜施粉白,稱“三白”;雙頰腮紅胭脂,是聞名于世的桃花妝。

案上顯眼處一大茶釜,還原時興的煎茶飲法。一人正以長柄茶舀將茶湯盛于碗中,又沉浸在奏樂之中。唐以前飲茶為粗放煮飲,陸羽崇尚的煎茶法更合乎茶理,加之升華的文化內涵,受到文人雅士王公貴族的青睞。

可以說,這幅《宮樂圖》就像一張攝影作品,定格了大唐盛世的風流綺麗。畫師對細節(jié)的極致把控,細致入微的繪畫功力,真實還原了那個時代的儀容之雅、器物之美、生活之韻。

誰說中國畫不會寫實?其實,有些畫師本屬史館管理,以繪畫客觀真實地反映歷史,是他們的職責,才會誕生像《宮樂圖》這樣的畫作。

畫師無名,卻為時代立名。

〖 莫高窟壁畫?〗

無名者的修行,鑄就一世奇跡

佚名畫中,最為世人所知的當屬敦煌莫高窟壁畫。

進入莫高窟,是沉浸式體驗,四壁的佛經(jīng)故事,高不可及的藻井,彌漫開來的曼陀羅,怎是虔誠二字以括之?

▲ 莫高窟藻井

可是,如此巨制,畫師中有記名者僅有平咄子等12人。可是,他們來自哪里,有何生平,我們對此所知甚少。

目前一般認為是來自西域的民間畫師。在敦煌文獻中,也將畫師稱為工匠。他們表達手法質樸踏實,描繪的主題卻很浪漫玄幻,這是反差的魅力。

▲莫高窟45窟 盛唐

莫高窟275窟開鑿于北涼,采用印度“凹凸法”繪制眾多本生故事,“本生”指佛陀未成佛的前生故事,“因現(xiàn)在事說過去事”的因果循環(huán)昭然。

▲ 莫高窟275窟

醒目處有“毗楞竭梨王身釘千釘”的本生故事:毗楞竭梨王是古印度一國王,篤信佛教,宣詔誰能講法便滿足其一切要求。一婆羅門勞度叉應募,但他要求的是向王的身上釘一千顆鐵釘,才愿講法。臣子們聽后無不驚駭反對。王卻欣然接受,身攢千釘。

百姓聞之伏地痛哭,感天動地。帝釋天知曉后十分贊許,問王是否對所經(jīng)一切后悔。王一心向佛,絲毫無悔。頓時身體恢復如初,眾人皆喜。

▲ 莫高窟275窟 北涼 北壁中層?毗楞竭梨王身釘千釘

故事出自《賢愚經(jīng)》,婆羅門勞度叉是極惡之人,有宗教的暗喻。早期本生故事情節(jié)簡單,畫師抓中要點,呈現(xiàn)最感人的場景。

時間無情,壁畫已憔悴變色,但人物姿態(tài)、神情依舊惟妙惟肖,王的坦然自若,勞度叉的瞋目險惡,眾人驚駭。畫者仿佛身臨其境,以平鋪敘事展開,構思巧妙,線條連貫,傅色濃烈,教化人心無數(shù)。

花開花落,年復一年,壁畫斑駁處顯得如此蒼老。靜下心來,仿佛看到兩班人在明暗修行,一班繪墻,一班研經(jīng),而前者也成為了后者最初的接引人。

畫得精致,需要感同身受;畫的宏大,需要天馬行空,天井與地面就是畫師的三千世界。畫師對自己的藝術生涯如對求得佛法一般,修道成果,無怨無悔。

▲ 莫高窟275窟 北壁中層 尸毗王割肉貿(mào)鴿

〖 顧愷之的摹本?〗

將姓名掩去,綿延名作之美

有一類特別的佚名畫,它有 “傳作者”,但并非本尊,這一類多為仿作。

現(xiàn)存隋唐之前的畫作基本都是摹仿作品。因為太多原畫作或遺失滅跡,或隨墓陪葬,早已不存現(xiàn)世,只能從史書記載中尋端倪。但無名的摹畫者,用高超的技藝,還原了本真的驚艷。

▲ 東晉 顧愷之 女史箴圖 唐摹本 大英博物館藏(局部)

