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里的愛情是殘缺和扭曲的。它挖去了柴米油鹽的部分,只把禮服和紅酒浪漫的攤在你面前。不愛江山愛美人,烽火狼煙只為紅顏一笑,戲劇化的情節,其存在意義無非是為了證明,男女主角之間的確是存在某種感情的。讓你相信這兩人在十分鐘前才剛剛相識,但十分鐘以后已經是真心相愛。于是接下來女主被拐,男主不要命的營救等情節,就能順理成章,不至于唐突。
你以為電影是在展示生活,但其本質其實是演員的演技和劇本的說服。
不單是電影,所有類型的文本愛情,都是這樣的扭曲殘缺。一如你最喜歡的愛情故事,各種浪漫情節的鋪排,誤會的設置與尷尬,小三的出現和消失,歸根到底都是營造一種讓你相信的幻覺。這些情節要是放到現實里,都是那么的不堪一擊。林黛玉要是放到現代劇里,必定活不過三集,賈寶玉的猶豫和憂郁看起來,更像是備胎。它足以支撐起兩個小時的電影,三百頁的書籍,但不足以支撐起一輩子的愛情。所以電影往往在歷經磨難,男女主角深情一吻后就定格,黑幕,感謝人員。接下來就拍不下去了。它能用兩個小時的影像來展現浪漫,但不能用一輩子的生活來消耗浪漫。真正的愛情,電影展現不出來,它無非只能用虛假和美好來讓你相信愛情的存在。讓你從電影院出來,打開備胎的聊天框,心里抱著將就的希望,答應了他明晚吃飯的請求。
這就是可悲的地方。竟然有數不清的人,分不清現實和想象,羨慕這種文本式愛情。要活生生的把另一半,改造成電影里的主角,要把電影里的浪漫照搬出來,用各種儀式來讓自己確信「對方是愛自己的」。
擊敗感情的,往往不是浪漫的缺乏,不是情人節忘記送上的花,不是紀念日不夠用心的禮物,而往往是日常的柴米油鹽。讓你發現對方不過是一個情場高手,逢場作戲。上場的時候光芒萬丈,下場的時候暴虐無情。所有的浪漫都是刻意和做作的,并不是發自內心的偶爾柔情。冷的時候,他們脫下衣服給你,是因為“這時候應該脫衣服”;熱的時候,他們也不松開全是汗的手心,是因為“這時候就應該拖手”。這些假裝的浪漫,就如電影里的情節,故事里的遞進,是一種「ta果然是喜歡我」的證明。
證明自己愛一個人是多么的簡單。你只需要在特定的時候做上特定的事情,對著愛人像向耶穌禱告,向佛祖請求一樣呢喃,換著各種花樣來說一句我愛你,就能把另一半酥化。然后憑著這一剎那的感動熬過一個月,再在下一場儀式里及時充值。
用浪漫來證明愛情簡單,而柴米油鹽的生活卻是最難。它不是「證明」而是「相處」。
每個情人,都應該像是一處正待開發的寶藏,它在最開始僅僅是因為風水而起眼。每一天的相處,你都發現這處寶藏比你以為的更加豐足,于是情愿留下來等待驚喜。
而儀式感的愛情,是一定要找到最奪目璀璨的那處寶藏,迫不及待的向對方證明自己是多么的有內涵。他們是那么的盡力,以至于時間一長就脫力,直到女生驚覺“我認清你了,原來你是這樣的人!”。
現代人的感情,是把「相處」變成「證明」。整段愛情不過是如電影一般的幻覺,缺乏血肉,大家都在扮演著某部青春電影里的可憐角色。
在這個問題上,17歲的少女,哀求著男友給她一個浪漫,34歲的大媽,逼迫著中年男給她一個結婚證明,其本質都是一樣的——用虛幻的儀式,來證明彼此之間不曾存在的愛情。婚姻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捆綁的手段,是一種“如果你愛我就娶我”的證明,而不是愛情的結果。
事實上,他們從來都沒有愛過對方。他們只是心里有著各種各樣的浪漫儀式,迫不及待的需要一個「不那么差」的異性來充當里面的主角。然后心照不宣,自欺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