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模仿成功人士是一條捷徑,可有時候成功人士離我們似乎太遙遠。有沒有更切實可行的方法呢?其實,答案就在我們自己身上。
我經常有這樣的經歷:明明想好了要做一件重要事情的,可在家東摸摸、西摸摸,看看朋友圈,聊聊天,等回過神來,幾個小時已經過去了,開始各種懊悔、自責、發誓。不久之后,歷史重新上演。
你是不是也中槍了呢?
后來我發現自己在咖啡館里可以非常專注,靈機一動,何不試試把家當成咖啡館呢?
做事前我做了一些準備工作:將自己收拾得整整齊齊好像要出門,把書房的桌子清理干凈,只留下電腦和待用的資料,給自己泡了杯喜歡的茶(在咖啡館的必做項),打開“咖啡館”類型的音樂,調低音量。這樣一來,工作效率在跟咖啡館一樣高,而且更省錢:)
這個案例,黑May是運用了NLP中的自我模仿技巧,也就是模擬了我成功經歷中的環境和行為(在咖啡館時的高效工作)。
最近在研究NLP的理解層次時,我發現我們其實不僅可以模仿創造環境、復制行動,還可以有更高層次的模仿,包括做事方法的模仿、情緒處理的模仿等,后兩種就屬于理解層次中的能力層(見下圖)。
說到能力層次的模仿,我最近在練習處理復雜任務的一種技巧——把任務的計劃和執行分開。
第一次有意識地練習這個技巧,是我寫《拖延這個病,看書可以治》這篇文章(本文鏈接:http://www.lxweimin.com/p/9c9f7654a4b8),在正式動筆之前,我用“滴答清單”這個APP做了很詳細的計劃,見下圖:
我發現這個方法很好用,將計劃、執行分開,大大減輕了執行時的心理壓力,做起事來如有神助。再后來處理復雜的任務,我必用這個技巧,并在反復練習、琢磨中不斷改進它,比如如今我的計劃不僅列出了要做的子任務,任務之間的邏輯順序也更加清晰了。(見下圖)
在《喚醒心中的巨人》這本書里,作者安東尼羅賓談到我們處理情緒的方法也是可以模仿的。(說明:在理解層次里,情緒屬于“能力”這一層)
我的實踐發現作者所言非虛。以前,我對處理矛盾總是比較緊張,比如有人沖我發火或抱怨個不停時,我要么會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要么會滿腹委屈手足無措。后來終于有了成功經驗:一次收快遞,快遞師傅因我不在家白跑了一趟,在電話里我們約定了另一個時間,但稍后我發現那個時間可能也不在家,于是給快遞打電話想跟他再次協商。快遞師傅抱怨了一堆,我當時雖然也有情緒,但忍住沒有以牙還牙,而是牢記了自己的溝通目標——確定新的送貨時間,我向他表達了歉意,也附和他說送快遞不容易等等,結果他的態度居然奇跡般轉變了,最后愉快地溝通成功。這個經歷給了我很大的信心,以后再遇到這種比較緊張的時刻,我就會復制當時所用的方法——牢記溝通目標,大多數時間居然都會奏效。
從無意識地摸索到有意識地自我模仿,我們需要觀察自己,尤其是那些做得好的方面,了解自己的風格,我們不妨嘗試下這個過程看看有什么改變:
1. 鎖定自己想要改進、提升的方面
2. 回顧過去在這方面做得比較好的時候,記錄當時表現出色的原因
3. 復制、模仿原因中的可控方面,嘗試改進當下的行為
4. 記錄、總結
5. 新一輪復制、模仿、總結、改進
模仿成功人士是一條捷徑,有時候成功人士離我們似乎太遙遠,而模仿自我,則更容易、更接地氣、可操作性更強,因為“每個人都已經具備使自己成功快樂的資源”。模仿你自己,做更出色的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