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鋪天蓋地的雨,7月8日我被困在旅館,沒有吃晚飯;7月9日我一直睡到早上八點多,肚餓如鼓。外面的雨勢稍稍收斂了,我頂著被吹得東倒西歪的傘,蹚著沒到腳踝的水,四外去找吃的。
沒想到我住的南環旅社旁邊又是一家新華書店。我在那里買了冊地圖,他們告訴我書店后面那條小路上有幾家餐館。我走進阿池小吃店,坐了半天沒有人理我,我不得不跑到廚房去大喊:“請問吃飯得找誰?!”一個圓胖胖腦袋的男人用很濃的閩南口音說:“吃什么換?”
雖說泉州和福州只隔了兩個半小時車程,但這里的飲食立刻不同了,我再也看不到福州鋪天蓋地的魚丸湯,而換成了家家必有的“面線糊”,這種吃食我在鼓浪嶼的時候領教過,又是一種放在不同種配料中的湯米粉。這里的咸飯,小腸湯,牛肉湯是福州幾乎見不到的。
外面的雨更小了,大雨沖洗過的街道明亮油潤,空氣中滿是清濕的水香。時不時,一個個或干或濕的男男女女踮著腳尖跑進來,要一份小腸湯或者咸飯。我一邊望著漸消的雨,一邊吃著咸飯、小腸湯和涼拌空心菜。據說土耳其人吃的米飯一定是咸的,沒想到泉州人也愛吃在米飯里加入一點配菜的咸飯。小腸湯煮得嫩嫩的,湯色乳白,空心菜爽脆,口感頗好。這份在泉州的第一頓飯只花了8塊錢,它別樣的風味讓我忘記了剛才店員服務的漫不經心。
第二天我看《海峽都市報》才知道,昨天這場暴雨的猛烈程度,是泉州百年不遇的。從福州到泉州的大巴必經的泉秀路已經成了澤國,車輛在水中游泳。泉州市圖書館首層完全被淹,幾萬冊圖書泡了湯。再一次,我感到自己太幸運了。
更幸運的是,這樣暴烈的雨第二天就完全收了,天大晴,讓我可以不緊不慢地游逛泉州。
泉州街兩旁邊的樓房都非常新且富麗,散發著暴發戶般的得意忘形,東街兩側的樓都象是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通體的紅色騎樓,一模一樣的外觀和細部。完全看得出,這是政府形象工程下的蛋,他們想把泉州改造得得整整齊齊,每一棟樓都變成了儀仗隊里分不清模樣的士兵。
讓人驚詫的是,這么新的樓群里卻穿梭著全國最破的公交車,很多路公交車幾乎都散了架子,它們周身黑且油膩,破得體無完膚,就象是衣衫襤褸的百歲老人,仍然在頑強地奔跑著。后來,我聽旅館老板說:“泉州的公交車都承包給私人了?!?/p>
更讓我驚訝的是,比公交車還要破的是大街小巷無處不在的破三輪車,它們極其簡陋,不過是自行車側面加了一排木板,上面鉆上一前一后兩把椅子,就可以載人了。從車的頂棚垂下幾條完全可以扔到垃圾堆破塑料布擋風遮雨,布上面還印著著各色各樣的隨車廣告。它們被一一編了號,應當是統一管理的。這樣的破三輪生意還不錯,很少見到空駛的。三輪車夫們技藝嫻熟地駕著他們很酷的車在大巴、出租車和摩托車的縫隙間穿梭。
這里的大巴也是兩塊錢,但它服務很差,絕不報站名,我緊張地看著地圖上的標注,才沒有下錯站。來到繁華的東街,我慢慢地逛。馬路對面有一座氣勢非凡的廟宇,穿過馬路,來到被稱為狀元街的地方,走過五十米的街市,拐入一座香火氣極盛的地方:元妙觀。我來得真巧,今天這里是祈福大法會。元妙觀門前的小街塞滿賣供品的小販們,籃子里全是我不認識的各種米糕,五顏六色,似乎都是用糯米做成。香燭麻紙水果鮮花滿眼皆是。
元妙觀的外面,大量的善男信女正在集體吃飯,他們圍成黑麻麻的一團,每人都端著一碗酸菜米粉,呼呼地吃。中間蹲著只大桶,周圍灑滿倒出來的細粉;而另外一個圈子的人在吃小湯團一樣的食品,那些小團團被做成可愛的粉紅色。元妙觀里供著王母娘娘什么的一堆我不認識的神仙。觀里的建筑風格華麗不堪,色彩濃艷,就象擺滿山珍海味的一桌飯,油膩而厚重,讓我喘不過氣來。這里香火彌漫,很好聞的香味。
我很奇怪房屋里燒香磕頭的幾乎全是女人,各個年齡段都有。很多人從墻角的大籃子里拿出兩只半橢圓形的竹片,從高空往地上摔,竹片有正反面,摔下后,她們看一下竹片的位置,再摔,再再摔......整個道觀里充滿了“噼噼啪啪”摔竹片的清脆聲音,幾乎每個人都一臉虔誠地在摔著應當是用來占卜的竹片。我在其它地方沒看過這種古老的占卜方式,很想問一下她們到底摔成什么樣才是好的,但懼于我在福州的經歷,很怕我的發問突然破壞了她們的好運氣,我還是收聲吧。
濃濃的香火味,清脆的竹片碰地聲,這樣的煙火和聲音就是泉州給我的第一印象。這是個充滿了宗教虔誠感和神秘色彩的城市,男男女女,不論老少都喜歡燒香磕頭和占卜,他們不停地下跪,念著經,舉著香火莊嚴地念念有詞。他們一臉的神秘,每個人都有大大小小的心愿希望上面的木胎泥塑幫助他們。
我正在胡思亂想,左胳膊一陣刺痛,我一聲慘叫。原來是身后一個燒香的老太太不小心把燙燙的香火頭戳到我的胳膊上,胳膊肘處立刻一片紅印,又疼又辣。別人可以急中生智,我經常在危急時分就昏頭昏腦了,剛才分明看到觀外有一處水龍頭,如果沖過去用冷水狂沖一陣應該就沒事了,但我卻莫名其妙拿出包里的驅風油一通亂抹。
那老太太一句道歉的話都沒有,嘴里咕噥了一下就離開了。我被燙之后就無心呆在這個鬧哄哄的地方,沖傷處吹了吹氣,繼續去下一站:弘一法師停留過的千年古剎開元寺。
(待續)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