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大多數(shù)的幸福感是建立在比較的基礎(chǔ)上的。有個玩笑說:所謂幸福就是自己的收入總比妹夫的收入多百分之二十......
我們可以很輕松的想象:對那些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與他人比較的結(jié)果之上的人來說,幸福和快樂永生永世難以獲得,就算偶爾產(chǎn)生了幸福和快樂的感覺,也必然曇花一現(xiàn),因為強中更有強中手。
很多時候,“比較”是一個大坑,一個陷阱。所以我們要想辦法選擇無需比較即可獲得的快樂與幸福。
然而,比較就是很現(xiàn)實的,比較就是很殘酷的,最要命的是——比較往往是不可避免的、不由自主的、也就是說,有些時候,有一些陷阱是我們沒辦法不掉進去的,掉進去之后還能爬出來,才是真的猛士。比如,為了衡量自己的實力和或者說競爭力,就要對自己掌握的技能有充分、深入、真實、客觀的判斷。雖然大多數(shù)人總是過高估計自己的能力,但很少有人對自己銀行賬戶的余額產(chǎn)生哪怕一絲絲的幻覺——同樣的道理,一切確實能被量化的能力,人們通常不會錯誤估計,甚至不需要估計,不是嗎?
這是一個很不幸的事實:所謂的成長,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就是不斷把別人比下去的過程。如愿把別人比下去了倒也還好,比不過就很痛苦——因為那就意味著說自己被比下去了,那是個真真切切落實到自己身上的不幸。體育賽事里經(jīng)常出現(xiàn)銀牌得主苦拼十多年依然沒有都過金牌得主的情況,你不妨想象一下?lián)Q作你自己,那一路上不斷聽到的來自好心的安慰是不是猶如千刀萬剮緩慢折磨?
某一個技能上(或者說某一個維度上)死磕,確實是一個策略,也不一定是好的策略。但,為什么不想想“也許有什么別的策略”呢?
借用集合術(shù)語的話,其實很容易理解的;
1.單個維度上,大家比的是長度;
2.兩個維度上,大家比的是面積;
3.三個維度上,大家比的是體積......
而實際上生活有很多個維度,每個人都是立體的,不是平面的,更不是一根線。在任何一個維度上,都只有一個人是“第一”,只有少數(shù)人“名列前茅”,剩下的絕大多數(shù)都是“落后”——想明白之后就不會覺得這個事實有什么殘忍了,因為還有更殘忍的:很多時候,即便當(dāng)了第一又怎么樣呢?比如從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開始,到今天32年前的金牌得主們,今天的人們還能記得有多少呢?大家當(dāng)然都知道 李寧和郎平,剩下的呢?可能記不清楚了,索然這么說不公平,但是為什么最終李寧和郎平看起來更成功呢?——并且 還不僅僅從是商業(yè)角度來看。也許有很多種解釋,但結(jié)合我們今天討論的角度,一下結(jié)論站得住腳:
他們兩個都是在自己曾經(jīng)做的最好的維度之外,另外開拓了一個甚至多個維度。一個維度上,最多100分,兩個維度上,哪怕各自都只有50分,面積已經(jīng)是2500了;若是三個維度各自都有50分,那是多少呢?125000,注意:這些個數(shù)字只是“意像”,并不一定能代表事實,但足夠說明事實了。這就解釋了為什么中學(xué)老師在許多年之后總是感嘆:最終,真正有出息的,都是當(dāng)年成績一般般的.......
他們之所以感嘆,就是因為“沒有想到”因為當(dāng)初竟然不知道人生除了在校考試成績之外還有很多很多其他的維度。
2011年,當(dāng)比特幣這個東西被我看到的時候,那機會對我來說,某種意義上也是多維度的低分乘出高分的結(jié)果。懂一點英語,懂一點互聯(lián)網(wǎng),懂一點編程,懂一點數(shù)學(xué),懂一點金融,懂一點心理學(xué),有很專業(yè)的研究方法論........雖然無論哪個維度上我都絕對不屬于“杰出”類別的,可偏偏我都還湊合,于是硬生生的搞出了個“詭異的競爭力”。
這種策略屢試不爽。其實這不是秘密或者秘訣,但確實因為太公開了乃至于大多數(shù)人不當(dāng)回事兒。人們喜歡秘訣,因為“大的成功”必然有大的秘訣才能匹配,正如你們相信“大的事件必須匹配大陰謀”一樣。
喬布斯的成功也是這種策略的好實例,當(dāng)早期的極客們,癡迷于各種技術(shù)參數(shù)時,史蒂芬-喬布斯憑借個人直覺給個人電腦加上了另外一個別人沒有甚至不可能有的維度:藝術(shù)設(shè)計,時間越久,這這個維度帶來的合成競爭力越大。
“跨界”,是這幾年才流行開來的詞匯。事實上,所有的跨界者最終都會不自由自住地深諳此中道理:每次跨界,都是給自己拓展了一個新的維度。
一旦跨界積累成功,或者競爭力的提升,只能是“幾何級數(shù)”級別的。絕對不可能僅僅是“每天進步一點點”那么簡單。這種策略,就是那種知道的話就很簡單很自然,不知道的話,就是“百思不得解”。大多數(shù)人不肯跨出所謂的“舒適區(qū)”只不過是不知道還有多維度度打造競爭力這樣的策略而已;連知道都沒有,當(dāng)然更不用提知道這策略的好處了,所以那就那樣呆著。若是真的有什么“舒適區(qū)”存在的話,那對于我這種善用此類策略的人來說,不跨出去才不舒服呢!誰攔著不讓我跨,我就跟誰急.......
所以我們這種人,有跨界的機會絕對要一把抓住,不能讓他錯過——以至于那些冷嘲熱諷,跟刮風(fēng)下雨一樣,只不過是自然現(xiàn)象而已。
不過簡單的方法論里,還是有個很重要的竅門的:你要在至少一個維度上足夠突出。
你也可以理解為:凡事都是有成本的,這就好比你賺錢的的時候,有生活開支的成本,你賺到的錢不超過這個數(shù)值,你的賺錢技能實際上就是負分。于是,處處平庸肯定是不行的,不求處處突出,但起碼要在一個維度或者多個維度上處于一個相當(dāng)優(yōu)異的位置,這樣的時候多維度的意義就開始幾何級數(shù)增長。你在多維度競爭過程中,每個維度都超過60分以上就是很了不起的了。于是,知識改變命運。思考當(dāng)然也會改變命運——這絕對不是空話。
思考:1在賺錢方面,你的哪一個專業(yè)級能能夠比掉80%以上的人?除此之外,你還客戶圍繞著他打造多少維度,一邊打造出一個他人無法招架的競爭力?
2仔細觀察一下生活,經(jīng)歷,書本中的閱讀,找出更多運用這種獲得競爭力的方法論實例。
3.在某一個維度上獲得足夠的競爭力,你打算為他投資多少錢、時間、注意力?你有沒有認真考慮過行之有效的得分方法?你最早什么時候就可以開始行動了?錯過多久?
4.如果你能圍繞著,某個技能展開多維度,你有沒有認真考慮過成本究竟是多少?在每個維度上你要超過多少分才能“收支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