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的國旗以三色旗著稱,
最早出現在1789年的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
即法國大革命時期,
巴黎國民自衛隊就以藍、白、紅三色旗為隊旗。
旗幟上藍白紅分別有不同的象征,
藍色是圣馬丁長袍的顏色,象征自由。
白色紀念民族英雄圣女貞德,象征平等。
紅色則是圣但尼軍旗的顏色,象征博愛。
法國大革命的發生有其政治、經濟、社會相關的客觀因素,
然而拿破侖說:“沒有盧梭就沒有法國大革命。”
因為盧梭的思想對法國大革命起到了驅動和指導作用。
童年
讓.雅克.盧梭,1712年6月28日。
祖上是從法國流亡到瑞士的新教徒。
小盧梭出生5天后,母親就去世了。
母愛的缺失影響著他的一生。
小盧梭由父親和姑媽撫養長大。
他原本有一個大他7歲的哥哥,
但在一次挨打后離家出走,再也沒有回來。
跟隨父親長大的小盧梭,
一方面由于父親的喪妻之痛,
所以認為是因為自己的出生,
才讓母親去世和父親如此痛苦。
自己有著原罪。
另一方面,他深受父親的影響,
他從父親那學到了喜歡閱讀的習慣,
和敢于蔑視和對抗強權的反叛精神。
而他的父親正是在小盧梭10歲時,
因在一次日內瓦共和國的會議上,
與前法國的陸軍上尉爭執而被議會通緝,
從此留下小盧梭而遠走他鄉。
小盧梭雖然沒有接受正規系統的教育,
但他自己讀了不少書。
父親還在時曾送他去當學徒,
可年少的他忍受不了苛刻,
于是在16歲離開了日內瓦,
開始了流浪的生涯。
紅色的身體
相比其他啟蒙時期的思想家,
盧梭的出身可謂是最低的。
而社會底層的出身、母親的去世、父親的逃亡,
還有在社會流浪的經歷,
造成了盧梭敏感、多疑、偏激、離群索居的性格,
卻又偏偏有著情緒外露的靈魂。
盧梭一生最終幾乎沒有朋友,
他在當時幾乎與每一位思想家交惡,
除了一輩子的死對頭伏爾泰,
還有一起共事并幫助過他的狄德羅,
以及在他落魄時接濟過他的大衛.休謨等。
盧梭對待朋友是非常坦誠的,
但是一旦發現朋友有不如他所設想的言論和行為,
就會產生認為對方看不起他或者想要陷害他的想法。
但是,盧梭雖然與同性朋友關系不好,
卻非常有異性緣。
其中廣為人知的是與華倫夫人的情史。
盧梭在16歲時認識了華倫夫人。
在此之后13年中,
他們兩人始終以“媽媽”和“孩子”稱呼對方,
即便同居時期也是如此。
華倫夫人既憐憫盧梭的身世,也看重他的才華,
所以千方百計地培養他,將他推向了上流社會,
甚至送他外出進修。
在此期間他學到了音樂、數學、歷史、政治哲學、植物學等等。
盧梭自己說:“我把自己看作是她的作品。”
然而,這段關系在一位理發師取代了盧梭位置之后結束了。
這段13年感情經歷,對盧梭一生影響非常巨大。
可以說沒有華倫夫人,就沒有后來的盧梭。
雖然離開華倫夫人重新開始闖蕩的盧梭,
還受到了不少貴婦的幫助,
但始終再也沒有人像華倫夫人對他的影響那么大。
最后伴隨伴隨盧梭終老的是
被他稱為管家的黛萊絲。
她為盧梭生育了五個孩子,
但這五個孩子卻被盧梭送往了巴黎的育嬰堂。
原因竟然是孩子會吵到他思考,
而他認為把孩子送到別的家庭接受的都是教育,
所以育嬰堂的自然教育方式最合適。
從盧梭的《懺悔錄》中還可以讀到很多
關于他的真實的所想所為。
這里面包含著很多為人所不齒的行為。
然而也正是這部自傳,
盧梭把自己毫不遮掩地暴露在公眾面前,
一面解釋了自己飽受非議的行為,
另一面又以坦誠揭露和對抗著那些迫害著他的人。
“不管末日審判的號角什么時候吹響。
‘我’都敢拿著這本書走到至高無上的審判者面前,
果敢地大聲說:請看!這就是‘我’所做過的,
這就是‘我’所想過的,我當時就是那樣的人。
請你把那無數的眾生叫到‘我’跟前來!
