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讓女人一直居于幕后,然而有些女人卻不得不走到前臺,因為國家需要她們。她們當中有的人熠熠閃光,彪炳千古,而有的人也同樣做出了巨大貢獻,不知何故卻不為人所知,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提起文成公主大家都耳熟能詳,并且認為她是唐朝第一位和番公主。她為了大唐和吐蕃的團結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然而,歷史記載,唐朝第一位和番公主并不是文成公主,而是弘化公主。
弘化公主是唐朝宗室淮陽王李道明之女,出生于唐高祖武德五年,聰慧美麗,自幼受到嚴格的教養,堪稱才貌雙全。她的聰明才智、風度儀表讓無數人著迷。貞觀十四年(640年),她年僅十八歲,帶著和平的使命,在父親左驍衛將軍、淮陽王李道明以及右武衛將軍慕容寶的護送下,離開長安,穿過西北的茫茫風沙到青海的吐谷渾王國,與國王諾曷缽成婚。
吐谷渾是我國古代少數民族,最早居住在我國東北地區,后徙居西北,在涼州、靈州一帶。唐朝建立不久,國力不強,橫亙在西域路上的吐谷渾聯合西突厥,控制西域各小國,經常侵擾唐的邊境,襲擊來往商人,阻絕中原與西北邊疆政治、經濟、文化的聯系,也阻礙了中國和中東、歐洲各國經濟、文化的交流,使絲綢之路不能暢通。唐太宗派兵進攻吐谷渾,吐谷渾兵敗,成為唐朝屬國。年輕的首領諾曷缽請婚,為了團結吐谷渾,鞏固西部邊疆,唐太宗決定采取和親政策。
弘化公主為吐谷渾帶來了先進的醫藥、種植、紡織等技術,使吐谷渾民族開始了史無前例的進化與和諧。盡管遠嫁大漠非人所愿,但是國家把重大的使命交付于她,她只能把思鄉之痛放在一邊,全力維護吐谷渾和唐朝的關系。
弘化公主不僅聰明賢惠,而且膽略超群。幸運的是她深受丈夫喜愛,因此,吐谷渾和唐朝的關系進一步密切起來,這就引起了不少大臣的不滿。有一年,丞相宣王和他的弟弟密謀在祭山活動中,劫持諾曷缽和弘化公主投奔吐蕃。公主得知消息后,沒有驚慌,她飛身上馬,和丈夫帶著少量親兵,連夜向鄯城奔去,并在鄯州刺史杜鳳舉的幫助下,一舉粉碎了他們的陰謀,為了安撫人心,唐太宗命人持節撫慰吐谷渾民眾。有了大唐的鼎力支持,吐谷渾迅速安定下來。從此,每年向大唐進貢。弘化公主作為和平使者,促進了唐與吐谷渾人民的友好往來。
弘化公主歷經唐太宗、唐高宗和武則天三個歷史時期,多次回長安朝拜,并為子女向大唐請求聯姻。她是外嫁的十幾位公主中唯一回過長安的公主,唐高宗以宗室女金城縣主嫁諾曷缽長子慕容忠,金明縣主嫁諾曷缽次子。吐谷渾王室與大唐王室結成世代姻親關系,成為民族團結的典范。但此舉卻引起吐蕃首領松贊干布的妒忌,他借口吐谷渾離間吐蕃與唐聯姻,出兵吐谷渾。后因唐太宗處置妥善,以文成公主與吐蕃聯姻,松贊干布也奉行與唐友好政策,也將公主嫁于諾曷缽,于是三方共處,相安無事。
但好景不長,松贊干布死后,吐蕃大權掌握在祿東贊手中,他極力主張擴充領土,首當其沖是吐谷渾,致使吐谷渾亡國。四十一歲的弘化公主和諾曷缽率領殘部逃亡來到涼州,暫時安居下來。在這里等待了九年,希望有朝一日恢復失地。雖然大唐竭盡全力,但愿望終成泡影。唐高宗為了防止吐蕃對吐谷渾的騷擾,將諾曷缽極其部眾萬余人安置在靈州一帶。以諾曷缽為刺史,由其自治管理,弘化公主全心全意輔佐丈夫治理安樂州。后來66歲的她仍輔佐兒子繼續治理。武則天稱帝時,弘化公主被賜姓武,封為大周西平大長公主。武則天長壽三年,弘化公主以西平大長公主身份來朝,受到武則天的熱情招待。圣歷元年五月,弘化公主病逝于靈州,享年七十六歲,走完了她坎坷而偉大的一生。她帶著復國無望的遺憾去了,她一生顛沛流離,但矢志不渝,至死仍勵精圖治,建設家園。她既是一個合格的和親使者,更是一個愛國者,實為歷代公主中的佼佼者。如此佳人為母國,為夫國一生殫精竭慮,功勞卓著,卻被埋沒千年,是誰的責任?
公主葬于涼州青嘴喇嘛灣,這里是青藏高原與河西走廊的交接之地。向南是吐谷渾國,向東直通大唐,憩息此地,弘化公主既能時時照拂她一生為之嘔心瀝血的國度,也能在大漠黃沙中與她的故鄉遙遙相望。她一生為唐朝和吐谷渾發展友好關系奔波,不僅延續了和親的使命,而且也帶來了雙方的文化交流與民族融合。她嫁入吐谷渾,開啟了唐朝公主嫁于外蕃的開端,是中華民族團結史上的一件大事,堪稱和親典范,理當被世人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