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提起文成公主,可以說聲明遠揚,一千多年來,一直傳頌著她的美德。她為大唐和吐蕃的團結安定做出了巨大貢獻,世世代代銘記她的功勞。在歷史課本上的描述,給大家的印象似乎是自從文成公主入藏后,做了松贊干布的王后,大唐與吐蕃就結成了友好的姻親關系,世代同盟,從此兩國休養生息,人民安居樂業,在松贊干布死后,文成公主仍致力于兩國友好發展,深受藏族同胞熱愛,所以史書上高度評價文成公主的功德。
? ? ? ? 吐蕃是一個位于青藏高原的古代王國,公元7世紀初,松贊干布十三歲登基,成為吐蕃部落第三十三代贊普。他驍勇善戰,統一了青藏高原的許多部落,建立了以邏些城為中心的強盛王國。在他的統治下,由松贊干布到達磨延續兩百多年。吐蕃與唐朝時戰時和,幾乎與二者存亡相始終。原因是吐蕃與唐朝爭奪西域和青海地區。從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開始,唐蕃之間就不斷發生戰爭,貞觀八年,吐蕃首領松贊干布遣使與唐朝修好,唐朝也派人入蕃。貞觀十年(636年),松贊干布派專使去長安請婚,唐朝不允,松贊干布遂借口唐朝屬國吐谷渾從中作梗,率領二十萬軍隊入侵吐谷渾,唐朝派五萬軍隊,擊退了吐蕃的進攻。但考慮對方仍然是巨大隱患,于是在松贊干布再次請婚之時,唐太宗權衡利弊,覺得只有對吐蕃加強籠絡,才能確保大唐西南邊陲的穩定,在經濟文化上的協助使吐蕃在潛移默化中感激大唐,于是決定派文成公主和番。
? ? ? ? 松贊干布請婚的目的是通過和親手段加強與中原的溝通,從而在商貿、技術、物資等方面與大唐達成合作,為吐蕃謀得實際利益。而且此時吐蕃剛剛走上擴張之路,正致力于吞并周邊諸羌,自然不愿再結下唐朝這個毗鄰的大敵。而大唐此時也無法承受與吐蕃打持久戰的龐大消耗。吐蕃地處高原,易守難攻,唐朝軍事實力不強,無力主動攻入蕃境,甚至連短期內給對方造成軍事壓力都做不到。換言之,帝國的財政狀況不足以長期在西疆屯住一支重兵,因此吐蕃能夠輕易威脅到大唐的安全,而大唐對吐蕃卻無可奈何。在這種尷尬處境下,盡管唐太宗非常抵觸和親,但局勢逼人,不得已而為之。實際上吐蕃的三次請婚,絕不是畏懼大唐,而是赤裸裸的逼婚,如不許配公主,將再起戰端,這是赤裸裸的威脅。可最終卻被史官包裝粉飾成了吐蕃"遣使謝罪",其生花妙筆真是讓人驚嘆。既然對方都被你打服了,你為什么還要送人送物送技術呢?真真矛盾!為了避免送出公主臉面無光,在淡化這場和親的被迫性的同時,繼續編造史實,大力鼓吹文成公主入藏后的地位和影響,試圖營造出大唐公主在番邦地位尊崇,眾蠻夷皆景仰佩服,歡天喜地沐浴上國天恩的假象。
? ? ? ? 文成公主,李唐遠支宗室女,出生于公元(625年),卒于公元(680年)。品貌端莊,知書達禮,貞觀15年(641年),年僅十六歲的文成公主奉旨在江夏王李道宗的持節護送下,從長安出發,踏上了前往吐蕃的漫漫長路。松贊干布率領群臣到河源附近的柏海迎接公主一行,之后與公主同返邏些,為公主筑城、修建宮室,宏偉的布達拉宮就是見證。文成公主的陪嫁物品特別豐厚,有釋迎佛像,珍寶,金玉書櫥,卜筮經典,治病藥方,醫學論著等等。公主的隨從都是當時的技術人才,包含醫療、建造、農業、紡織等行業。由于這些人才的介入,吐蕃的各行各業水平得到了巨大提高。在唐朝建造方面的技術人才指揮下,吐蕃工匠建造了布達拉宮等雄偉建筑,農業方面的人才,使他們辛勤耕耘,收獲大量的糧食,從此杜絕了只靠游牧魚獵的生活。大量的醫療人員將吐蕃的醫療水平提高了幾個世紀,人民病死率大大降低。從此,開創了唐蕃交好的新時代。由于雙方的心照不宣,暫時迎來了短暫的和平。
