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三歲半的娃上幼兒園了。
入學第一天,學校里哭成一片,各種哭法都有,老師剛抱住一個,安慰沒幾句,手中本來牽著的一個又掙脫著邊跑邊哭,老師只好去追這一個,卻猛然發現別處還有更多哭得撕心裂肺的。整個幼兒園像是追逐大戰的現場,讓人哭笑不得。
我娃有點懵,牽著我的手站在教室門口,不知所措。
我低下身子,拍拍他的臉:他們都在哭,你想哭嗎?
他笑起來,搖搖頭:我不哭。
我問:為什么?
他說:因為我覺得這里很好玩啊,有好多玩具,還有好多小朋友,多好玩啊,當然不哭啦!
我點點頭,將他交到老師手中,他平靜而開心地跟我說再見,我便離開了幼兒園。
很多人告訴我,每個孩子都會哭的,我娃沒哭,或許只是還沒反應過來。沒幾天就會哭,說不定我一走就已經哭了。
然而,一個星期過去了,哭的孩子一直在哭,一開始沒哭的孩子過了幾天也哭了。他沒哭,每天淡定愉悅去幼兒園,輕松開心對我揮手再見。老師總是告訴我,他在幼兒園的表現好極了,會自己玩玩具,會主動跟小朋友交流,會自己上廁所,自己吃東西。
相對于大部分非哭即鬧的孩子,他實在是太讓老師省心,也不需要多花心思去哄、去關注、去注意他的情緒。那些每天靠哭鬧分散了老師大量精力的孩子,的確仿佛成了老師的專屬小跟班,老師的手是他們專屬,老師的環抱是他們專屬,老師的目光是他們專屬!小小的孩子,把老師當媽媽一樣霸占著,不肯放手,否則,就哭。
在家長和老師的交流群里,我跟我的孩子一樣,是個讓老師省心的異類,不以任何方式試圖引起老師關注,不跟其他家長肆意交流溝通刷屏,最多在老師交流時間,問一句當天孩子表現如何,老師回答一句“很好”,便再不多問。
而其他很多家長則盡其所能在群里展現自己家孩子,發照片,說自己家孩子有什么才藝,甚至直接@老師,希望老師能找機會讓自己家孩子展現什么什么才藝,對于孩子在園情況,也恨不得詳細問到孩子究竟喝了幾口水上了幾次廁所。
我想,老師面對一幫初入園的小鬼,每天忙得馬不停蹄,下班后還得抽時間與家長交流,實在也是很累,我得理解老師,盡量不占用老師太多的休息時間。
同時,我也得信任老師會照顧好我的孩子,更得相信自己教出來的孩子,有能力適應新的環境,甚至可能表現得比自己想象中還要優秀。
但我內心不是不矛盾的。
人們都說:會哭的孩子有奶吃。
而我和我的孩子都是“不會哭的孩子”。
很顯然,老師會對那些每天一入園就瘋狂哭鬧,需要追著抱哄的孩子印象深刻,也為了能夠安撫他們而不得不給予更多關注,對乖巧不鬧騰的孩子自然而然缺少投入。
在老師每天發來的孩子在幼兒園的照片里,我的孩子的確看起來低調而乖巧,表情總是平靜而認真,一副不爭不搶不鬧認真適應校園的模樣。照片里,老師的手永遠牽著別人家哭鬧的孩子,老師的懷抱總是對著怯懦撇嘴的孩子張開,老師的目光總是追隨著那些隨時可能哭鬧起來的孩子。
我為他的好性格和較強的適應能力而欣慰,也為他不會以任何方式引起老師注意而微微心疼。
在家長群里,有一位家長對老師說了這樣一段話:老師,我家孩子一定哭鬧很厲害吧,請多給他關注,他在家就是這樣,所有的哭鬧都是為了博關注求表揚,他特別喜歡被一直關注,也需要不斷表揚,我們在家都是一直特別關注他表揚他的,老師只要持續關注他肯定他,他就不鬧了。麻煩老師一定要多關注他,也請理解我們做家長的心!
我被這段話驚得三觀盡毀,這樣也行?原來“會哭的孩子有奶吃”是這個意思??那我家這不會哭的孩子就不需要老師關注?直接扔一邊兒自己玩就行了?
老師回復了這位家長:我們對每位孩子都會給予一樣的關注,對所有孩子都會給予足夠的肯定與鼓勵。
看到這句回答,我突然不想再糾結“會哭的孩子有奶吃,不會哭的孩子怎么辦”這個問題了。我想,我得相信老師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方法,也得相信老師們心中一定有一桿秤來判斷小朋友,也有一種平衡小朋友的情緒。
送他去了學校,就必須相信,他能很好的生存,必須相信老師能公平公正。
“會哭的”孩子或許暫時“有奶吃”,“不會哭”的孩子也或許看起來暫時得不到足夠的重視和關注,甚至暫時被晾在了一邊,但是,這絕對不會是長久情況。
當然,剛入園的小朋友,性格各異,“哭鬧”的原因也各異,畢竟年紀非常小,哭鬧一陣子純屬十分正常的表現,但如果家長以此來博關注博重視,未免可笑。
而我的孩子不會哭鬧,又如何呢?當過了這個初入園的不穩定階段,所有的小朋友都一樣適應了新的生活,我想,才是小朋友們性格、修養、才能、家教等各方面綜合因素體現的時候,現在“哭鬧”的未必以后也能永遠博得老師關注,畢竟不可能長久哭鬧下去!現在“沒哭鬧”的,也不一定能永遠表現良好討人喜歡。
而作為家長,該教給孩子的,絕對不是如何“會哭”,從而得到更多的“奶”,而是盡到家長“教與養”的責任,讓孩子堅持各方面均衡發展。
套用一句老掉牙的話“是金子總會發光的”,幼兒園里更多是趣味性的玩樂成長,雖然不需要多么發光發彩,但優良的品質和好習慣好性格卻是必須的,如果你的孩子擁有了這樣的品質,會不會“哭”,能不能得到更多的“奶”,又有什么區別呢?
“會哭的孩子有奶吃”乍一看似乎特別有道理,也常常得到了某些“驗證”,但這其實是個片面的“偽道理”。不管是在幼兒園還是在中小學,包括成年人在社會里,如果遵從“會哭的孩子有奶吃”這個理論,得到的永遠都只是暫時的。這個道理我想人人都懂,不必贅述。
如果有人能夠一輩子靠“會哭”得到自己想要的“奶”,那也不失為一種極其厲害的生存本事。
會哭的孩子有奶吃,你的孩子不會哭,怎么辦?賦予他優秀的品質習慣,良好的適應能力,做一個讓人欣賞的好孩子,“奶”該是他的還是他的,跑不掉!