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新聞,會是“穿著潮牌的今日頭條”嗎?
換句話問,網易新聞和今日頭條的用戶是同一群體嗎?
思考最初源于一位知友的回答,他指出:“網易新聞客戶端的用戶其實和今日頭條是同一批人,這批用戶在今日頭條看完段子,接著就跑到網易新聞客戶端刷評論。”
這個猜想有待推敲,但挺有意思。
艾媒咨詢近期公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第一季度,網易新聞以25.3%的活躍用戶占比,排在騰訊新聞與今日頭條之后。隨著移動資訊的用戶體量趨于穩定,且未來不會出現大幅增長,各家平臺逐漸切入體驗戰場。
在這個戰場中,今日頭條因其以純算法機制向用戶推薦個性化資訊而飽受“低俗”爭議。在草根環境中異軍突起的網易新聞跟帖文化,也逐漸和地域黨、黃段子、無腦噴、五毛美狗等負面關鍵詞掛鉤。
自品牌升級來,網易新聞團隊還大張旗鼓地推動年輕化營銷,期待通過講明星八卦、開喪茶店吸引等“腦洞營銷”,吸引“各有態度”的年輕人。與此同時,網易新聞還強調內容的年多元化,由傳統新聞客戶端向資訊平臺的轉變定位。除了社會熱點新聞,網易新聞還計劃持續引入興趣內容、知識增量內容,加強細分領域內容比例,可以說是對綜合資訊平臺今日頭條的叫板了。
網易新聞,是要包裝并轉型為“穿著潮牌的今日頭條”嗎?
運營驅動型平臺 Vs 算法驅動型平臺
究竟該如何看待網易新聞的用戶群體?這得回到公司的基因。
網易新聞是做新聞出身的媒體,本質是重度運營驅動型平臺,這包含了內容運營、用戶運營、入駐的網易號KOL運營、品牌推廣等等。無論是傳統新聞客戶端時代,還是當前的綜合資訊客戶端大戰中,網易新聞的口碑與品牌形象主要來自其對內容運營和公關傳播,自上而下進入人們的認知。
以其跟帖文化為例,即便跟帖文化最初是團隊無意為之,在其后期發展中,都可以看到網易新聞團隊正在將資源傾斜,對目標用戶進行主動的引導、運作、管理、傳播,引發其“自傳播”。
據網易新聞產品運營團隊成員梁劍介紹,網易新聞的跟帖最初幾乎沒有專職人員運營,跟帖里的惡搞、自嘲、正話反說、調侃朝政、諷刺世俗等文化,與2004年到2007年間網易新聞力推惡搞、反諷類專題密不可分。南方人物周刊一度評論:“網民智商有多高,得看網易蓋樓團”。
而在網易新聞的發展與轉型中,其團隊在產品與運營方面有選擇地迭代與推進,包括給新聞起富有誘導性的標題、雇傭水軍發布富有煽動性的評論、以及保留網友的地理定位識別,導致網易跟貼內容逐漸和地域黨、黃段子、無腦噴子、五毛美狗等負面關鍵詞掛鉤。
此前擔任網易高級產品經理的純銀V談到這問題就指出,清除地域攻擊貼不太難,把幾個熱門省份及其變種加入跟貼審核關鍵字,像審色情和廣告內容一樣進行過濾。2012年他曾在總監會上提議清除IP定位顯示,但是當時另一位高層李勇(現猿輔導CEO) 回應地域攻擊存在即合理,網易也將跟貼一直保留至今。除了地域攻擊,隨著社區的用戶基數增加后,偏見、惡意、噴子等負面內容逐漸增多,過激的言論充斥著整個社區,一言不合立刻開撕的現象也屢見不鮮。具有煽動力的跟帖留住了有強烈表達欲的用戶,也吸引了更多圍觀吃瓜群眾。
同時,網易新聞從去年12月份開始陸續上線各類年輕化重點項目,包括“王三三”、“態度熱點日”、開設“拖延癥”主題快閃店等。每月還會聯合優質的網易號策劃1-2次“態度熱點日”,從年輕人感興趣話題角度切入,組織線下活動。比如網易新聞聯合“關愛八卦成長協會”策劃的“深夜八卦食堂”、與“毒舌電影”舉辦的“‘躲進電影院’的行動”等等。由百度搜索指數可看到,在營銷活動期間,網易新聞的搜索指數是有明顯提升的。而以網易新聞作為合作傳播渠道的品牌,也樂于以其評論數量推證受歡迎程度。
今日頭條作為算法驅動型平臺,它的基因是各種代碼,背后是內容、用戶需求和算法的博弈。其核心競爭力在于個性化的資訊分發,通過算法把控內容,找到了雖然相對沉默、但“身體很誠實”的下沉用戶群。他們不用今日頭條狂砸媒體資源,就嗅著“個性化資訊”的氣息并選擇留下。