歷史上聲名赫赫卻不見真跡的,最屬東晉畫家顧愷之。傳世作品《女史箴圖》、《洛神賦圖》等皆為后人臨摹品,還原了六朝時代的繪畫風格。

《洛神賦圖》是映照曹植《洛神賦》而創(chuàng)作的配圖,開創(chuàng)了中國傳統(tǒng)長卷畫的先河。相比后世作品,造型相對單調稚拙,精密處卻是天工。

長卷連續(xù)敘述主題,通過細致的觀察,利用現(xiàn)實生活的素材,構想營造故事中不同環(huán)境氛圍。

▲ 東晉 顧愷之 洛神賦圖 宋摹本 北京故宮甲本(局部)

洛神坐在六匹龍馬牽引的鑾駕中升天,華美的傘蓋,隆重的儀仗,鮮衣怒馬掩不住人神殊途的重重哀愁……抒發(fā)洛神對愛情未果的哀傷。

▲ 東晉 顧愷之 洛神賦圖 宋摹本 北京故宮甲本(局部)

創(chuàng)作絕非易事,臨摹也有難度。摹本畫師在連貫的線描中還裹挾了宋人筆法,充實審美,符合時興。或許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并非如此華美,只因有了后來無名者的賡續(xù)加持,才成歷史絕唱。

事實上,這些無名的摹本畫師的畫技,本不遜本尊。他們被雇傭仿制古畫,多是為了生存,但付出的精力和專注是超凡的。

墨色褪去,絹素破裂,虎頭三絕驀然在;勾勒流暢,富彩生動,佚名人自作風帆。無名畫師的細筆勾勒,每一畫都是對原作者的尊崇,綿延的是美的傳說。

▲ 東晉 顧愷之?洛神賦圖 宋摹本?北京故宮甲本(局部)

〖 工筆寫實的傳統(tǒng) 〗

無名,為中國畫正名

元朝時,趙孟頫曾問錢選什么是士夫畫?答曰:隸家畫。“隸家”就是外行的意思。在他看來,士大夫的畫只是外行,真正的內行,是那些被輕視的職業(yè)畫師、畫匠。

縱觀無名畫師所留精品,大都是精細筆耕,高度寫實,有代表性的形式美。他們筆下所呈現(xiàn)的,才是中國畫最根本的樣子。

▲ 宋 佚名 春溪水族圖 北京故宮

“工筆寫實”是中國繪畫在文人畫時代前原本的特質,恰是有這些卑微無名的前赴后繼,才將中國畫的美學內核傳承至今。滄桑洗去虛表浮華,卻無法撼動中國人對于美的認知。

盧楞伽,是畫圣吳道子的學生。他在完成作品后不久而亡,可見作畫中費盡心緒,在用生命揮筆弄墨,如戰(zhàn)場拼殺,稍不注意全盤盡失,過度專注又勞心竭力。而無名畫師如盧楞伽者,又有誰記得呢?

唐代右相閻立本,擅長作畫。唐太宗見到異鳥,便召他來畫。他只得奔走流汗而來,俯身于地作畫,姿態(tài)如戲小丑。從此,他不準后輩染指丹青,不希望受此奚落羞辱。

▲ 唐 閻立本 步輦圖(局部) 遼寧省博物館

身份卑微,無名畫者卻以最質樸的精神,希冀用匠人的專注去打動人神,恭敬虔誠地描線浮色。他們和光同塵,湮沒在歷史的喧囂之中,卻獲取了名家未及的成就。

輕視畫師,是時代的偏見。佚名畫作的傳世,卻是年華的公平,是美的勝利。

人生如斯,你我亦是平凡中人,但若心有一藝,專注當下,何嘗不是一種幸運?

▲ 宋 佚名 江天樓閣圖 南京博物館



文字為物道原創(chuàng),轉載請聯(lián)系作者。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xiàn)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8,646評論 6 533
  • 序言:濱河連續(xù)發(fā)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xiàn)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fā)現(xiàn)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595評論 3 418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6,560評論 0 376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jīng)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3,035評論 1 314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814評論 6 41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fā)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224評論 1 324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301評論 3 442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444評論 0 288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shù)厝嗽跇淞掷锇l(fā)現(xiàn)了一具尸體,經(jīng)...
    沈念sama閱讀 48,988評論 1 335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804評論 3 355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fā)現(xiàn)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fā)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2,998評論 1 370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544評論 5 360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fā)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huán)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237評論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665評論 0 26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jiān)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927評論 1 287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706評論 3 393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7,993評論 2 374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