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從小,大家就喜歡對那些“特別努力”的人嗤之以鼻。
“學那么多有什么用?以后根本用不著啊!”
“你看他整天就知道學習,一看就是個書呆子。”
……諸如此類的評價,不絕于耳。
所以我從來不敢在大家面前顯得特別用功,怕被身邊的朋友疏遠,總覺得在一起不務正業玩玩鬧鬧才是“正常”的狀態,人么,不都是“懶”字當頭么,別假正經了!
當然造成這種狀態,還有個大家內心不太敢面對的原因:我們害怕自己努力了還沒有結果,那樣會顯得自己很蠢吧——大好的時光不用來享樂揮霍,卻依然是個loser。
于是這二十幾年,我靠著自己還算可以的學習能力,用著不算“太過”的努力,也混了個名牌大學畢業,在魔都有一份收入尚可的工作。
可我離“成就感”這個詞越來越遠,這是我一年來最大的感觸。
如果不是人生有重大的轉折,我們可能會忘了停下來審視自己的生活。我還算“幸運”,被一記“晴天霹靂”狠狠砸中,從被虛無的“幸福感”蒙蔽的“天堂”,跌入陌生而殘酷的“現實地獄”。起初痛不欲生(就是字面意思),經歷了漫長的自我掙扎,無數次否定自己,到用僅有的一點理智開始反思,一次次揭開傷疤,一把眼淚一把鼻涕地痛苦復盤。慢慢地,我開始嘗試理解這一切,面對一直被我回避的現實真相,然后回歸自身,重新思考人生的活法。
我不敢說“重生”這個詞,因為我還遠遠沒有準備好。
最近一直在研讀笑來老師的《七年就是一輩子》,十分受用,也非常想踐行這樣的生活方式。如今我26歲,人生的第4個“七年”,也許渾渾噩噩了“四輩子”,從第五輩子開始,可以好好“為自己而活”。
所以從現在開始到28歲的最后一天(2018年10月24日),我給自己定義一個狀態,叫做“Pre-reborn”,準備重生。
這不到兩年的時間里,我有很多事情要做,這個過程必定不輕松,但一定會非常“有趣”和充實。
我需要完善自己的心智,明確知道自己的方向和底線,不輕易被無用的情緒左右,對身邊的人充滿愛和善意,對這個世界充滿正念和感恩;
我需要升級的思維能力,著眼全局去看問題,能透過現象看到事物的本質,對事情的好壞、利弊、發展方向有自己的判斷,并不斷提升自己判斷的準確性;
我需要提高自己的執行力,快速行動,不斷驗證和試錯,及時總結和調整,無論是否有把握,無論結果如何,要在有限的時間里,做更多的事情;
我需要保持高水平的學習狀態,堅持鍛煉擁有良好的體魄和精神風貌,持續“輸入”和“輸出”,逐漸形成一套屬于自己的“學習方法論”,不斷進行“認知升級”;
還有其他的方面,在實踐的過程中,慢慢補充和完善吧……
當一個人的內心足夠堅定和目標明確,就不會那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響,但作為一個“社會動物”,我珍惜身邊的所有朋友和家人,也會努力去做一個“有趣”又有“價值”的人。
追求進步,有的時候不得不去放棄“迎合”與自己方向不一致的人或事,但我堅信這是一個不斷“調整”與“平衡”的過程。
有的時候可能會覺得“孤獨”,但是親愛的,“孤獨”本來就是人生常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