網易新聞和今日頭條,對應的用戶群體迥然不同。網易新聞和粉絲的關系更加緊密,在評論區網友的話題熱議、故事接龍、隔空蓋樓等等。這是因為他們彼此伴隨生長,通過評論、跟貼、點贊等行為建立了弱社交聯系,許多用戶在這個空間內滿足了表達欲、獲得了關注,同時這部分用戶對新聞的二次消化,也滿足了部分用戶的獵奇、圍觀心理。
今日頭條和用戶的關系則相對松散,其平臺上可觀的點擊量上升,主要依賴于平臺的算法機制推薦分發自媒體賬號生產的內容。用戶多為分布在二三線城市的草根,受較為淺顯易傳播內容的吸引而來,教育水平參差不齊,在互聯網上屬于“沉默的大多數人”。因此你可以看到,今日頭條即便擁有比網易新聞更高的用戶總量和活躍時長,也還是面臨“高閱讀量、低轉化率”的弱社交囧境。
各有態度的超算法推薦 Vs 沒有價值觀的算法推薦
除了基因差異,網易新聞與今日頭條采取的內容戰略也大有不同。
在算法推薦已成為眾多移動資訊應用標配,網易新聞還提出了“超越算法”、“重新定義好內容”的口號,似乎在叫板今日頭條。在新一波品牌升級推廣中,網易新聞的品牌主張也由“有態度”變為“各有態度“,更新定位為資訊平臺,是為了迎合年輕消費群而來。
為此,網易新聞在內容也做了相應的迭代。首先,內容篩選注重“三點”原則,注重抓住年輕人的痛點、槽點以及關注的熱點。比如,網易新聞的“吸貓”報告,就是在“年輕人群中,養貓逐漸成為一種政治正確”的大背景下推出的,推出后迅速引發年輕人熱議。其次,不但利用自有工作持續產出獨家內容,也加強對細分領域的自媒體引入。目前,網易號的入駐數量已達30萬。再次,內容載體豐富化,與芒果TV、湖南衛視及東方衛視達成短視頻合作,通過網易號平臺實現更高效的視頻信息分發。
這相對其它傳統新聞客戶端而言,無疑是一個大突破。但是網易新聞在跟貼運營時也還存在種種問題,如網友曝出某自媒體賬號的文章在0閱讀情況下也有“靈異的跟帖”,又如微軟小冰的跟帖評論都是100贊的“巧合”,以及隨機抽查熱評中的發帖者,許多用戶是處在“個位數粉絲”甚至是“0粉絲”狀態,不難讓人懷疑當前評論社區的真實活躍度及其“態度”。
當網易新聞將拉新促活的希望寄托于KOL和跟帖時,今日頭條已經駕輕就熟地操作著“算法決定內容、內容決定流量、流量吸引人”的套路。
今日頭條CEO張一鳴曾說:“算法是沒有價值觀的。”但操控算法的團隊、以及閱讀頭條內容的用戶都是有價值觀的,也是有態度的。今日頭條所做的,其實通過把控核心算法,快速高效地“聚類物”、“分人群”。掌握了用戶基數和絕對流量,今日頭條在吸引KOL和內容變現方面掌握了主動權。畢竟,如果過于依賴部分頭部KOL流量,平臺容易被裹挾,受制于人。
今日頭條要在內容的布局上,也要比網易新聞更領先一步。 作為國內資訊分發大戶,今日頭條旗下不但坐擁從圖文資訊、問答、短視頻、再到音樂平臺等豐富載體的三大梯隊資訊產品,還將類似的運營套路在產品生態里玩轉自如,結合其規模化的廣告平臺和強大的銷售能力,今日頭條沒有理由不野心勃勃。
近日,今日頭條還與獵豹移動達成戰略合作,“上船出海”,這將進一步推動今日頭條的國際化進程,獵豹的人工智能工具以及海外的生態布局,也將使得今日頭條的從內容產品到用戶體量等方面受益。
網易新聞有點“潮”
自今日頭條加入后,新聞客戶端大戰已悄然轉變為移動資訊大戰。
在內容戰略上雖與今日頭條略有相似,但從產品驅動機制及細分用戶來看,網易新聞還難以全面對標今日頭條的泛內容生態。
此番品牌升級,網易新聞也“避重就輕”,沿襲了網易系產品圈層定位特色,專注挖掘90后“處女地”,這既是更富針對性的圈層定位,也是公關團隊對其長期攜帶負面標簽的跟帖文化的重新包裝促其再生。
網易新聞最近有點“潮”,但它不是第二個今日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