? ? ? ? 這是一段典型的政治聯姻,看似美好的背后,其實卻有著無盡的悲涼。愛情根本無從談起,而且文成公主也并不是松贊干布的王后,她只是他的第五個側室。他有六個有名分的女人,還有無數無名分的,松贊干布的王后是尼泊爾的赤尊公主,地位尊貴,還有其他幾位王妃都是吐蕃人,排外能力特別強,文成公主處處都要看她們的臉色,年紀輕輕就面臨復雜的宮斗,在和松贊干布九年的婚姻之中,她并沒有留下一子半女,足可以說明他們的感情問題。至于松贊干布為文成公主修建小昭寺,那也不過是為了兩國交好而建的形象建筑。九年時間,他們在一起不超過三年,各種復雜的局面和思鄉之痛,一個孤苦伶仃的異域少女其境地我們可以想象。讓一個花季少女過早承受如此繁重的任務——維和,一方面來說是祖國對她寄予厚望,而從另一方面來說,對她本人無疑是殘忍的虐心之舉。尤其在公元650年松贊干布死后,吐蕃與大唐的摩擦一直不斷,她的處境更加艱難,絕不是史書寫的那么輝煌。此后,文成公主一個人在西藏孤獨地生活了三十一年,且不說她的孤苦,如果她的苦能換來祖國的安寧也值了。事實并沒有按照我們想象的去發展,兩國構建的和諧局面僅僅維持了二十二年。公元663年,文成公主正當盛年之時,吐蕃終于向大唐發起了一場大規模的戰爭,一舉滅亡了大唐的屬國——吐谷渾。從此兩國就戰火不斷,直至兩個王朝的終止。眼睜睜看著夫國和母國兵戎相見,她卻無能為力,這對為了促進和平而遠嫁西藏的文成公主來說,是何其痛心的事情!
? ? ? ? 可以說,文成公主入藏,確實起到了發展強大吐蕃的作用,而越來越強大的吐蕃野心不斷擴張,背棄盟約,不斷挑釁大唐,雖然雙方各有勝負,但是連年征戰,國力損耗,以至于后來的金城公主入藏,也仍然沒有改變尷尬的局面。所以事實上,大唐企圖用女人換取和平的愿望始終沒有實現,反倒讓十幾個無辜的女人承受了無限的痛苦,這也是大唐的恥辱。在這場所謂的偉大民族交流中,大唐和中原百姓得到了什么?他們送出了女人,送出了財寶,送出了增強吐蕃國力的技術,讓越來越強大的吐蕃回過頭來攻打自己,皇帝自己會不會后悔,中原子民會不會有怨言?歷史總是表面光鮮,可藏在背后的陰暗遲早會被發現,事實是無法掩蓋的。
? ? ? ? 背景、離鄉、肩負重任,文成公主克服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在異域生存下來已屬不易,尤其在沒有完成和平使命的情況下,多少不甘,多少遺憾,化作無數的淚水噴薄而出。一個連軍隊都無法解決的問題,讓一個女人去解決,堂堂帝國情何以堪?貞觀之治乃是大唐盛世,萬國來朝,尚且采取屈辱方式和解,那么衰敗之時就更無法想象了。這是公主個人的悲哀,更是大唐帝國的悲哀!在尷尬而又凄涼的處境中,公主默默地忍受著痛苦,一生為國擔憂,她一直在自責,她把兩國的戰爭歸結到自己的無能上,歸結到自己的命運上,可憐的女人啊!你哪里知道,歷史豈是你一個弱女子能左右的?你無非只是個政治的犧牲品而已。公元680年,帶著無限的遺憾,帶著對祖國無限的眷戀,她心有不甘地去了。就此給這段所謂的美談畫上了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