讓他們聽聽‘我’的懺悔。
然后,讓他們每一個人在您的寶座前面,
同樣真誠地披露自己的心靈,
看有誰敢于對您說:‘我’比這個人好。”
這是紅色的盧梭。
白色的大腦
盧梭最大的成就來自于他的兩本著作,
分別是《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和《社會契約論》。
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中,
盧梭認為在自然狀態下,也就是原始環境下,人是平等的。
自然人具有的兩種情感:一是自愛心,一是憐憫心。
自愛心是自我的生存,憐憫心則是關切他人。
也就是人在自給自足的情況下還會關愛他人,
所以在自然狀態下憐憫心可以代替法律、良風美俗和道德,
人與人之間也是平等的。
然而當人相互結合形成了社會,人類的文明得以進步,
人類墮落也由此開始。因為不平等產生了。
不平等產生的根源是私有制。
原來公有的土地變成先到先得,先到者編織了故事和謊言,
讓一群人為他們耕作。
逐步形成了富人和窮人。
富人通過剝削窮人獲得利益,
而且隨著私有土地越擴越大,這種剝削越來越嚴重。
因此社會的貧富懸殊越來越大,
而富人憑借其地位和財富,
在制定法律、制度、政策中占據優勢地位,
進一步鞏固他們的財富。
這套理論體系,各位是否覺得眼熟呢?
那既然社會存在這些問題,又該如何解決?
盧梭又推出一部巨著《社會契約論》來解決問題。
首先他在《社會契約論》中繼續闡述他的道德觀:
“社會是一種首要的道德化力量,
因此也就代表了最高的道德價值。”
盧梭的核心論點是:
由人民組成的“公意”是政治的道德基礎。
他說:“唯有公意才能夠按照國家創制的目的,
即公共幸福,來指導國家的各種力量。”
也就是說大家認為是道德的就是道德的。
而現代政治以保護每個人追求私利為目標,
結果使金錢取代美德成為人性價值的標準,
自私自利取代仁義慷慨成為人際關系的普遍狀態,
雖然帶來了平等和安逸,
但卻破壞了人們之間的信任和公民對政治體制的忠誠。
所以應該重新簽訂社會契約,
而新的社會契約就是個人讓渡所有的權力給集體,
集體就可以體現社會全體成員的最高的共同意志,
也就是可以保護全體締約者的“公共利益”。
這種保護不是以政府的形式,而是以法律的形式,
盧梭說:“創建政府的行為絕不是一項契約,
而只是一項法律;行政權力的受任者絕不是人民的主人,
而只是人民的仆人;只要人民原意就可以委任他們,
也可以撤換他們。”
又是很熟悉。
客觀來說,盧梭的這套理論體系前面部分非常有顛覆性,
而到最后寄希望于法治代替君主的人治,卻有點幻想。
就像他自己在《論不平等》一文中就說了,
富人在創制法律、制度、政策時占據絕對優勢,
那如何保證在制定社會契約的時候富人沒有這種優勢呢?
但這套理論還是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比如“人民主權說”,就不但影響三十年后的法國大革命,
還還為亞非拉地區人民獨立運動提供了思想武器。
而這整套理論再往前推,就是馬克思主義了。
這是白色的盧梭。
藍色的心
晚年的盧梭,因為《愛彌兒》這本小說而被驅逐。
這本書是盧梭自認為所有作品中最好、最重要的一部。
他在書中試圖描繪一個教育體系,也就是自然教育,
使他在《社會契約論》中的自然人
能在不可避免趨于墮落的社會中生活。
盧梭在被驅逐的過程中,寫了《懺悔錄》。
而后在他人生最后的日子里,
他寫下了《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
如果說《懺悔錄》是以赤裸裸的坦誠,
對抗現實的迫害。
那么《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則是寫給自己反思。
盧梭在人生最后的一段路上,
沒有朋友、親人陪伴,甚至已經沒有敵人,
他把自己融入了自然,也把自己的思想與自然結合,
孤獨地記錄下自己的“悟”。
而這本關于盧梭的“悟”的書,
結束于他對華倫夫人的回憶,
那是盧梭第二次生命的開始。
在網上看到一句書評,非常有感觸。
“一個現代西方人竟以一個古代中國人的方式
在世間找到了自己的‘家’。”
1778年7月2日盧梭因腦出導致的中風而血去世。
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后,
他的遺體于1794年以隆重的儀式移葬于巴黎先賢祠。
他的棺木與吵了半輩子嘴的伏爾泰的棺木相對而立的。
這是藍色的盧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