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教育局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密切聯系群眾、教師走訪家庭”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各班班主任要根據學校的實施方案,科學制定班級家訪計劃,合理安排各學期家訪工作量,并通過告家長書、短信等形式告知家長家訪安排。班主任和科任教師要利用課余、周末或寒暑假進行家訪,確保每一學年內學生家長受訪率100%。其中,班主任每學年家訪學生數量不得低于本班學生的50%;科任教師要全員參與,共同承擔;特別是黨員教師要積極參與,發揮好先鋒模范作用。每次家訪結束,要求家訪教師及時向學校提交家訪情況登記表及相關圖片。
登門家訪,幾乎“失傳”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上門家訪是一種很常見的家校聯系方式。筆者就曾經多次到所教學生的家里登門家訪,通過家訪確實了解了許多在學校無法了解的情況,解決了不少孩子們存在的問題。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班主任登門家訪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電話、短信、校信通……家長除了參加家長會能見到老師外,很少有機會與老師面對面交流。
是什么原因使得傳統登門家訪漸行漸遠呢?
首先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家校聯系方式更加便捷、多樣。上世紀九十年代,連傳統的固話都沒有普及,老師要了解情況,唯有登門家訪。近30年來,隨著通訊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電話、短信、校信通、QQ、微信等成為家校溝通最便捷的方式。通過微信等,不光傳遞文字、語音信息,甚至可以很方便地傳遞圖片、小視頻。這些溝通方式成本低、高效快捷,深得老師與家長的喜愛。
其次,是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過去,家里來了客人,大家一定會炒上幾個菜,熱情招待一番。今天,人們更多地會選擇到飯店招待來客。家庭成為一種更加私密的空間。一些家長并不希望陌生人到家里來。為了迎接上門家訪的老師,有的人可能要請上半天假,仔細打掃、收拾家里的物品,以防止留給老師不好的印象。也有一些家長擔心老師的家訪給孩子帶來壓力。所以,一部分家長并不希望老師登門家訪。
其三,登門家訪必然額外增加老師的工作量。由于學生數量多(我市許多學校班級學生都是60多人),老師的日常工作已經十分繁重。上門家訪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在工作時間之外再擠出時間、精力到學生家里家訪,必然增加老師的工作負擔。以家訪一人用時1至2小時的低標準計算,訪問全班學生就要占用老師上百小時的業余時間,而且還要面對一些家長的不理解。
登門家訪到底還有沒有價值呢?
而今被廣泛使用的“電子家訪”,雖然確實具有方便、快捷、高效的信息傳遞功能。但它是否可以完全取代傳統的登門家訪呢?筆者認為:無法取代。
盡管傳統家訪會給老師增添不少負擔,但不可否認的是,家訪的確是全面了解學生最有效的途徑,對了解學生家庭教育環境有很大幫助。俗話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如果只是通過電話、網絡去聽取家長反饋的一些信息,很可能了解到的只是一些片面的信息。因為家長的描述會過濾、遺失許多信息,一些不完整的、甚至“失真”的信息,會使老師產生錯誤的判斷,從而影響教育效果。
此外,家訪也更容易讓家長包括學生本人感受到老師的責任心和關愛,是一種深度的感情交流。當班主任叩開學生的家門時,面對老師的拜訪,孩子與家人的感受一定是一種溫暖,而這種溫暖顯然是電話或QQ無法傳遞的。前幾日,筆者與幾個已經畢業近20年的學生相見,他們還講起當年去他家里家訪時的情景,時隔20年,依然記憶猶新,可謂印象深刻。
如何讓“登門家訪”得人心?
1.家訪應該與時俱進,要有“時代特色”。要不要到學生家里家訪,需要征得家長和學生的同意。不是每一個家長都愿意老師到家里來的。畢竟要特意留出一個時間段,而且還要涉及待客之道等等。有人喜歡,有人討厭,這是很正常的現象,不管怎樣,到學生家中家訪,絕不能強求,需要有一個溝通的過程。否則,效果可能適得其反。
2. 登門家訪,不能變成壓在老師肩頭的“又一座山”。有沒有登門家訪的必要性,每一位班主任和任課老師心里都有一個判斷。對于一些重點家庭,老師一定要登門家訪(比如本次市教育局文件中列出的需重點關注七類家庭:一是留守兒童及單親家庭;二是進城務工隨遷子女家庭;三是經濟困難家庭;四是學習困難學生家庭;五是殘疾學生家庭;六是心理障礙學生家庭;七是思想和學業上有重大變化的學生家庭。)?但如果硬性規定登門家訪的人數、次數,就必然會讓老師們把家訪當作“任務”去完成,增加了負擔,也并無太大的實際價值。
老師登門家訪需要注意的問題
1. 要誠忌虛
- 登門家訪不是拜年走過場,更不能搞“團拜”,家訪的目的是了解學生生活學習的環境,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
- 不是為完成任務,不能變家訪為“假訪”。
- 語言真誠,不云山霧罩。
2. 要敬忌慢
- 不訓斥家長,不當面“提審”學生。
- 不告狀,不責難。
- 不居功,不推卸責任。
- 多傾聽,多協商,多鼓勵。
3. 要清忌濁
- 動機單純,不夾雜私利。
- 輕車簡行,不找麻煩。
- 預約為要,不可莽撞。
4. 要隱忌張
- 不到家長單位。
- 盡量不在公共場所。
- 視需要決定是否要學生在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