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時候被教育,堅持就是勝利,努力就會成功。
長大了發現,小時候的這些德育更像現在的成功學。
而成功學的本質,就是告訴你方向,卻不給你具體方法,并用小概率的例子來佐證通用的道理。
堅持不代表勝利,努力更只是成功的基礎而已。
正如光牧兄說,“堅持”是個自我催眠的詞匯。一件事情需要“堅持”才能成功,意味著該事本身已超過了你的能力圈,并帶來痛苦。
很多時候“堅持就是勝利,努力就會成功”這句話,只是為了掩蓋自己亂動、掩蓋自己低水平勤奮的遮羞布而已。
2
以前覺得創業很難,難在于不知道做什么,不知道這么做對不對。
近期才明顯的感知到,做什么、怎么做,都是可以用統一的系統模型去挖掘和驗證的。
能用統一的模型去解決大部分問題,原因是互聯網存在著巨大的信息不對稱。
于是,無論是出海賣貨、小程序、知識付費、虛擬貨幣、社群,
在兩個月內,我都進行了深入研究和部分實踐,
坦率的講,每一個領域都有著巨大的掘金機會。
但是,我能Hold住這么多么?我真的要同步研究那么多么?
讓時間忙碌到沒有間隙,是否只是高壓下逃避思考的方式而已?
最近機緣巧合認識光牧兄,臭味相投,不亦樂乎。
他做速記的水平令人發指,并在認知學習、刻意練習方面有著較深的研究。
正巧他在參與永澄老師的共讀《思考,快與慢》的活動。
每周1346早上5點起床共讀研究這本書......極高標準,高到15天他們只讀了幾頁。
光牧兄卻極不建議我參與,覺得我事情太多,并陷入低水平勤奮的陷阱中。
“慢即為快,少即為多”。
他的話讓我陷入了反思。
3
出海賣貨、小程序、知識付費、虛擬貨幣、社群......
我在“努力”,也在“堅持”。
可對于這些事,我到底用了什么樣的解釋、決策、假設和反思系統?
我是用了什么樣的信息去判斷這些事?
我做這些決策的假設是什么?
后來往遠的想,
過去兩個月那么忙碌,可有預期的結果?
畢業這些年,每一次決策都是基于什么樣的假設?
那些決策背后的假設系統,是否從來沒有迭代升級?有沒有存在巨大的假設偏差?
基于時間的復利價值,這些年我積累了什么勢能?
4
永澄老師說:
慢就是快,就是在關鍵的地方慢下來,比如說知識阻塞之處慢下來,通過慢讓自己實現快,“慢”是“快”的方法。
少就是多,就是找到關鍵的事情去做,一件事可以起到巨大的作用,“少”就是抓系統的關鍵點。
那對我來說,關鍵的地方是什么呢?什么是我關鍵點關鍵的事呢?
正如光牧兄講的,每天那么多事,說明沒有找到最重要的那件事。
而如何去評價一件事是否關鍵是否重要?永澄老師的決策標準是:
能否加深認知深度
是否在自己的能力圈中
是否有時間復利
邊際成本能否會大幅度下降
是否讓自己充分暴露在正向黑天鵝高發的地方
想了想,我還沒有形成自己的決策標準。且把老師的標準先拿來用吧。
顯然,我應該停下大部分事情,
去提升自己的認知深度和寬度,搞清、修正自己心智的底層邏輯,
并遵循刻意練習的原則,找到導師和組織,扎進去。
持續輸出,通過復利力量,做價值變現。
有了目標,分解的第一步是什么?
于是,我跟著光牧兄參加共讀去了。并做了好些斷舍離。
5
如果你只能做一件事,你會選擇做哪件?
你的決策原則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