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聲聲慢?秋聲
? ? ? ? ? ? ? ? ? ? ? ? 宋?蔣捷
黃花深巷,紅葉低窗,凄涼一片秋聲。豆雨聲來,中間夾帶風聲。疏疏二十五點,麗譙門,不鎖更聲。故人遠,問誰搖玉佩,檐底鈴聲?
彩角聲吹月墮,漸連營馬動,四起笳聲。閃爍鄰燈,燈前尚有砧聲。知他訴愁到曉,碎噥噥,多少蛩聲!訴未了,把一半、分與雁聲。
是怎樣的一個秋雨夜讓詞人“起坐不能平”(李煜《烏夜啼》),竟是聽了一夜的凄涼的秋聲。
“黃花深巷,紅葉低窗,凄涼一片秋聲”三句領起全詞。菊花盛開、紅葉掩映,斑斕的秋色,并沒給人絢爛之極的感覺。和深巷、低窗組合在一起,反倒是濃重的色彩壓抑著本就狹小局促的空間,沒有“碧云天,黃葉地”(范仲淹《蘇幕遮》)那樣綿延伸展的無邊的秋色。第二句開始,逐句描寫了雨聲、風聲、更聲、鈴聲、角聲、笳聲、砧聲、蛩聲、雁聲。其中風聲、雨聲、蛩聲、雁聲四種屬于自然中的天籟,更聲、鈴聲、角聲、笳聲、砧聲則屬于人類活動的聲響,充分展示了秋聲內涵之豐富多彩。
“豆雨聲來,中間夾帶風聲”,“豆花雨”,指陰歷八月豆子開花時的雨,秋雨聲攜風聲而來。“秋風秋雨愁煞人,寒宵獨坐心如搗”(陶澹人《秋暮遣懷》,世人一直以為是秋瑾的遺言,其實是秋瑾引用了清人的詩句)。風雨凄涼,長夜難眠。風聲中又傳來了更鼓樓上稀疏的更點聲。 “疏疏二十五點,麗譙門、不鎖更聲?!惫糯岩灰狗譃槲甯桓譃槲妩c。 “疏疏二十五點”,這一句粗看是寫更聲,細品一下,竟是詞人一夜未眠,聽了一整夜的更聲,在風雨聲中一聲一聲數著城門的打更聲。風不僅送來了更聲,又搖響了檐底的風鈴?!肮嗜诉h,問誰搖玉佩,檐底鈴聲。”風雨中一夜無眠,總得有所思,所思者何?故人也。此時的詞人是孤單的,那深巷低窗不是有著“軟語燈邊,笑渦紅透”(蔣捷《賀新郎?兵后寓吳》)溫馨的家,這里只有凄涼的秋聲,耳中依稀聽到的以為是故人叮咚的環佩,不想只是檐下的鐵馬風鈴。作者用筆極為巧妙,看似是誤聽,實則借此抒發對故鄉親人的思念之情。
“彩角聲吹月墮,漸連營馬動,四起笳聲?!惫P觸從深夜轉向黎明。畫面由一個逼仄的小巷轉至軍旅營地,由詞人的小環境轉向家國的大環境。月亮沉落,號角聲起,“萬疊城頭哀怨角”(蔣捷《賀新郎?兵后寓吳》)。元朝統治全國,軍旅遍布,詞人耳邊聽到的全是侵略者的角聲、馬聲、笳聲,“覽茫茫,宇宙知何處”( 蔣捷《賀新郎?吳江》),這天地間已然沒有詞人的容身之處。對于不肯屈節降元的詞人來說,那種國破之痛,夾在這軍旅聲中,豈不是比秋風秋雨的聲音更加刺耳驚心?
“閃爍鄰燈,燈前尚有砧聲?!睙艄忾W爍之處,又傳來了砧石上搗練之聲,鄰家女子一夜未眠趕制寒衣。秋風既起,寒衣待制,此時最多砧聲,“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李白《子夜吳歌·秋歌》)女人連夜搗衣通常是戰爭年代的寫照,國破家亡大兵壓境,無論這家男人是被征進了元軍之中還是跟著南宋殘軍在繼續抵抗著,女人的心都會被牽著疼,一聲聲的砧聲帶著多少牽掛與哀愁啊。
“知他訴愁到曉,碎噥噥、多少蛩聲?!边@一句明寫了“愁”字,前面那么多聲不外個“愁”字,只是沒說出來,這里終于說了出來。詩人的孤愁,鄰人的思愁,漂泊之愁,亡國之愁,說不盡寫不完,無處不愁無聲不愁。連蛩的叫聲也成了“訴愁”,詞人借此把自己的愁懷轉嫁給蛩鳴。
最值得回味的是結尾。在文人的筆下,愁可剪,“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保ɡ铎稀断嘁姎g》);愁可載,“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保ɡ钋逭铡段淞甏骸罚怀羁烧闪浚鞍装l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李白《秋浦歌》);而詞人的愁可分,“訴未了,把一半、分與雁聲。”無形之愁變成了有形之物,都是為了讓讀者真切感悟愁的深廣,愁的揮之不去。把愁分了一半與雁聲的詞人,果真減輕愁的重負了嗎?讀來只覺詞人的無窮無盡的愁緒由深巷而隨雁聲在天空中彌漫。
全詞以雁聲收尾,人們的思緒由地面揚起來直到云霄,從幽深的小巷直到遼闊的天空,讓整首詞悠遠而又回味無窮。
有志報國、無力回天的詞人,在這樣的風雨夜留下了他的滿腹愁思,讓讀者聽到了他難以言傳的苦悶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